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件財物,還有可能找回。即使找不回,也不過是物質(zhì)上的損失,沒什么大不了。但一句話說錯,小則丟面子,大則傷人,乃至自傷,那問題可就大了。
閑讀《三國》,發(fā)現(xiàn)一向謹(jǐn)言慎行的劉備,在一場酒席上居然兩次失言,導(dǎo)致殺身之禍,不覺嗟嘆不已。
一日,劉表請劉備荊州做客,席上提及子嗣繼承問題,想廢長立幼,又恐禮法不容;想立長子,又擔(dān)心蔡夫人族中勢大,后必生亂,左右為難。玄德言:“自古廢長立幼,是取亂之道。如果擔(dān)心蔡氏權(quán)重,就應(yīng)該慢慢削弱他們的權(quán)力,不能因為溺愛就冊立幼子。”
劉備立刻明白失言了,趕忙起身如廁。但見自己髀肉復(fù)生,不覺涕下。返席后,劉表見他面有淚痕,打探究竟。劉備說:“我因久不乘馬,致使髀肉復(fù)生,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因此下淚。”劉表說:“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認(rèn)定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恁大權(quán)力,尚不敢居吾弟之先,何慮功業(yè)不建?”劉備乘著酒興,脫口而出:“我劉備要是有根據(jù)地,天下那些庸碌之輩,都不在話下。”話剛脫口,就知語失,趕快逃席。
分析劉備兩次語失,實在是犯了低級錯誤。酒能亂性,信然。劉備說酒話,居然忘記了自己寄人籬下的真實現(xiàn)狀。連《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初入賈府,尚且懂得“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更何況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也只能說,是酒在作怪了。第一次語失,劉備得罪了蔡夫人。因為幼子劉琮是蔡夫人所生,劉備反對廢長立幼,讓蔡夫人下不了臺。更有甚者,劉備主張逐步削弱蔡氏家族的軍權(quán),防止劉表死后,蔡氏奪權(quán),這顯然點中了蔡氏的死穴,難怪蔡夫人動了殺心。而第二次語失更可怕,因為他直接得罪了劉表。劉備說自己之所以目前碌碌無為,實在是因為沒有根據(jù)地,假如有了根據(jù)地,天下的軍閥,都不放在眼中。這話肯定讓劉表不爽。第一,劉備的話,顯然將劉表沒放在眼中,劉表感覺自己受了輕視。第二,劉備談到根據(jù)地的話,會讓劉表浮想聯(lián)翩:劉備是否想鳩占鵲巢?這就很可怕了。所以聽完劉備的這番自白,劉表“口雖不言,心懷不足”。這八個字,實在大有文章。說白了,劉表對劉備懷了戒心。
俗話說:“隔墻有耳。”劉備的兩次語失,都被蔡夫人聽在耳中。蔡夫人當(dāng)即在劉表面前進讒言,進而與弟蔡瑁密謀除掉劉備,這才有劉備躍馬過檀溪,死里逃生的故事。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詩經(jīng)·小雅·小旻》中的話,是說一個人要言行謹(jǐn)慎,時時有戒懼之心。俗話說:“言多必失。”失言之禍,在劉備身上,體現(xiàn)最烈。因為兩次說錯話,差點掉了腦袋,可不懼哉!深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說過,酒能亂性之外,劉備自身,也有原因。譬如劉表表揚了他是英雄之后,他就有些飄飄然起來,言語之中,躊躇滿志,顧盼自雄,一下子忘了自己寄人籬下的身份,無意之間,把自己的衣食父母得罪了,這還了得?人要言語謹(jǐn)慎,不僅要在酒后控制自己,不能撒酒瘋,胡言亂語,更要緊的是,面對他人的奉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可自我膨脹。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雖然說的是人要講誠信,但換個角度,也表明,言語一旦出口,再快的馬,也追不回來,所謂“覆水難收”,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為了避免說錯話,就要在說之前,一定要“三思”。所謂“三思而行”,其實也要“三思而言”。俗話說:“不會說話的搶著說,會說話的想著說。”就是這個道理。
失言,終將失人。切記:失言之禍,甚于失物。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