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畜牧業是牧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助力。本文分析了青海玉樹稱多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發展過程中在理念、企業、產業等層面存在的問題,從利用新發展理念、企業的引領作用、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提出推動其生態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
畜牧業作為農牧民增收的支柱型產業,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玉樹稱多縣落地生根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著力推動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稱多縣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生態畜牧業產業興旺、促進縣域經濟快速增長、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1 稱多縣生態畜牧業現狀
1.1 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環境
新時代以來,稱多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重發展地方優勢產業,積極推進畜牧產業各項建設工作,國民經濟水平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23年稱多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63億元,同比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1億元,
同比增長20.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6%。各項經濟指標增速高于整個玉樹州平均水平,但稱多縣經濟體量仍然偏小,第一產業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綠色發展仍然面臨挑戰。近幾年來,稱多縣政府積極進行市場調控,出臺有利的政策,致力于提升畜牧業發展的質量。“對口援青政策”和青海省“一優兩高”等機遇給稱多縣畜牧業的發展也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以后,青海省將全力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等戰略,為稱多縣依托自身畜牧資源優勢,建立綠色產品供給地,實現農牧民高品質生活提供機遇和發展空間。
1.2 生態畜牧業的生產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稱多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化導向的基礎之上的。2022年,稱多縣各類牲畜存欄34.19萬頭(只),同比增長7.4%,各類牲畜出欄
7.93萬頭(只)、總出欄率達23.37%、商品率達17.25%;2023年,稱多縣各類牲畜出欄率23.4%,商品率18%。近年來稱多縣各類牲畜出欄量較為穩定,生產能力穩中有增,畜牧產品供給數量穩定,從側面說明生態畜牧業在不斷發展壯大,呈現向好趨勢。
1.3 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
基于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稱多縣以“生態畜牧業”為發展方向,不斷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調融合,大力推進生態畜牧業改革,探索出“三整合四解放”模式,推動實現畜牧業生態取向、綠色轉型。
1.3.1 三整合機制
(1)整合草場。草場是牧區的重要生產要素,構成了其他資源配置的基礎,并且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過去由于過度放牧,導致牧區草質下降和草場退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稱多縣于2018年進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57個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整合草場、牲畜和人力資源。截至目前,稱多縣有44個村落的草場已全部整合,草場面積得以擴大,為實行逐區放牧和四季輪牧提供了條件,并通過合理利用草場以最大限度發揮生態保護作用。
(2)整合勞動力。按照“合作社+基地+牧戶”的經營模式,聯結合作社和牧民之間的利益,極大解放了勞動力。合作社按照專業分工的方式,成立生產小組,選出經驗豐富的人負責管理并制定相關制度機制;為做好放牧工作以自薦與推選的方式選出放牧員,實行按勞付酬。通過技術指導和專業人員培訓,培養一批有技術的專門勞動力;推進合作社成員分工分業,實現生產專業化,從而節省勞動力成本并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
(3)整合牲畜。牧戶將牲畜折股入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和經營。這種整合牲畜的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包括防止過載養殖、改變混群養殖模式以及杜絕近親繁殖等問題。此外,整合牲畜要做出多方努力,一方面,提升牲畜基地基礎設施水平。實施牲畜暖棚、飼草料基地、倉儲加工基地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和防災基地建設。另一方面,運用科技,提高牲畜產量和質量。加大購畜力度,建立并擴大養殖基地,增強牲畜繁殖力,擴大繁育規模。同時,調整優化畜群結構,持續推進引進品種本土化,實施畜群改良,提升良種化水平,健全良種繁育體系,提高牲畜產品
