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余志成為大專院校建筑材料專業職業教師的第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余志沒有選擇進入企業。不過,作為中級“雙師型”教師,余志每年寒暑假都要到與學校交流密切的企業或者生產一線參與實踐。
為科學設置課程,余志在企業生產車間掛職鍛煉時會著重留意生產一線的新技術,并與企業技術人員一同商討教學方案。
“不可否認,有部分老師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的,對接的企業往往也不會讓老師嚴格履行打卡制度,能學多少東西,關鍵在于老師個人。”余志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坦言。
兩年前,教育部辦公廳發布《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試行)》,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任用和評價提供了明確的依據,使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鄭東亮是北方某所中職院校的老師,近些年,他多次帶領學生在各大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他個人也屢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都說‘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帶學生參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鄭東亮告訴記者,要組建一支參賽隊伍,從學生入學之初就要著手選拔隊員,“選種子”是保證大賽取得優異成績的第一步。“全國的職業院校都很重視技能大賽,目前形成了國賽、省賽、市賽、校賽各級層層比賽的局面。要指導學生參加技能比賽,對我們教師來說就必須提升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更符合‘雙師型’教師的要求。”鄭東亮說,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比賽的不僅是學生,更是學生背后的教師團隊,指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了比賽的結果。
“技能大賽的賽項很多,會考查學生全方位的職業素質,因此教師團隊需要多專業、多技能、多職稱、多經歷和多年齡段的教師。目前在技能大賽指導教師團隊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便是‘雙師型’教師。”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朱超介紹,“當然,對老師們來說,最直接的好處是,會得到學院的獎勵以及在評職稱的時候加分,帶學生在特別重要的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比如世界技能大賽挑戰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還可能得到破格評職稱的機會。”朱超說,那些有獎項、稱號加持的本身技能水平很高的老師,還能申請開設“技能大師工作室”。
不久前,教育部發布方案:從2024年起,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升級為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目前,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和高職組的承辦單位正在公示中,四川省內有3所高校入選了承辦陣容。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成為了戲曲表演組(中職組)的承辦單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將承辦數控多軸加工技術組(高職組)的比賽,這一領域也是該校的傳統強項;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則負責軟件測試組(高職組)的賽事,在全國197所高水平高職學校中,以軟件技術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的院校僅有7所,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省唯一的一所。
“無疑,承辦技能大賽是對學校老師、學生技能水平的認可,五湖四海的參賽選手和技能‘帶頭人’匯聚于學校交流比拼,對學校的‘雙師型’教師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提升。”鄭東亮說。
湯毅在某民航飛行學院擔任了11年教員,這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學校,因其學生未來職業的特殊性,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占了專任教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各大航空公司會根據行業狀況,在招生計劃出來前跟我們預定需要多少個飛行員,所以對學生來說,就業壓力相對較小。”湯毅說。飛行技術是這所院校的王牌專業,按規定每一個教員最多只能同時帶8個學員,這些學員的學習情況會接受內控和外控。所謂內控是學校給教師制定培訓計劃,包含了飛行操作熟練度、飛行知識能力檢查等;外控則是航空公司對學生的飛行技術水平有質疑時,可以追蹤到帶這名學生的教員的每次教學情況。飛行技術專業的學生從入校開始,他的飛行記錄就被收錄了起來,航空公司可以調取查看,比起別的職業教育,飛行技能數據追蹤更明了、更具象。
“受大環境影響,民航飛行員的競爭越來越大,除了繼續推進‘企業預定飛行員’這個校企合作方式,讓教員深入航空公司,觀摩模擬機教學、了解更多航班運行知識也有助于學院培養更具有競爭力的民航飛行員。”湯毅坦言。
類似于航空公司與該民航飛行學院的“預定”模式,“訂單式”培養模式對中高職學校來說并不陌生。
