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日本頻頻炒作中國軍艦動向,渲染中國“軍事威脅”,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就在8月17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如臨大敵般地宣稱,在宮古島東北120公里的海域發現兩艘中國海軍軍艦穿過沖繩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宮古海峽駛向太平洋,美西方媒體隨之也跟進鼓噪要加強軍事合作,共同應對中國。實際上,在國際輿論場上渲染“中國威脅論”借以推進自身軍事大國化,一直是日本國際戰略傳播的重要內容之一。
“戰略傳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s)概念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企業界,原指大型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涉及企業發展目標和企業形象的營銷推廣活動。9.11事件發生后,美國政府將這一概念應用到國家安全、意識形態領域,以應對非傳統安全、重塑強國形象和掌控國際輿論,并為此進行戰略性構建和布局。
國際傳播被納入到國家安全戰略框架下表明,傳播已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過程。通過傳播,國家可以憑借良好的形象和信譽傳達政策立場、推廣制度規范從而影響他國和國際社會的認知評價、行為和決策,也可以進行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煽動負面輿論,從而為自己塑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達到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之目的。
日本實施國際戰略傳播主要緣于彌補自身因經濟長期低迷而造成的硬實力不足短板,以及欲提升戰略自主性的需要。其確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應對由“3·11”大地震、福島核危機導致的國家形象受損,另一方面,不斷升級的領土主權爭端使日本認為更要通過戰略傳播來強化其立場主張,以贏得主動。
在首相官邸主導下,日本確立了國際戰略傳播的基本策略,即向大眾媒體和對方國家的意見領袖進行游說,開展從青少年到政界要人的人物交流、文化交流以及推廣日語教育和國際廣播等,以期直接推動對方國民對日本政策和社會等的理解和好感。另外,在日本看來,非政府組織、大學、財團、企業、地方自治團體、個人等在國際社會的不同領域日益發揮著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日本要想提高國際影響力和存在感,就必須與各種非國家主體靈活交往,形成國際性議程。
這一認知理念直接推動日本的國際傳播由傳統官方單一模式向以官方為主導、半官方和民間等多元行為體協同參與的傳播模式轉變。
按照上述策略,為強化對領土主權的國際宣傳,日本首次設立“領土擔當大臣”,并于2013年2月在內閣官房內設立“領土主權對策企劃調整室”。之后,日本政府又從兩方面予以推進。一是于2013年4月將此前民主黨政權設立的“國際宣傳聯絡會議”升級為“國際宣傳強化聯絡會議”。該會議以首相官邸為中樞制定統一的、戰略性的有關國際傳播的重要且跨部門的課題,進行政府一體、有效的國際傳播活動。二是出臺戰后首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將國際戰略傳播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正式確定下來。而在2022年出臺的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國際戰略傳播又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使有關人力信息、公開信息、電波信息、圖像信息等多維情報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當前,首相官邸常設的“國際宣傳強化聯絡會議”和“對外宣傳戰略規劃小組”為國際戰略傳播的領導機構。前者作為跨部門聯動中樞,主導外宣項目統籌推進,后者則負責外宣項目規劃,重在強化與海外不同層次人群建立聯系,促進這些人群的對日理解和親日傾向。
在首相官邸主導之下,內閣官房和外務省分別建立了一套包括內閣宣傳官、外務報道官和國際文化交流審議官在內的重要戰略傳播機構。
第一是內閣官房系統戰略傳播機構。內閣宣傳官是根據內閣法設置在內閣官房內的重要宣傳機構,它掌管內閣宣傳室、國際宣傳室、首相官邸報道室和內閣府政府宣傳室等四大宣傳部門。這四個部門分工明確又配合密切,內閣宣傳室負責推進內閣重要政策的宣傳,與各省廳合作,利用官邸主頁和社交媒體向國內外發布信息,尤其在發生自然災害等緊急事態時,及時用英語發布有關政府措施等信息,以尋求國際社會理解,抑制不良風評;國際宣傳室主要負責將如新冠疫情對策、新資本主義、數字田園城市等重要政策,盡可能通過雜志、網站等平臺向國際社會進行說明;首相官邸報道室負責向外界發布信息,包括官邸報道應對等;內閣府政府宣傳室主要通過電視廣告、報紙、網絡和社會性網絡服務(SNS)等媒體介質發布信息。
第二是外務省系統構建的戰略傳播機構。外務報道官是外務省系統構建的戰略傳播機構,也是日本國際戰略傳播的主導機構。它主要依托作為外宣戰略據點的駐外使領館和獨立行政法人(國際交流基金、國際協力機構)等負責宣傳和解釋日本外交政策主張、推動海外公共宣傳、人文交流、國際組織合作、文化援助等。2012年,日本外務省成立了由外務大臣擔任部長的“公共外交戰略本部”,負責外宣的戰略規劃和指導。國際文化交流審議官則主要通過文化及人才交流、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修復,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與文化有關的資金協助等,推進文化的國際合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機構除了標榜促進國際人才和文化交流之外,還暗自承擔著對外文化輸出和意識形態滲透的任務。近幾年我國頻發的“毒教材”事件和一些所謂公知、大V等媚日、美化日本侵略戰爭等言行,與日本長期對華文化滲透不無關系。
日本國際戰略傳播通過將國際傳播與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深度融合,意圖以首相官邸為中樞,各職能部門協同,多元傳播主體參與的一體化模式來強化情報搜集、快速反應、危機公關和輿論引導能力,從而構建有效的傳播體系和話語體系。
有鑒于此,我國也應建立一套自己的傳播體系,通過深刻把握信息傳播技術迭代的特征規律和發展方向,密切關注西方國家國際戰略傳播的最新進展和動向,建立一套契合新時代發展需要、有中國特色又兼具國際性的國際戰略傳播體系,推動構建自主知識話語體系,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掌握信息化時代的輿論主動權,為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中日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