質量。
1.3.2 四解放機制
(1)解放生態。稱多縣充分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堅持在保護生態基礎上發展畜牧業。其“生態”二字主要體現在草場整合、游牧、農牧結合三個方面。目前稱多縣44個村莊的草場全面整合,推行統一經營管理模式。在游牧方式上遵循季節性輪牧制度,這一舉措對恢復草場植被具有顯著效果,不僅有助于防止過度放牧,更在實質上釋放了生態壓力。“農牧結合”主要體現在“糧改飼”方面,稱多縣從有限的耕地中增加了飼草料的種植。一方面農業地區種植燕麥飼草并加工成青貯飼草,牧戶可直接采購農業地區的飼草料,給農業帶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牧業鄉鎮而言,通過優化飼料供應策略,弱化外向依賴,保障牲畜順利越冬。稱多縣從2017年開始有意識地開展冬季抗災保畜工作。每個合作社在9月和10月的時候開始儲備飼草料,一方面為了抗住自然災害,另一方面為了冬季給牲畜補飼。其現實作用十分顯著,特別是2019年的雪災真正體現了科學補助飼草料對自然災害的預防作用,創造了大災之年“無人員傷亡、牲畜數量無大損、無疫情發生”抗災奇跡。
(2)解放勞動力。合作社科學合理設定畜群,劃定生產小組,一部分能人專門負責合作社運轉,改變了家庭勞動力集中在特定牧場的狀況,既能保證畜牧業收入,也實現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部分牧戶通過易地搬遷,可以到縣城打工,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義務教育,老人能更好地接受醫療服務,實現了對勞動力的解放。剛開始建立合作社時,單個牧戶仍然很多,隨著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逐漸變大,合作社效益逐漸增多,以珍秦十村為例,2018年成立合作社,2022年分紅已經達到160多萬。見到效益分紅,群眾就愿意進入合作社。目前珍秦十村所有牧戶都加入了合作社。
(3)解放生產力。通過建立“四位一體”的基礎設施,牧區牲畜飼養條件大幅提升,牲畜數量不斷增加,畜產品品質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了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切實提高了生產效率。近年來,稱多縣投資1 200萬元建成三江源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基地,投資
1 800萬元建成珍秦牦牛產業園和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生態畜牧業標準化養殖場不斷壯大。同時,大力扶持并引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牧戶”經營模式,將合作社與牧戶的利益聯結,在合作社的統一管理和運營下,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4)解放思想。牧區本身地處較為封閉的環境,信息閉塞,牧民思想落后,實現畜牧產業現代化集約化比較困難。在發展壯大合作社經濟過程中,稱多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廣大牧民逐漸改變思想觀念和保守態度,參與到合作社發展中來。在建立“三整合”機制中,牧民群眾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催生了合作社各項經營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合作社發展路徑,改變經營路徑,實現了牧業增收、牧民增收和生態保護的“三贏”。
2 稱多縣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社會理念層面
目前稱多縣仍然存在部分散戶牧民,其教育素養相對有限,思維方式較傳統,傾向于遵循既有習俗和依賴自然條件進行畜牧業生產。同時,部分牧民對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了解較少,對加入合作社持有排斥的態度,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導致稱多縣散養的畜產品產量長期得不到提升。此外,牧民“惜售”思想和傳統落后的畜產品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化生產體系的形成,也使得稱多縣畜牧產品銷售只能在本地小范圍內流通,難以走出本地,對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產生影響。
2.2 企業層面
在驅動稱多縣生態畜牧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企業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現狀顯示,僅4家企業達到規模化運營水平。可見,稱多縣生態畜牧業發展中的動力缺失原因之一是龍頭企業較少,難以有效推進產業現代化轉型。較小的龍頭企業規模限制了其市場影響力的擴展,使其在競爭中難以占據主導地位。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并發揮其引領作用是稱多縣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2.3 產業發展層面
