當前教育背景下,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任務。為此,教育部提出了“兩創”方針,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為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同樣備受矚目。因此,將“兩創”方針與講好中國故事緊密結合,開展校本實踐,成為學校發展的關鍵議題。作為一所成立僅三年的新建校,我校面臨著學生年齡尚幼、師資團隊年輕、歷史文化底蘊較淺等多重挑戰。除了持續開展的傳統項目——經典誦讀外,我校一直在尋求更優質的方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與深入探索,學校逐步開辟出一條以“皮影戲”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路徑,為我校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找好切入點,厚植文化之基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皮影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吸引了無數觀眾。2011年,中國皮影戲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充分彰顯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世界影響力。其中,濟南皮影作為其中的璀璨明珠,雖曾歷經興盛與輝煌,卻也一度徘徊在失傳的邊緣,迫切需要后世傳承。
鑒于我校學生年幼活潑、動手意愿強,且易被皮影戲吸引,并樂于參與其中的特點,學校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興趣點,將皮影戲融入校本實踐,轉化其形式、豐富其內涵,使學生在欣賞和體驗中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二、構建落腳點,植根“兩創”沃土
在明確以“皮影戲”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載體后,學校經過詳盡調研與統籌規劃,最終確立了“兩創三進六結合”的教育思路,旨在通過皮影戲這一獨特藝術形式,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兩創”jLRAs8Zb+lSqMIyCdRw0X4w66MVeFurgKb77UoWfMR0=理念,即推動皮影戲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學校積極利用小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創新形式,如動漫等,借助家校社共育的多元途徑,不斷豐富皮影戲的表現手法和傳播渠道。同時,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中巧妙融入現代元素與時代精神,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進”策略,即皮影戲深入校園、融入課堂、進駐心靈。首先,學校將皮影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皮影戲表演、展覽等,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其次,在美術、社團等課程中增設皮影戲專題教學,普及皮影藝術文化。最后,鼓勵學生親身參與皮影戲的創作與演繹,使皮影戲藝術真正深入學生內心。
“六結合”方針,即將皮影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文化元素、文明實踐、課程設置及家校社共建緊密結合,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具體表現:在皮影戲的創作與演出中巧妙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代精神,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結合學校課程設置,系統開展皮影戲教學活動;強化家校社合作,共同推動皮影戲在校園內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這一方針旨在通過皮影戲這一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打造著力點,熔鑄“兩創”之魂
1.融入課程建設,構建主題課程群
皮影作為承載著豐富傳統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能夠巧妙融入小學多門課程,讓學生在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跨學科學習的綜合能力。為此,學校深入挖掘皮影戲的教育內涵,將其與學校課程體系相融合,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和諧統一、多元立體的皮影戲主題課程。
傳統文化課程:通過專題講座或課堂討論的形式,為學生系統介紹皮影戲的基本知識,包括其發源歷史、藝術特點及制作流程等,旨在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道德法治課程:精選富含教育意義的皮影戲劇目作為教學資源,如《岳母刺字》《包公案》等,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道德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激發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向往。
美術課程:指導學生運用美術技法,學習制作并嘗試設計簡單的皮影戲角色。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還能讓他們更深入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語文課程:鼓勵學生選擇經典故事或自己編寫故事,進行皮影戲劇本的改寫或創編,并進行角色扮演和表演。這一過程旨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同時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音樂課程:在欣賞皮影戲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嘗試為皮影戲創作背景音樂。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更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音樂藝術相結合。
綜合實踐課程:學生分組合作,根據設計的角色進行故事創編,并進行無幕布的實物演繹。這一實踐環節旨在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2.融入恒彩藝教,培養皮影“小達人”
為了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和了解皮影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產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和傳承意識,學校創建了皮影戲系列社團,并將其融入學校的藝術教育體系。