周春琴是某職業高校的“訂單班”班主任,“學生入學后,就要和企業簽訂一個就業協議,畢業以后要到指定的企業、指定的工作崗位上班,并且畢業必須遵守承諾,如果畢業不愿意去,那就是違約。”周春琴介紹,“訂單班”就是由大型企業提前“預定”或“簽約”的學生組成的班級。這種合作模式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向學校提出人才培養計劃,學校則按照企業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最終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不過并非所有的“訂單班”都這么嚴苛,有些學校的學生從“訂單班”畢業后,仍然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另找同類型企業的崗位,或者選擇升學,繼續深造。
“訂單班”誕生于十幾年前,但受產業發展水平、社會觀念偏差等因素影響,過去開設“訂單班”的熱情往往集中在職業院校一方,被大家形容為“校熱企冷”。

如今,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企業尤其是裝備制造企業對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學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航空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劉軍旭介紹。
在職業院校工作多年的劉軍旭對陜西“訂單班”的發展歷程和企業逐漸上漲的參與熱情有深刻的感受。
“以前是我們主動聯系大型企業,邀請對方參與開設‘訂單班’。后來,主動聯系我們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多。”劉軍旭說,一方面說明學校培養的人才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漲趨勢。
今年68歲的陳曉慈從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下文簡稱“二重”)副總工程師的崗位退休后并沒有閑著,如今他是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的特聘教授,也是四川省沖壓發動機先進制造技術工程實驗室的負責人。每年都有來自重點高校的研究生到實驗室跟隨陳曉慈研究學習,同時陳曉慈也在該實驗室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學指導。
2007年11月,8萬噸模鍛壓力機建設項目在陳曉慈和團隊的努力下落戶四川德陽。大型模鍛壓力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型模鍛液壓機,對于發展一個國家的航空、核能、化工等多個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志。在此之前,只有美國等極少數國家擁有,其中最大的模鍛壓力機是俄羅斯的7.5萬噸。
這么重要的設備,對操作者有著很高的專業要求。“我和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原名)多次協商后,促成學院恢q8AAoocx6Rwb0K9ybJsKcnI2pH1EKCuOrgzFa0j92OY=復了鍛壓專業,并定向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作為大型模鍛壓力機的操作者進行重點培養,如今,8萬噸模鍛液壓設備的操作者全部來自這兩個班。”陳曉慈介紹。
2013年4月,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模鍛裝備——8萬噸模鍛壓力機在二重建成。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成為了擁有全球最高等級模鍛裝備的國家,也標志著中國實現了對西方大國在制造領域的“彎道超車”。
在陳曉慈看來,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的產教融合走在前列是有歷史淵源的。1958年,二重因三線建設落地德陽,為了支撐德陽工業發展,第二年,當時的機械部在此地開設了西南重型機械學院,為二重和本地工業領域培養技術工人。
如今,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已建成以4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為核心和6個創新中心為支撐的科技創新平臺,大力開展協同創新,為重裝產業升級發展提供“一站式”人才供給和“打包式”技術服務,成為區域裝備制造創新鏈的重要支點。

“職業教育也要科技創新,其研發的核心技術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需求,相比普通高校科研,是更接近工程一線的新質生產力技術。”陳曉慈認為,他從工程師“轉型”成為職教老師,有了時間和空間去分析提煉成果,彌補了過去他作為企業工程師在軟成果上的“遺憾”。
“學校的老師到企業學習,企業的工程師到學校任教,產教融合做得好的學校,學生質量、就業率就高,對職業教育來說這是一塊最好的招生招牌。”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招生就業辦主任胡代明說。
“我很慶幸當初選擇進入職校任教,這幾年我切實體會到職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不僅有國家的政策支持,學校還對老師成果轉化項目提供了足夠的經費保障。”余志所在學校正在籌備升級本科院校,“也許我們始終不能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老師在科研理論上比拼,畢竟我們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我們要做的就是結合自身特點,把職業教育融入本科教育,用理論知識賦能職業技能,給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