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最初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校外學校”,而學校是孩子們系統性接受知識的正式場所,所以教育孩子既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家庭。它們是教育學生的兩大基本環境,它們是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的。學校是育人基地,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重任,然而,單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家長協同配合,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
一、家校教育應統一協調
學校和家長對教育下一代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學生能認真學習,學會做人,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和有文化的新一代“四有”新人。如果缺失一方的協同教育,孩子就很難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教育的效能事倍功半。因此,家校協同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幸福生活、快樂學習的有效助推力。
案例1:筆者作為一名學校中層管理者,同時又是一名任課教師,深知家校協同的重要意義,更知家校協同在學校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引領作用。我積極推進家校協同工作,開學初便積極與班子成員溝通、商討推進家校協同的相關工作,促進“三級”家長委員會(班級、級部、學校)的成立。進而推進家長學校與“三級”家長委員會相結合,策劃學生家庭教育與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如請家長座談、請專家進校、請家長參與、建言學校的發展之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的優勢,讓優秀學生家長傳授優良家教、家風;讓有條件的家長為學生開展校外研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外知識;讓家長參與學校大型活動的組織工作,拉近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在濟南市百家優秀家長委員會評選中,我校家長委員會榮列其中。
案例2:我校處在城鄉接合部,大部分學生家庭是拆遷戶,生源復雜,再加上學校是寄宿制管理,一部分家長打工掙錢養家,沒空抽出時間協同學校教育孩子,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久而久之,不少學生回到家里放任自流,養成懶惰、散漫的習慣。一到周一返校,常會出現任課教師反映班中有幾個沒有按時交作業的“慣犯”,原來保持的學習好習慣也蕩然無存,不管教師怎樣教育,他們總是不按時完成作業。每次我聯系家長時,他們總是借口說沒空,也助長了學生懶惰的習慣。無奈之下,任課教師只好利用課前和課間十分鐘的時間,堅持檢查這些學生的家庭作業,雖然能督促他們完成作業,但往往是馬虎應付。有時他們做不完,會偷偷利用上課時間做作業。可見,家校協同教育必不可少。
二、協同環境教育下,教師應具有“三心”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必須在家庭環境協同教育下,具備“愛心,耐心和奉獻心”。
1.愛心
剛接初一的時候,班上有這樣一位學生,為一點小事就罵人,欺負同學更是家常便飯,剛剛上學,就成了班級的“小霸王”。于是,我就逐步接近他,了解他。原來,他父母離異,他雖然被判給父親撫養,但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他與奶奶一起生活。我想,他的所作所為可能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獲得關愛。他應該比別的學生更需要溫暖,更需要教師給他一個平等的機會。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器,可以點石成金。品學兼優的“小天鵝”需要愛,“丑小鴨”也需要愛,調皮搗蛋的學生更需要愛。
把愛帶給每一個學生是我的工作職責。一次放學后,同學們都忙著整理書包往教室外跑。第一張桌子被火燒屁股的“小霸王”一碰帶,“咣”的一聲倒在地上……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大家的目光都怯怯地投到我的身上,以為我會批評、呵斥他。我快步走上前,先是詢問查看是否砸著他了,有沒有受傷,旁邊的同學幫忙扶起桌子。這時,他低下頭,臉紅了。在他臉紅的一瞬間,我捕捉到他內心的變化,顯然他已經接受到關愛的信息,這份愛,來自同學,來自老師。
2.耐心
教師對待學生屢教不改的缺點,也應該不厭其煩地指正。正如一句名言:“博學、耐心、寬容,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教師在面對學習成績參差不齊、性格千差萬別的學生時,必須有耐心,因為它是教師教育好學生的一劑良藥,是教師教育教學成功的保障。
3.奉獻心
各行各業都需要人們有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一種愛,是對自己事業不求回報和全身心的付出。對個人而言,就是要在這份愛的召喚之下,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學生。教師作為一種社會職業,職責是教書育人,更講究奉獻之心,才能稱得上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三、賦能家庭教育,創優育人環境
1.賦能觀念轉變,增強立德樹人意識
家長需要端正觀念,切實履行孩子教育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想要孩子成為什么人,家長自己就應先做什么人。試問家長整天捧著手機,又怎能要求孩子熱愛學習、熱愛閱讀呢?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則的榜樣教育。學校唯有真正積極落實減負政策,才能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啟智潤心。
2.賦能“三級”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助教職能
一是賦能已有“三級”家長委員會聯絡平臺,達成共識,減負增效。以“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工作規定為綱,精選優質家庭教育資源,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引導家長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明確規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定期召開家長代表大會,共同商議落實學校減負計劃,“家校齊心,減負才真”。邀請專業人士傳達、解讀國家最新教育方針和政策,倡導科學、民主、有效的家庭教育,努力提升家長育人素養,不斷更新家長的育兒知識,將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落實到每一個家庭。在學校、年級、班級等不同層面召開家長會議,提高減負認識,統一育人思想,達成家校共識。引領家長的成長、更新家長的觀念、完善家長的素養,確保學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延續性。
二是賦能家長委會帶領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空間,學校可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家庭,走向社會,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主線,探尋偉大祖國成長歷程,珍惜平安家園;游覽“名勝古跡”、走進“博物館”,豐富、領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善待地球”“垃圾分類我能行”等主題活動。寒暑假期間,讓學生幫著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體會家長工作的忙碌與辛苦,真正成為家庭小主人,使親子關系更為密切和諧,提升幸福感。這些經歷會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營養劑,更是創優育人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高新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