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數學往往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神秘難懂。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對這一點進行彌補。信息技術能有效貼近學生實際的數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學有所用,也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高對數學的興趣。筆者從信息技術對課堂產生的作用、當前“信息技術用于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以及如何提高課堂中信息技術的實效性三個方面談一談看法。
一、信息技術對課堂產生的作用
1.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情境
運用畫面展示、動畫引入等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的情境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學習情境。
2. 信息技術能完成學習過程中的特殊任務
在教授“角的度量”內容時,由于學生用的量角器很小,教師如想要給學生詳細演示,難度較大。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對量角器各部分名稱和構造做介紹,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3. 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支撐數學教學能充分體現互動性
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支撐教學,用到最多的是課件,在制作課件時教師做了很多預設,但這些想法往往都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上課時,很多學生的想法很特別,教師不可能事先完全預設到。這就要求所做的課件必須能隨時跟著學生的思路走,課件應具備互動的功能。這時,可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
在課堂小結時,筆者特意留一張空白頁,讓學生發言,然后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總結,甚至直接讓學生寫寫畫畫,體會在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互動性,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而且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
4. 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支撐數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進入知識宮殿的向導。因此,任何一位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十分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信息技術更能滿足這一點。沒有學生的參與,就沒有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的體現。學生參與的前提是學生的注意指向的學習內容,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形成參與的欲望,思維才能得以活躍。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參與研究的興趣呢?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起學生研究的欲望。信息技術使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獲取更加直觀而形象。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設備,將聽覺和視覺結合,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于知識的獲得和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平臺支撐的數學教學恰恰將聲、文、圖、動畫等信息綜合進行處理,符合學生的心理,激發興趣、激活思維,能達到愉快學習的目的。因此,應根據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猶如“身臨其境”的情景,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當然,信息技術對課堂產生的作用遠不止這些,這里不再一一贅述。但是我們決不能因為信息技術對課堂產生非常好的效應就無限制地在課堂上使用,導致很多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
二、當前“信息技術用于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
1. 信息技術的作用被無限放大
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基本上被限制在電腦屏幕前,他們的視線更多時候集中在電腦顯示屏或大屏幕投影上。這樣對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交流非常不利,也不利于觀察學生的表情,學生對所學內容疑惑還是理解,教師很難判斷。
2. 信息技術主要用于演示與展示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是用多媒體出示數學問題,然后展示多種計算方法的解題過程,或者是來演示圖形變化過程。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就變得被動,和教師之間也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互動,不利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及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
3. 大多是“成品課件”操作
如今,我們的教學往往是從網上下載或者提前做好課件,把所有的知識點、習題、例題等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流程去呈現。這種課件只停留在表象,過程中沒有了學生應該存在的思考、爭論、探究等,不能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全部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思路來進行,從人為灌輸變成了機器灌輸。
三、如何提高課堂中信息技術的實效性
我們必須明確,此部分的關鍵是如何借助多媒體的優勢更加有效地去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并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所以,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關鍵點上目的一定要明確,不能偏離。例如,在復習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圖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首先演示三個圖形,讓學生思考,把梯形的上、下底變得一樣長,會是什么圖形?和梯形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充分地去想象、討論,并看課件,參考、驗證。整個過程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
1. 提高情境導入的有效性,激發學習興趣
要想實現一定的目標,就要把信息技術穿插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們都知道,多媒體能夠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提高。我們正在使用的青島版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很多知識的引入、問題的提出以及解決都有一定的情境性,所以,情景的創設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運用信息技術中的畫面展示,動畫等手段創設的情景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學習情境。在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很多教師的課堂都創設了情境,但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是因為目的不明確。在“統計與可能性”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這樣一幅畫面:有的小朋友在踢足球,有的小朋友在玩飛行棋,所有的活動都貫穿著一種可能性的氛圍,目的相當明確。
(2)教學情境要有時代氣息。情境創設,時代氣息不可缺少。有時代氣息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不僅能讓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建立聯系,還能夠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授“找次品”問題時,筆者導入2008年奧運會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說一說中國的國球是什么,繼而出示幾個乒乓球,讓學生找出次品。這樣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情境不僅很好地完成了知識導入,更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2. 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往往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這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多媒體是輔助,學生是主體。學生的探索和思考過程是數學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突破關鍵。課堂上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多給學生活動的余地,讓他們多一點機會進行展示,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點撥者。
(2)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實例是無法通過一般的教學手段來實現的,這時就要借助信息技術。例如,在教授“線段、射線、直線”時,在屏幕上展示一個亮點,然后,從亮點向右射出一束光線,學生看后能馬上悟出射線是怎么形成的。
3. 練習中多媒體的應用
(1)突出練習的針對性。例如在小數計算練習時,學生通常會犯以下幾種錯誤:一是抄錯題目;二是豎式不規范,造成對位錯誤;三是方法錯誤;四是小數點位置搞錯等。針對這些錯誤,筆者把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錯誤通過課件一一展現,讓他們找錯誤、改錯誤,然后讓學生討論怎樣才能避免產生同樣的錯誤。如果用實物投影,也可以讓計算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進行現場展示,然后再讓他們說一說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具體做法。這樣,針對性增強了,課堂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2)體現練習的趣味性。當一個內容新授完后,可以讓學生選出他認為比較重要的練習題給教師,教師通過篩選、整理后在練習課上利用課件再設置一定的情景,課堂效果會大大增強。
總之,數學教學要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而如何有效運用,則是一個永遠探究不完的話題。我們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在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才能更加有效,課堂才會更加精彩,學生的學習也會變得更加輕松。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