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學校今年錄取的最高分是620分,是(四川)省內的一名考生。”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下文簡稱“四川工程”)招生就業辦主任胡代明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展示了相關招生數據。四川工程今年1月18日正式升為了職業本科,5個本科專業第一年在全國10個省(區、市)招生,部分地區調檔線甚至超出本科控制線70分以上。“其實還是高分進入職校的人數較少所以叫新聞,我覺得以后這或許將不再是新聞,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高分考生選擇職業教育。”
2019年,全國首批“職業大學”誕生,意味著“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縱向貫通的學校職業教育體系確立。2022年,首屆職業教育本科生畢業,就業情況良好。2023年,全國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長17.82%。
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針對職業教育,《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之后的高考錄取季,一些考生以遠超一本線的分數進入職業類院校的相關新聞頻上熱搜,再次引發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思考與探討。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地位一再提高。2019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文簡稱“職教20條”),開篇第一句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改革發展目標中表示,職業教育要“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也正是這一年,職業本科教育的試點開展打破了職業教育的“天花板”,職業教育學生的“升學路”不再是“斷頭路”。
2022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迎來首次大修,再次指出,相對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由“層次教育”轉變為“類型教育”,獲得了與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和空間。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有了繼續升學的希望,學生讀完初中就不讀了的情況已經逐漸減少。”廣東某職業學院中職部的老師萬文文說。職業本科的出現,給這份希望再添了一把“火”。
國內本科職業教育的發展可追溯到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提“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
2019年,“職教20條”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全國首批15所職業本科試點學校經教育部批準誕生。2021年,《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提出,“職業本科和普通本科在證書效用方面,兩者價值同等”……職業本科在國家相繼出臺的多項政策文件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其中正式獲批的職業本科院校數量已達到51所,包括23所民辦和28所公辦院校。
四川工程教務處處長朱超1992年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了學校工作,30余年間,他親身經歷著學校升級成本科的進程。“我剛進校時,學校土地面積只有200多畝,現在已經1200多畝了。學生也從2000人左右,擴張到了14000多人。2001年,學校從中職升級為高職,現在已經成為四川省第一所公辦職業大學。”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對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3年的培養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職業本科增加的一年培養時間,在打好理論基礎的條件下,更便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問題能力,滿足企業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朱超告訴記者,只有依托社會高度認可、辦學條件好的專科專業才能夠開設相應的職業本科專業,這要求專業必須適應產業的需求。
“我們需要隨時根據行業企業的最新動態,分析企業崗位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朱超表示,如果老師能夠經常深入行業企業一線,就能將新工藝、新技術、新規范第一時間帶回課堂。
“在和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的合作中,我們的老師最近接觸到一個新產品部分零件的素材。”老師將它們變成案例拿到課堂上,省略技術保密部分,簡化圖紙,讓學生試制等比例縮小的零件。“教師將企業的真任務拿到課堂上或者轉化成教學案例,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更加接近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朱超說,學生站在產業和技術前沿,就具備更大的就業優勢。
朱超認為,總體而言,如今縱向的“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的職業教育體系已經構建,四川省也一直在探索“中職—職教專科(高職)—應用型本科/職教本科—專業學位碩士”的升學就業體系,“我希望未來還會有職教研究生的出現,進一步打破職業教育的‘天花板’。”
“從職業教育的角度來說,學院是希望升本,并且一直為之努力的,相信大多數職業院校也希望能升為本科院校。”任然是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的老師,她所在學院在當地綜合排名較高,“但無論是升級為普通本科還是職業本科,都需要先考慮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發展更要靠自身的硬本領。”
對機械加工來說,相比于以前“精度主要靠手上功夫,學生上手比較慢”,四川工程如今面向的高端技術崗位許多都在使用高精尖、自動化技術設備,對操作者來說,需要具備很強的學習理解能力和創新意識。
“以前需要學生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現在精度主要靠機器、靠軟件,學生的訓練速度、上手速度都大幅提升。”朱超順勢介紹了學校的“校中廠”,“這不僅是學生的實訓基地,每年還能創造1400萬元產值,學生在實訓時可以直接參加生產或者新產品的試驗試制。這也是我們和普通本科學校的區別,我們以技能實訓為主,普通本科以實驗和工程訓練為主。我們強調學中做,做中學。”
