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轉基因抗蟲棉在山東省大棉區大面積推廣應用,有效地遏制了棉鈴蟲的危害。但棉田的生態環境、害蟲發生特點等也發生了改變。因此,在害蟲防治上,要根據其改變來制定相應的防治對策。棉田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營造良好的棉田生態系統出發,生態調控和人為干預有機結合,以保護和利用天然天敵為中心,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無害化防治為重點,以化學防治為補充,以提高防效、節約成本、減輕為害目標,把病蟲害為害損失水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文章主要就棉田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棉田;病蟲害;防治防控
1 防治對象和原則
1.1 綜合防治技術
4—5月份主要病蟲草害是苗病、苗蚜、雜草、地下害蟲等。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指標或防治適期:苗病,死苗率2%;苗蚜,3片真葉前卷葉株率10%,4片真葉后卷葉株率。在棉花全生育期防治苗病、枯萎病、黃萎病、棉蚜、棉盲蝽、棉鈴蟲、棉薊馬、棉葉螨、地下害蟲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理念,從棉田生態系統出發,綜合考慮病害蟲害、天敵生物和環境等因素,根據病蟲害發生預報和實際發生情況,制定防治策略,確定防治適期,協調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化學防治等措施,實現持續控制棉田病蟲害的目標。
1.2 合理作物布局
棉田盡量不要與棗樹、蘋果樹、梨樹、桃樹等果樹鄰作或者間作,減少害蟲轉移寄主。在棉田周邊田埂和林帶下種植苜蓿等植物,增殖涵養天敵;在棉田周邊種植苘麻條帶,誘集煙粉虱;種植綠豆條帶,誘集綠盲蝽,集中殺滅。
1.3 清潔田園和秋耕深翻
棉花收獲后,及時清除棉田棉花秸稈、枯枝落葉,實行秋耕深翻,有條件的地塊冬灌保墑,減少棉田病蟲越冬基數。
1.4 種子選擇和處理
針對苗期主要病蟲害,選用合適的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防控苗期蚜蟲、紅蜘蛛及苗期病害可選25%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1 035~1 380 mL/100 kg種子、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450~600 g/100 kg種子、25%絡氨銅水劑396~528 mL/100 kg種子或11%氟環·咯·精甲種子處理懸浮劑200~400 mL/100 kg種子;預防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可選47%丁硫克百威種子處理乳劑444~1 000 g/100 kg種子或375 g/L硫雙威懸浮種衣劑900~2 800 g/100 kg種子。根據地力情況,可適當添加蕓苔素內酯、矮壯素等生長調節劑,提高植株抗逆性。注意已包衣的種子晾干,切忌暴曬。
1.5 適時棉田周邊除草
(1)化學除草。雜草防控采用“殺補結合”策略,主要防治一年生或多年生雜草。化學除草應注意行間定向噴霧,順向直行。科學選用單劑和復配制劑,輪換用藥,延緩抗藥性發展。(2)播苗前,用精異丙甲草胺或乙草胺噴灑處理土壤,然后覆膜。
(3)出苗后,在雜草2~5葉期,可用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噴霧防治。(4)6月初,棉田周邊噴布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122~268 g/666.7 m2,混加45%馬拉硫磷乳油25~37.5 g/666.7 m2,鏟除棉田周邊雜草上的蟲源。
2 棉花苗期病害與防治
2.1 棉苗病害