皮影戲初階社團:以了解皮影戲基礎知識為主,在教師的指引下,帶領學生了解皮影戲的起源、發展歷程、地域特色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引導學生對其有全面的認識;此外,該社團還會向學生講解皮影戲的藝術特點,包括其獨特的造型、色彩、紋樣以及表演形式,激發學生對皮影藝術的興趣。
皮影手工社團:教師帶學生實踐皮影的制作過程,包括選皮、制皮、畫稿、鏤刻、上色、熨平、組裝等步驟,讓學生體驗皮影制作的每一個環節,感受制作的樂趣和不易;該社團還鼓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發揮創意,設計獨特的皮影形象,鼓勵學生結合寓言故事、傳統節日或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創作。
皮影戲表演社團:教授學生如何操縱皮影進行表演,包括掌握影人的動作和表情變化等。通過教師的示范和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皮影表演的基本技巧。
皮影賞析社團:展示優秀的皮影作品,包括學生制作的皮影和傳統的皮影藝術品。通過欣賞這些作品,讓學生深刻領略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探索生長點,講好中國故事
1.與時代內容相結合
我校注重緊扣時代脈搏,引導學生將中國的發展成就、現代名人故事、流行文化元素或時事熱點巧妙改編為皮影戲劇目,打造了一系列以愛國、科技、環保、社會熱點等為主題的皮影戲作品,讓“老”藝術煥發“新”活力。例如,在今年的“愛眼日”前夕,皮影戲社團創作了《大圣明眸記》劇目,以孫悟空為角色,融入現代小學生“豆豆”的故事,講述了孫悟空受到豆豆愛護眼睛行為的啟發,最終恢復視力的溫馨歷程。此外,學校還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對皮影戲進行數字化推廣,進一步拓寬了皮影戲的受眾范圍,吸引了更多學生的關注和參與。
2.與文化要素結合
結合本地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們創作了具有濟南特色的皮影戲劇目,融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元素,展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將詩詞、書法、音樂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皮影戲,讓觀眾在欣賞皮影戲的同時,能夠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3.與文明實踐結合
我們將皮影戲巧妙融入學生的社會文化活動,根據文化活動的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特定主題的皮影戲制作和表演。通過皮影戲這一形式,進行文明宣傳和教育,向觀眾傳遞正能量和文明價值觀。這不僅增進了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還有助于推動社會和諧與文明建設的進程。
五、文化傳承與創新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讓他們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皮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引導學生將皮影藝術與現代科技、流行文化等相結合,進行創新實踐。
1. 明確主題導向,充分實施社團活動
皮影戲社團活動內容涵蓋了皮影戲基礎知識介紹、皮影制作實踐、皮影表演技巧培訓、皮影藝術欣賞與交流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多個方面。通過這些活動內容的實施,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皮影藝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傳統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社團成員能夠全程參與劇本創作、角色設計、制作和表演,為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體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臺。同時,社團明確了主題導向,組織有序的制作與演出活動,并配備了專業教師提供悉心指導。此外,社團還定期開展專題培訓與講座,旨在提升社團成員的專業技藝與藝術品位。
2.融入實踐活動,匠心手造影子戲
豐富多彩的皮影戲實踐活動,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重要體現。它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領略皮影戲精髓和展示皮影戲獨特個性的過程中激發興趣、展現天賦、充實心靈、獲得成長,更能夠推動這一藝術形式為更多人所了解和認識,進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1)校園展示平臺:學校精心策劃系列化的“皮影”及文創產品評比活動。例如,舉辦獨具特色的“皮影人物節”,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結合歷史故事、生活情境等,自主設計并制作以皮影為核心元素的文創產品,同時撰寫相關簡介,賦予皮影戲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另外,設立校園“皮影節”,以班級為單位,鼓勵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皮影劇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非遺技藝、進行藝術創新探索的寶貴機會。
(2)外出展示平臺:學校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育人活動及學生實際,創編多樣化的皮影劇目,并積極與區教體局、公益組織及社區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更廣闊的展示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華、交流學習的機會。
(3)搭建線上平臺:學校積極運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精心打造皮影戲線上展示平臺。學生可以在此平臺上觀看教學視頻、學習皮影技藝、分享心得體驗,同時突破地域限制,拓寬展示渠道,為更多觀眾呈現他們的皮影作品。
綜上所述,將皮影戲與時代內容、文化要素及文明實踐相結合,不僅能精準反映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追求,賦予其鮮明的時代氣息,實現“回應現實、服務現實”的使命,更能在傳承中保持藝術的精髓和特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此舉有助于我們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瑰寶,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恒遠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