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 “新課標”)中要求:在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中,確立并引導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景的主題,自主、合作參與實踐和探究,用英語完成設計、計劃、問題解決、決策、作品創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項目任務。筆者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運用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所學的講故事方法與策略,展開了本單元第7課時的拓展寫作課,進行有關端午節的起源、屈原的事跡及端午節習俗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學習。
一、語篇研讀
What:本課例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本語篇圍繞端午節展開,先利用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6 Section B 2b文章導入對端午節的教學,接著,運用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所學的講故事方法與策略,學習端午節的起源、屈原的事跡及端午節習俗。我們采用課內誦讀與課外情景劇相結合的形式展開有關端午節的經典誦讀教學,課本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Why: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學習端午節的有關知識。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課堂上經典誦讀與課外英語情景劇相結合的教學,既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又能適當發揮、遷移創新,還能激發學生跨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How:本語篇的內容是端午節傳統文化知識與經典誦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學習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6 Section B 2b文章進而導入端午節的教學。第二部分:端午節的起源、屈原的事跡及端午節習俗。第三部分:經典誦讀——《離騷》英文版。第四部分:學生課外拍攝的情景劇。本語篇采用了一般現在時態與一般過去時態相結合。
二、學情分析
根據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的特點,本課時采用課內誦讀與課外情景劇相結合的形式展開教學,展現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經典誦讀與創編英語情景劇相結合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式。在創編英語劇本的過程中,為了表達無誤,學生會反復查閱歷史書籍或與歷史教師溝通請教,做到精益求精。為了英語單詞的正確選用,學生爭得面紅耳赤;為了部分劇情,學生會無數次修改劇本內容。最后,獲得興趣小組成員的多數支持后最終定稿。查閱與爭論、請教與修改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
三、教學理念
本課例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制訂了本節課相應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在遷移中創新。
四、教學目標
一是通過快速閱讀,讓學生獲取與梳理端午節的由來、故事與習俗。(學習理解)
二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幫助學生內化理解經典詩句的含義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應用實踐)
三是通過分角色表演情景劇,使學生體會在不同的時代下,如何對故事中要弘揚的精神進行辯證思考。(遷移創新)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并掌握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活動,了解屈原的愛國事跡及著作。
難點:1. 根據評價量化表進行經典名句誦讀;2. 課外查閱歷史書籍,編寫劇本和拍攝有關端午節故事的情景劇。
六、教學過程(本課例包括課內與課外兩方面內容,見圖1)

1. 導入
教師活動:以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Section B 2b文章為依托,設計三個問題回顧所學內容,創設語境,導入本節端午節經典誦讀課。
學生活動:快速閱讀,對閱讀材料形成整體理解,并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B 2b文章中對端午節的初步了解,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創設真實語境,激發學生學習有關端午節內容的求知欲。
2. 起源
教師活動:以提問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端午節的起源。
(1)Who i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memory of?
(2)Why did he jump into the Miluo River?
(3)How did people save him?
(4)What is his most famous work?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part 2,并與小組同學一起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不僅學習了屈原投江的歷史故事,也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中西文化結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3. 經典誦讀
教師活動:先展示屈原的代表作品《離騷》英文版中的經典名句,然后與學生一起誦讀,最后進行不同形式的誦讀比賽,包括個人朗讀、兩人齊讀、小組誦讀以及全班齊讀等。在誦讀比賽前制作誦讀自評和互評表,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目的,最終選出班內“最佳朗讀者”。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練習經典誦讀;小組完成比賽后給予一定的評價(見表1)。

設計意圖:一方面,在誦讀比賽前呈現誦讀自評和互評表,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離騷》經典名句,能夠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更能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 了解習俗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學習端午節的習俗,觀看學生提前錄制的如何親手做粽子的視頻和用英語講解龍舟比賽規則的視頻。
學生活動:寫出自己所知道的端午習俗活動并觀看視頻。
設計意圖:此環節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為什么端午節吃粽子,而且教學生如何做粽子。同時,由學生用英語講解龍舟比賽的規則。這些做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與動手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用英語講解制作食物與比賽規則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展現了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的教學理念,從而全面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5. 欣賞課外情景劇
教師活動:此環節為欣賞課外情景劇,教師展示學生課前已寫好的有關端午節的英語情景劇本與拍攝好的視頻(情景劇劇本與端午節情景劇是根據表2評價表擇優選出來的)。

學生活動:一起欣賞課外拍攝的情景劇;對視頻做出評價;參演學生談演后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課前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搜索或查閱有關端午節的歷史書籍,了解更多更詳細的端午節內容。整合所搜集的內容,創設真實情景,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講故事方法與策略,由學生創編并優化英語版情景劇劇本——Dragon Boat Festival;這些拓展學習與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理解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獲取與梳理情景劇所需要的有關歷史故事;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根據劇本的需要整合與構思劇情等;有助于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的意識與運用跨學科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6. 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7. 作業
請以電子郵件的形式介紹一下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梳理及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端午節的知識,而且也貫徹了學習英語的讀寫結合原則,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七、教學反思
本課時是遷移創新與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通過學生在課內經典誦讀與課外情景劇中的親身體驗,使學生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更堅定了文化自信,培養了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
情景劇內容完全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以興趣小組為單位,用探究學習、自主創作、互評自評的形式完成跨學科學習任務,收獲頗豐。學生無論在英語語言和學習能力方面,還是文化意識與思維品質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不足之處是學生掌握的詞匯量還不夠充足,需要查閱詞典或向教師請教;對端午節的具體內容了解還不夠詳細,需要查找歷史資料,因此可能導致劇情內容不太豐富。以后,隨著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不斷增大以及詞匯量的增加,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會越來越多,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第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