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91歲的王香元老校長今春辭世,得知此消息的學生,有的年近八旬也前往送行。老校長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依然鮮活在我們心中,令人沒齒難忘。
王香元老先生曾是我高中時的校長。他總是笑呵呵的,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20世紀70年代末,物資匱乏,生活艱苦,師資力量不足,王香元老先生親自授課,而且深得學生的喜歡。那時,我有些偏科,考上大學幾乎無望。一時之間,我開始迷茫、自卑、郁郁寡歡。
記得有一次上勞動課,我們班的任務是到菜園栽蔥。王校長給我們示范拿蔥的姿勢和栽種方式。可是,我笨笨的,總是不得要領。勞動結束的時候,我一個人低頭機械地挪著腳步。王校長叫住我,問我喜不喜歡參加這種勞動,我不自覺地用手擺弄著衣襟,低頭不語。王校長耐心地對我說:“你看這菜園里的菜,雖說都是蔬菜,卻各不相同,黃瓜、豆角、茄子、辣椒,各有各的特色,你能說哪些是好的菜哪些是不好的菜嗎?人也一樣,各有優點,只要揚長避短,盡力而為,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好好做事,好好做人,就算沒白活一輩子。”王校長的話在我迷茫的心里開了一扇窗。我漸漸地不再那么自卑,只管盡心盡力地去學習。高中畢業后,我從事了新聞報道工作,多虧了老校長的引導和教育。
對待頑皮的孩子,王校長也有他的“招數”。一個男生學習不好、脾氣不好,動不動就愛和別人打架,有人給他起外號叫“鬼見愁”“混世魔王”。一次他打了村干部的兒子,人家報警非要送他去勞教,是王校長四處奔走,才保下了他。后來他退學,也是王校長去家訪把他叫回了學校。多年以后我在老校長家偶遇他,他說沒有老校長他這輩子可能就毀了。他父親因病早逝,撇下孤兒寡母日子艱難。他總覺得別人都瞧不起自己,總想用拳頭證明自己的強大,掩蓋內心的脆弱。
當初,老校長雖然保下他免于勞教,卻罰他每個周末下午去菜園里勞動,他覺得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他,自己也考不上大學,便自作主張退了學。當天傍晚老校長就去家訪。老校長苦口婆心跟他說了許多,才讓他明白:品行端正,有本事、有責任、有擔當,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第二天,他便回到了學校。每個周末的下午他都到菜園子里,向管菜園子的老園丁求教。學著為西紅柿、辣椒、絲瓜、南瓜等蔬菜打杈,為可能被風刮倒的蔬菜打支架,為爬藤延須類的蔬菜搭架子,也為蔬菜施肥、澆水、鋤草。由起初的不情愿,慢慢變成了喜歡。每次走進園子都會看到各類蔬菜成長的變化,從破土發芽到慢慢地長大,直至開花結果,每一個階段都讓他歡喜,他甚至莫名地有了一種成就感。尤其是當學校財務會計結算給他工錢,他既意外又驚喜,第一次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他也懂得了只要踏踏實實做事,就會有成效。他在心里升起從未有過的希望和信心,立志要好好做人,好好活著,不辜負媽媽,不辜負老校長。
多年以后,當年那個愛打架的男孩已是當地有名的水果商,每年都收購大量的蘋果、葡萄、梨等水果運到省城批發,自己賺了錢,也幫了果農的忙。現在他正著手建烤干廠,準備充分利用當地的水果資源進行深加工,也能解決一些周圍村民的就業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王香元老校長用他的愛和行動踐行了兩位教育家的箴言,以真愛育生命,用良知做教育。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