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中有一段這樣的情節:
一天,小王子見到一個酒鬼,問他為何喝酒,酒鬼說:“因為我要忘卻。”小王子問:“你要忘卻什么?”酒鬼回答:“我要忘卻羞愧。”小王子又問:“你因為什么羞愧?”酒鬼說:“因為我喝酒……”
這是一個成癮者陷入惡性循環之后的內心獨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太多類似的癮:面對垃圾食品,就是控制不住吃吃吃;薪酬不高,但忍不住各種買買買;要緊的事已迫在眉睫,卻對手機百般不舍;睡眠已經嚴重不足,可仍然刷劇刷到天亮……
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把成癮定義為一種暫時可放松,但長期傷害人,而人卻無法放棄它的行為,其實質是人對某件事既渴望又厭惡的復雜情緒。因為一開始我們從這些行為中得到快感,但漸漸當快感的閾值越來越高,我們越來越難被滿足,就會陷入一種長期的痛苦循環之中。這個從正強化到負強化的過程,都沒有違背我們自身的意志,它自始至終是成癮者自身的選擇。
《根本停不下來》一書中寫道:成癮的本質是錯誤的自我療愈,是希望借助某種物質或行為,掩蓋和逃離自己無法忍受的心理創傷。
如同每一片烏云背后都發著金光,所有負面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成癮有著逃離內心痛苦的功能,我們能從中減輕痛感而得到平靜與掌控感,盡管這些都很短暫。所以我們要明確,究竟成癮者經歷過什么,他們的痛苦是什么?一般來說,讓人想逃離的痛苦有三類:
神經語言程序學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曾講述他父親的故事,他的父親有非常嚴重的煙癮,即使被診斷出肺癌,也依然每天吸兩包煙,棄健康于不顧。后來羅伯特為父親催眠,聽到了父親的內心獨白:“這是我唯一屬于自己的輕松時間。”羅伯特才意識到,父親一直都很忙,工作壓力大,回到家還要照顧他們五個兄弟姐妹,在被生活扼住了喉嚨之際,抽煙成了喘息的機會,抽煙的片刻里沒有人闖入,沒有焦慮,沒有牽掛。
成癮帶來的快感僅僅是一部分體驗,更多的是把不愿意面對的焦慮、不安、負擔給麻痹掉,讓自己感受安寧,是暫時性的“救命稻草”。
一位女士生活優渥,丈夫生意繁忙,常不在家,她心里明白丈夫無法成為自己的精神依靠,這些年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也上了大學,不怎么回家,所以她心里空蕩蕩的,沒有能談話的人。不知不覺地,她開始沉迷于購物,白天在店里搶購衣服首飾,晚上邊吃飯邊看購物直播,上床后還網購,凌晨3點才放下手機睡覺。很多東西買回來后,她從未穿戴過,房子被堆滿了也不舍得扔,還繼續買。她知道這樣很奢侈,但又控制不了自己,所以羞恥又自責。
當身邊缺少有質量的人際關系時,我們就會轉向與某些物質建立關系。雖然成癮對緩解孤獨感僅能起到隔靴搔癢的作用,但也算是一種能暫時安撫內心的方法。
“沒技術,快投降繳械吧!”“你就這點本事怎么配跟我玩!”這些嘲諷的話語來自一個玩電腦游戲成癮的初中生,他每次擊敗了其他玩家,都會特別激動,沉醉在虛擬世界里自己的強大和掌控感中。但在現實里,他經常被父母斥責做事拖拉、成績不好、懶惰散漫,還被拿來跟各種“優秀”的孩子比較。
我們長期生活在低價值感的環境中,長期得到“我沒用”“我沒人愛”的負面反饋,為了擺脫自卑,會尋找虛擬世界中的“強大”感,上癮就成了獲得成就感的代價。
這些例子都印證了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當內心的負荷超過了潛意識的承受力時,潛意識就會透過我們的身體和情緒,提醒我們要回到平衡,但潛意識不能區分行為的好壞,為了平衡壓力,潛意識會創造成癮的負面模式來得到平衡,滿足放松的需求。
很多人認為:增強意志力,就能緩解成癮。例如成癮者會對自己施壓:“我一定要戒掉,如果不戒掉,我就懲罰自己。”事實上,意志力也許在短時間內能戰勝癮,但長期來看,結果肯定是失敗的。
因為本質上成癮者還是以負面行為來療愈痛苦,一旦遭遇壓力或不如意之事,內心就會響起一個聲音:“沒事,就犯一次,下次絕對不會。”就這樣,欲望吞噬意志,再一次重回舊路,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甚至越加嚴重,然后又責怪自己意志力不夠,自我否定,如此反復。
而真正想要走出成癮,就必須看見和面對內在的痛苦,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去理解自己。不必為了成癮而自責,更不要自我攻擊,而是去看見自己正處于艱難傷心的時刻,希望得到溫暖和幫助,只是暫時選錯了療愈的方式。

我們嘗試這樣跟內心對話:“當受挫了,我感到痛苦真的很正常。”“我對一些事情成癮了,這是多么合情合理。”“成癮行為暫時改不掉,沒什么不妥。”這些話,既能讓自己放松,坦然接納自己的成癮,又能允許自己短期內戒不了癮,減少壓力。
當我們明白到痛苦的來源,擁有自我理解的胸懷,緩解成癮才有可能實現。
我們需要創造多種有正向反饋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我們應該思考:如果不做成癮行為,那我要做什么來讓自己更舒服?正如羅伯特爸爸多年離不開香煙,意圖是為了放松,那么不妨問問自己:“我想要放松,除了吸煙,還可以干什么?”這些“替代行為”是切實能善待情緒的事。
如看有趣的節目,在跑步機上揮灑汗水,去大自然散散步,寫日記、拍照片、練字、看書、冥想、收納、下棋、品茶、養寵物、種植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事情可以盡量簡便,難度不宜太高,這樣才更容易行動。比如把閱讀有深度的名著變成淺讀通俗小說,把50個仰臥起坐減少到10個,把培育名貴盆景改為養護小盆栽……
擴大社交圈,勇于表達自己。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尋找相應的群體,如健身、美食、音樂、電影等俱樂部,成為他們的一員,也可以參加一些社交派對、展覽、講座,更可以通過參與社區義工、環保活動、慈善捐贈等志愿活動,獲得更多與人互動的機會。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減少孤獨感,另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注入力量,讓生活更積極陽光。
如上述被孤獨感籠罩的女士,她可以嘗試參加各種興趣班,跟老同學聚會,跟親友旅游,舉辦茶話會、讀書會……以更真實的自己去與人聯結,待內在力量修復后,再重新面對與丈夫的關系,重建健康的親密關系。
人改變自我的前提是感受到愛和尊重,苛刻和責罰沒有任何幫助。
上述初中生沉迷電腦游戲的案例,只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收效甚微,家庭成員都要接受輔導與教育。父母想一想做得不好的地方,怎樣做才是輸出愛,孩子需要感受家庭的愛和尊重,這樣才能在幸福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放棄成癮行為。例如父母把過高的標準放低,看到孩子的優勢和可貴之處,多鼓勵賞識,不作無謂的比較,放權讓他獲得更多成就感。孩子在現實中感受到呵護,自然就不會在虛擬的游戲里尋求安慰。
美國成癮醫學協會表示成癮的發展涉及大腦回路、基因、心理和環境因素,涵蓋了“生物—心理—社會”的各層面。本文僅是從心理角度切入,探討成癮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如能在實操中與生物、社會因素結合并形成更全面的干預,效果會更佳。
(本文作者為中國心理學會少兒心理咨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特聘專家)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