例如數控技術職業本科專業,在實踐課程設置中,學生會有12周時間集中安排在數控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后期學生還可以參與真實產品加工。“學生負責編制程序和操作,老師負責檢查程序和關鍵質量把控。在大多數專業理論課程中,也設有技能訓練環節,學生通過2小時訓練掌握相對簡單的儀器設備的操作使用,或者掌握某項相對獨立的技能。”朱超說。

如今,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進步正在逐漸將技能人才的概念和作用表現出來,從觀點上改變大家覺得所謂技能人才就是“工人”的模糊概念,還為各種技能人才的發展制定了更專業更具傾向性的培養方案。
朱超認為,職業本科的優勢或許在于畢業生能夠在綜合性、復雜性職業崗位上,加工中高端產品、提供中高端服務,能夠解決生產服務一線較綜合和較復雜問題,以及能夠將設計制作為成品。“但一方面由于職業本科才起步,社會認可度其實不算高,有的企業不愿意招職業本科的學生。另一方面,很多人還是覺得技能人才就是‘工人’,社會觀念的徹底轉變還是任重而道遠。”
職業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對比,前者還是主要針對一線技能崗,后者針對技術崗,學歷要求高,薪酬、社會認可度也都更高。但技術崗相對飽和,招聘需求較小,職業本科還是先針對如今缺口更大的技能崗。“以前這種復雜的一線技能崗基本只招收本科生,現在升級后的職業教育也能闖一闖。”胡代明認為,職業本科學生未來的就業還可以向技術崗“升級”。
“職業本科意味著更專業更深入的通識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這也是職業本科學生更有含金量的‘敲門磚’。但總體來看,我覺得職業本科和專科并沒有明顯的所謂優勢區分,更多的是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平臺的區別。”在任然看來,雖然從學歷層次、畢業證學位、學制和招生對象、培養方向和學習側重點、就業和學費等方面來說,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專科等各類教育的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也并不存在著絕對的區別和邊界。“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國家持續性發展戰略和國家經濟命脈的發展輸送人才,只要能達到培育人才的目的,各類學制的發展就都是殊途同歸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8部門去年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中提出,將夯實職業院校發展基礎,完善職業教育專業設置。
在此之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劉明表示,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將按照“一優先一加快一改造一撤并”的方針推進。推出以上方針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切實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
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同意設置民政職業大學的函》,明確同意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立民政職業大學,首批設置智慧健康養老管理、社會工作、康復輔助器具技術、現代殯葬管理、婚姻服務與管理等5個職業本科專業,引發廣泛關注。
今年民政職業大學首設的“婚姻服務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與專科專業的名稱僅有一字之差。此前,全國有13所職業院校設有“婚慶服務與管理”專科專業,也包括民政職業大學的前身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
秦源曾就讀于一所專科院校的婚慶服務與管理專業,幾年前,她畢業的院校已經停辦了該專業。“感覺可能因為學校本身對這個專業就不算重視,教我們的老師都沒什么經驗,經常讓我們看書或者看視頻。我是實在很喜歡這個專業,畢業之后自己又找了老師繼續學習。”她的同學也大多選擇了這個行業,做婚禮設計師、銷售、主持、現場布置等工作。
該校婚姻服務與管理職業本科專業帶頭人,同時也是該校婚慶專科專業的帶頭人王曉玫曾在報道中表示,在她看來,本科區別于專科的關鍵點在于“婚姻家庭全周期”和“強技能、厚理論”。她進一步介紹,婚慶專科關注的主要是婚姻慶典服務,婚姻本科則關注婚姻家庭全周期的服務工作,也就是“從談到家”過程中涉及的婚戀介紹、婚姻登記、婚慶,以及婚姻家庭咨詢輔導服務。
該校婚禮文化與傳媒藝術學院院長于曉輝認為,目前婚姻類職業人才缺口巨大,僅在婚姻家庭咨詢輔導行業,人才缺口就達20萬。僅靠過去的婚慶專科顯然難以填補,因為婚慶專科主要培養婚慶業的一線工作者,畢業生在其他婚姻崗位大多力有未逮。
而婚姻本科理論課程包括婚姻家庭法規政策與標準、婚姻服務與管理、婚姻產業經濟等,同時配有占總學時約58%的實踐、實習內容。婚姻本科一方面可提供本科學歷的敲門磚,另一方面輔以理論、技能教育,向婚姻家庭服務的全周期產業輸送畢業生,逐漸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據統計,今年該專業面向全國12個省份招收70人的招生名額全部招滿,其中大部分省份錄取最低分高出當地本科線40到80分。
此外,殯葬專業在去年高考季,就因一句“就業率百分百”登上熱搜,今年“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的消息一出,又讓許多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學生眼前一亮。因為更早之前,也有新聞報道指出“不少殯儀館要求本科學歷”“非專業科班出身的工作者反而占殯葬服務機構的多數”。
而另一邊,今年5月,山東女子學院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首屆畢業生就業雙選會上,35家全國知名養老機構帶來了養老管家、社工專員、產品營銷、養老護理員等400多個崗位,供該專業首屆128名應屆本科生挑選。
首批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生之所以受到青睞,是因為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專業素養,更了解先進養老技術和設備。隨著老年人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年輕的養老服務人才不僅能提供基礎照護,還能分享新知識,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不少人認為,年輕大學生與老人之間容易建立親密和信任的關系,因為“老人們看到年輕人,就會想起自己的孫子孫女,自然而然會產生親切感”。
“產業升級,新專業隨著產業出現。”近幾年,四川工程也開設了一些新專業,如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胡代明表示,該專業社會需求大,但暫時還沒有引起關注。“職業教育的特征就是根據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招生一般、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就壓縮或是停辦。”(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