(1)苗期病害。發病初期可用1 0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30 g/666.7 m2,或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167 g/666.7 m2,或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75~150倍液/666.7 m2。針對枯、黃萎病,可用32%唑酮·乙蒜素乳油41.6~62.5 mL/666.7 m2,或20 g/L氨基寡糖素水劑100~150 mL/666.7 m2,或1.2%辛菌胺醋酸鹽150~250 mL/666.7 m2。苗期雨后晴天時及時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層溫度,培育健苗壯苗,減輕立枯病危害。(2)常見的棉花苗期病變有棉苗黃萎病、棉苗立枯病、棉苗炭疽病、棉苗紅腐病、棉苗角斑病、棉苗猝倒病、棉苗疫病等病變。(3)棉苗受到各種病原菌侵染后,會呈現各種病變和腐爛癥狀,主要包括幼根、根須、根莖部出現各種病變、腐爛、凹陷、死亡。
2.2 棉苗黃萎病
黃萎病主要癥狀為枯斑型和黃斑型,病葉邊緣褪綠發軟,呈失水狀,葉脈間出現不規則淡黃色病斑,后拓展為枯斑或掌狀黃條斑。
2.3 棉苗立枯病
立枯病初期根莖部出現黃褐色病斑,逐漸環繞幼根莖部,形成蜂腰狀、黑褐色凹陷,拔時易斷,成絲狀,葉部病癥不常見。病癥呈蛛網狀,黑色,常黏附有小土塊。最后,整株棉苗干枯死亡。
2.4 棉苗炭疽病
炭疽病地面下幼莖基部有紅褐色、梭形條斑,稍下陷,組織硬化、開裂,嚴重時下部全呈紫褐色、干縮,使地上部萎蔫。子葉邊緣生半圓形病斑,中部褐色,邊緣紫紅,后期病部易干枯脫落。病斑呈粉紅色、黏稠狀分生孢子塊。
2.5 棉苗紅腐病
紅腐病發病初期幼芽、嫩莖變黃褐色、水腫狀腐爛。幼苗稍大時,嫩根部分產生成段的黃褐色、水浸狀條斑。子葉及葉上有淡黃色、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易破碎;病癥呈粉紅色霉層。
2.6 棉苗角斑病
子葉至成株期,在子葉上產生圓至不規則形病斑。真葉上病斑受葉脈限制成多角形或沿葉脈成曲折長條。病斑呈水浸狀,迎光有透明感。病膿潮濕時為黃褐色黏稠物,干燥后呈白色干痂狀。
2.7 棉苗猝倒病
幼莖發病初期呈淡褐色水燙狀,迅速萎倒,水爛很難拔出。子葉呈不規則水爛,濕度大時棉苗上出現純白濃密菌絲。病癥為濃密純白色棉絮狀菌絲。
2.8 棉苗疫病
棉花苗期較少發疫病,病斑呈灰綠色或暗綠色不規則水浸斑,嚴重時子葉脫落,菌絲極稀少,偶見霉狀物。生產上,很少有只呈現一種病原菌侵染的現象,尤其是后期,各種苗期根腐病復合侵染,主要表現為幼芽、嫩莖變黃褐色、黑褐色或紫紅色水腫狀腐爛,調查時以黑褐色為主;根莖部分產生成段的黃黑褐色病斑、水浸狀條斑;逐漸環繞幼莖,形成蜂腰狀、黑褐色凹陷;嚴重時,整株棉苗干枯死亡。
2.9 防治方法
棉花苗病發病初期可選用吡唑醚菌酯、惡霉靈等藥劑;防治枯萎病、黃萎病可選用辛菌胺醋酸鹽、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防治枯萎病、黃萎病可選用辛菌胺醋酸鹽、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
3 棉花蟲害與防治
3.1 棉花蟲害
常見的棉花蟲害有棉蚜蟲、盲蝽蟓、棉鈴蟲、甜菜夜蛾、棉薊馬、紅蜘蛛、煙粉虱等。
3.2 棉蚜防治
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噴霧防治。苗期棉蚜發生達到3片真葉前卷葉株率5%~10%,4~8片真葉期后卷葉株率10%~20%。選擇吡蟲啉、噻蟲嗪、烯啶蟲胺等進行防治,伏期可選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0 mL配合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5 g進行噴霧,使用過程中注意不同地塊交替使用。
3.3 棉盲蝽蟓防治
棉田苗期百株蟲量5頭或新被害株率2%~3%,花蕾期為百株蟲量10頭或5%~8%,鈴期為百株蟲量20頭。選用棉田綠盲蝽高效殺蟲劑,45%馬拉硫磷乳油25~37.5 g/666.7 m2、26%氯氟·啶蟲脒水分散粒劑6~8 g/666.7 m2、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7~10 g/666.7 m2、4%阿維·啶蟲脒乳油15~20 mL/666.7 m2。
6月中下旬,綠盲蝽成蟲大量遷入棉田,及時進行噴藥防治。
3.4 棉鈴蟲防治
每百株棉鈴蟲低齡幼蟲達20頭時,可選5%高效氯氟氰菊酯30~45 mL/666.7 m2、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666.7 m2、15%茚蟲威懸浮劑15~20 mL/666.7 m2、5%甲維鹽可溶粒劑10~15 g/666.7 m2或50%辛硫磷40~50 mL/666.7 m2。
3.5 甜菜夜蛾防治
1~2齡幼蟲盛期進行防治,施藥時間宜在上午8時前或下午5時后進行。選用甲維鹽等藥物噴霧防治。
3.6 棉薊馬防治
采用20%啶蟲脒1 000倍液、25%吡蟲啉1 000倍液、馬拉硫磷1 000~1 500倍液等藥劑,在下午6點以后噴施,連續噴施2~3遍。