稱多縣畜牧業產業受到其地理位置、社會發展水平和傳統生產方式的制約,畜牧業產業結構不夠完善,現代化生產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導致其畜產品產量不高,全國市場占有率較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程度不夠,未充分發揮畜牧業+旅游、畜牧業+教育、畜牧業+文化等包容力和融合力。此外,難以形成健全的標準化畜產品生產體系和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導致稱多縣畜產品的生產效益和生產能力整體低下[1]。稱多縣以畜牧業為主要發展方向,但在畜牧養殖上沒有地方品牌,品牌化意識不強,不利于畜牧產品走出去。
3 稱多縣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路徑
3.1 貫徹新發展理念,引導牧民轉變觀念
稱多縣畜牧業在發展中要以新發展理念指導生態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畜牧業發展全過程實現綠色化,促進畜牧業發展主體、生產方式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深度轉變,著重關注并解決“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此外,牧民是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環節。稱多縣要注重培養牧民的生態意識,利用教育培訓、科技助力、志愿服務等方式普及生態畜牧業的相關知識,引導牧民轉變生產理念。同時,鼓勵牧民積極進取,增強自我發展的意識,帶著新理念參與到生態畜牧業現代化的建設中。
3.2 扶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
龍頭企業是引領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稱多縣生態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付出努力,并以品牌建設、效益驅動等帶動專業合作社、基地、牧戶等多領域融合發展。龍頭企業要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多元主體加入生態畜牧業現代化進程中。比如稱多縣高原牦牛肉制品有限公司是省級龍頭企業,正在積極踐行“市場+合作社+基地+牧戶”的科學發展模式。龍頭企業要結合產品的生產與加工,著力提升產業鏈各節點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價值;大力促進生產要素在產業中的融合與滲透;以產品品牌化帶動畜牧業現代產業化,例如“羊羔花”電商品牌的創造促使企業持續打造和維護自己的品牌,有利于增加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此外,龍頭企業要加強社會責任感,發揮引領作用。挖掘當地文化融入畜牧產業的發展中,積極吸引當地牧民參與畜牧業的產業鏈的融合中,并協調解決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牧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使雙方互惠互利、相互帶動。
3.3 升級畜牧業全產業鏈,推動關聯產業深度融合
以市場需求為牽引,以技術突破為驅動,立足稱多縣畜牧經濟發展態勢,從各個層面優化升級畜牧產業結構,深度融合畜牧業與關聯產業。一是加快升級畜牧全產業鏈,優化配置資源要素,實現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運營,重點打造特色牦牛產業集群。二是鼓勵企業申請專利以及各類商標,體現產品的獨特優勢,積極開拓內地市場。提升本地現有“羊羔花”等綠色有機畜產品價值,大力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產品,全面融入“玉樹牦牛”公用品牌。增強品牌意識,打造地方畜牧養殖特色品牌,并通過增加更多商品品種、供給能力,為合作社創造更多商貿機遇,讓品牌產品有機會走出去。此外,“以政府為主導,加強與國內外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合作,構建穩定常態的銷售渠道,使產品有效向外延伸”[2]。三是將稱多縣“生態畜牧業”+“旅游”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將其地域特色融入旅游發展中。在全縣內推動旅游圈的構建,以“高原生態景觀-傳統古村落-藏傳佛教寺院-歷史遺址”為生態旅游主線,打造高原特色畜牧業體驗、畜產品銷售,特色藏餐等旅游服務鏈。四是促進畜牧業產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通過政府引導與企業投資積極發展畜牧產品電子商務。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稱多縣政府以政策推動畜牧業向生態化、現代化轉型,堅持問題導向,推動畜牧產業改革,探索出“三整合四解放”的模式,為實現生態畜牧業發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未來發展進程中,既要以創新為驅動力,促進產業升級;既要以農牧民為發展核心,實現共同富裕;更要以生態環境為底線,確保綠水青山的永續。通過這樣全方位、深層次的工作實踐,稱多縣生態畜牧業必將煥發新的生機,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璀璨明珠,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貢獻出稱多智慧和稱多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越,余紅,王茜茜.鄉村振興背景下新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廣東蠶業,2022,56(7):124-126.
[2] 夏吾交巴.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現狀及實踐經驗[J].新西部,2022(Z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