3.7 紅蜘蛛防治
防治適期為棉花紅蜘蛛發生初期。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0~60 g/666.7 m2,或用20%乙螨唑懸浮劑5~8 g/666.7 m2,或用15%達螨靈30~40 mL/666.7 m2或20%三唑錫懸浮劑40~50 g/666.7 m2兌水50 kg噴霧防治紅蜘蛛。重點噴施棉花葉片背面。
3.8 煙粉虱防治
棉田用10%烯啶蟲胺50 g/666.7 m2或25%噻蟲嗪20 g/666.7 m2或50%吡蚜酮可濕粉15 g/666.7 m2。吐絮期用24%阿維·礦物油50~75 mL/666.7 m2加水噴霧。施藥時間應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4點之后,施藥時不要倒著走。棉花現蕾后棉鈴蟲、蚜蟲、盲蝽蟓、棉薊馬等害蟲常混合發生,要及時做好田間調查,選用電動噴霧器或機動噴霧器進行噴霧防治,用水量為蕾期40~50 kg/666.7 m2、花鈴期60~80 kg/666.7 m2,可聯合統防統治采取機械化防控。注意交替用藥,加強安全保護,避免農藥中毒。
4 生物防治
4.1 物理防治
(1)釋放赤眼蜂防治棉鈴蟲。棉鈴蟲成蟲始盛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 000頭/666.7 m2,每個蜂卡1 000頭蜂,掛10個蜂卡/666.7 m2,間隔3~5 d,釋放2~3次。釋放中紅側溝繭蜂防治棉鈴蟲、甜菜夜蛾等。2齡幼蟲期釋放中紅側溝繭蜂,放蜂量每次500~1 000頭/666.7 m2,掛5個釋放器,每個釋放器100~200個蜂繭/666.7 m2。(2)棉花生長前期注意保護天敵,發揮天敵控害作用。棉花苗蚜發生期,當棉田天敵單位(以1頭七星瓢蟲、2頭蜘蛛、2頭蚜獅、4頭食蚜蠅、120個蚜繭蜂為1個天敵單位)與蚜蟲種群量比高于1∶120時,不施藥防治,利用自然天敵控制蚜蟲。
4.2 性誘劑誘殺
(1)棉鈴蟲越冬代成蟲始見期,設置1個干式飛蛾誘捕器和誘芯。食誘劑誘殺針對棉鈴蟲、地老虎、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成蟲始見期,以條帶方式滴灑食誘劑,每隔50~80 m于1行棉株頂部葉面均勻施藥,誘殺成蟲。(2)綠盲蝽成蟲發生高峰期,棉田設置黃色黏蟲板,粘蟲板高于棉花10 cm,根據蟲情用量20~50片/666.7 m2黏捕綠盲蝽成蟲。
5 科學化控
5.1 輕簡栽培技術推廣
科學化控近年來隨著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棉花種植密度都有所提高,要密切關注棉花長勢,及時噴施“縮節安”,嚴防棉花群體過大,造成田間郁蔽。化控應掌握“少量多次、輕控勤控、前輕后重”的原則,確保棉株“壯而不旺、穩健生長”。一般可于6月中旬開始噴施,以后再根據棉花長勢噴施2~3次。可于蕾期、初花期、打頂后分別施用縮節安1.0~1.5 g/666.7 m2、2.0~3.0 g/666.7 m2,2.5~4 g/666.7 m2。對于密度高、長勢旺的棉田要適當增加次數和用量,干旱或長勢弱的棉田要少用或不用。
5.2 水肥管理
棉花遇旱應及時澆水,以防蕾鈴脫落。6月底或7月初見花時重施花肥,追施尿素10~15 kg/666.7 m2;若出現后期缺肥癥狀,可適當補施蓋頂肥,用尿素1 kg/666.7 m2,兌水50~75 kg,均勻噴施于葉面。若花鈴期雨熱過多,既要注意防水排澇,又要注意伏旱灌水[1]。
5.3 適時整枝(打頂)
打頂要按照“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的原則,密度4 000株/666.7 m2左右時,單株果枝14~15個即可打頂;一般在7月15—25日打頂,最晚不能晚于7月底。采取化學封頂代替人工打頂的棉田,可在前期化控的基礎上,于盛花期后1周左右噴施縮節胺(7~10 g/666.7 m2)或專用化學打頂劑,抑制頂端生長,實現自然封頂;低密度(4 000株/666.7 m2)和去葉枝的棉田慎用化學封頂技術。
5.4 輪作防病
在相同的條件下,輪作棉田比多年連作棉田的苗病輕,合理輪作,有利于減輕苗病。
6 結語
選用品種要注意更新換代,避免長期種植同一品種,導致病蟲害的抗性。耕作也應合理間作,減少病源和蟲害的積累。栽培應合理密植,保證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文超,齊洪鑫,王汝明,等.魯西北地區棉花綠豆間作綠色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棉花,2022,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