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學課堂”倡導“五育融通”“資源融匯”“學教融合”理念,突出育人要素的整體設計與有機統一,突出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使用,突出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與融洽共生.“水韻課堂”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個性表達,“水”指課堂追求“上善若水”的價值導向和“智者樂水”的課堂狀態.“韻”指課堂達到“靈韻天成”的融學境界和“美韻大成”的素養目標.同時,也指向了數學學科“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教”由單一的傳授知識向引領學生探索知識轉變.“學”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探索生成知識轉變.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大腦動起來,嘴巴動起來,手動起來,讓課堂像一潭活水,有波紋,有韻致.本文聚焦“融學”的四個特征,探討“水韻”(融合)初中數學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初中數學;融學課堂;課堂教學
通過融合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教育內容,融和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活動能力、合作能力等.融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數學課堂的實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分層教學、個性化指導等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1“上善若水”的價值導向
“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經》,先秦老子在其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當下的教育也遭遇多重困難,需要“上善”的教育,更需要“若水”的教師;只有“若水”教師,才能有“上善”的教育.這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培養什么樣的人,融學課堂中的“五育融通”給出了答案,關注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更加關注五育并舉、協同育人.
1.1成為一名“若水的教師”
成為一名“若水”的教師,首先需要理解“若水”的哲學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若水”之道,象征著順應自然、柔和而堅韌的品質.要成為一名若水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謙虛包容,如同水能容納萬物,應具備謙虛的態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與學習特點,包容他們的差異,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每一個個體.水能隨器皿的形狀而變化,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這就是教學的個性化.水往低處流,自然而成,所以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幫助他們自我成長.然而水雖然柔弱,但面對困難和阻礙時卻能持之以恒,所以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也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無論遇到何種挑戰都不放棄.
1.2開展“上善”的教育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但筆者更愿意用一個詞來形容數學——“包羅萬象”.數學教學責任重大,它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科素養,還關系到學生的思維培育、個人發展和國家未來的發展.“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智慧,強調的是一種至善、包容、柔和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這種理念尤為重要,因為數學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學習,更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培養.
“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柔和、耐心和細致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都如同對待清水一般,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耐心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態度有助于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沒有壓力和恐懼的氛圍中探索和思考數學問題.
“上善若水”在教學方法上要指向靈活多變,像水一樣,適應不同的學生和學習情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如直觀教學、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以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教育的普及和普惠性.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其知識和思維方法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數學領域,而是滲透到各個學科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數學素養,讓他們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學習和生活中,實現知識的轉化和能力的提升.數學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不僅能夠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還能夠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智者樂水”的課堂狀態
孔子所云“智者樂水”以流動不居,隨物賦形,靈活通徹為其形質,“智者樂水”是一種對于智者善于學習、靈活變通、順應時勢的比喻.“智者樂水”的課堂狀態,應該是變被動為主動,變固化為動態.這也貼合我們融學課堂“五個給”.創設多樣的機會,讓學生動起來,讓思維活躍起來,讓探討多樣化,讓學習深度化.在課堂中,達到“智者樂水”的狀態,意味著要培養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獨立的思考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2.1敏銳的觀察力
課堂是復雜甚至是多變的,我們經常在教學設計中設想了非常多的學生表現和反饋,但在實踐中課堂教學往往不盡如人意.很多優秀的教學設計,無法獲得
理想的課堂效果,這都跟學生的表現、反饋有關,也就是觀察力.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敏銳觀察力的具體方法如下: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敏銳觀察力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體方法:
第一,引導學生關注數學概念的本質:通過對比、舉例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提高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對相關概念的敏感度.
第二,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通過統計學知識的教授和實際數據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從數據中提取信息,發現規律,提高他們的觀察力.
第三,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鏈: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討,激發他們主動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鼓勵學生提問和質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提問,對教材和教師的教學進行質疑,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觀察問題的能力.
第五,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通過實物模型、數學故事、生活實例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他們的直觀感知和觀察力.
2.2獨立思考能力
思考的重要特性是自我、自主、自由.現階段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會提問,不會質疑,沒有批判意識,沒有懷疑精神,不會理性思考.知識與思想只有通過內在自我心智的作用,才會激越、沸騰,才會生根、盛放.獨立思考能力就是一種主動擁抱、主動出擊、主動生長的過程.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能夠表達,接著同桌交流,或小組交流,然后全班反饋豐富、補充、修正.這樣的環節,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2.3適應環境的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的節奏也應該回歸給學生.給學生營造寬容、和諧、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能力的必經之路.數學課是一個充滿情境的課堂,這就為學生代入感提供了豐富的沃土.善于創設多樣的情境引導學生代入課堂,融入教學中步步遞進,培養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適應能力的培養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快速切入課堂,跟隨課堂教學環節,迅速進入學習思考的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去創造環境.現代科技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在線資源等手段,提供更多的環境樣本和適應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和實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深度理解理論知識.
3“靈韻天成”的融學境界
“靈韻天成”是一種形容事物具有獨特魅力的表達方式.“靈韻天成”意味著學習過程應該是充滿趣味和創造性的,應該是自然而然地從內心深處萌發,如同天生具有靈韻一般.“靈韻天成”的數學融學境界,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它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夠達到一種自然而然、充滿靈性的學習狀態.這種境界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創造力的自然融合.學生應該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主動探索,不依賴他人的指導就能夠找到學習的方向和方法.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靈韻”的基礎.學生應該在學習中敢于嘗試,不拘泥于傳統的框架和模式,能夠自由地探索數學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這種自由探索的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應該能夠在學習中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探索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自我創新的能力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靈韻”的關鍵.
3.1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和發現.實踐中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3.2創設表達環境探索多樣化
注重營造自由、開放、包容的氛圍,鼓勵學生自由思考、大膽質疑、勇于創新.通過組織討論、辯論、小組合作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將傳統教學與數字化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4“美韻大成”的素養目標
“美韻大成”這個詞語在語境中似乎表達了一種追求卓越、完美的精神狀態,它的價值在于,它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而這種狀態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理解為對學生數學素養的追求和培養.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評價和檢測.
4.1學校層面——評測有序化
教導處和教科室同時緊密結合,促進數學測評的有序化.對整個學段有較為嚴密的、科學的、整體的計劃和部署,重視教學評價,生成規章制度.于課堂學習、階段檢測、情意發展三個層面融入量化標準,實現和諧發展.同時,要注重提升教師的理念意識,讓評價貫穿學生學習始終.針對學生學習能力,依據學段學習目標,合理整體檢測標準,以評測推動評價成效,以評價提升學習能力.現行語文評價以成績來進行檢測,對于學生而言較有壓力感,于評價設計中量化評分標準,讓學生“看得到、夠得著”.通過多樣成果展示,讓評測有制度、有過程、有結果.
4.2教師層面——評價課程化
在大單元教學的加持下,把評價當作教學來對待,做到評價有標準、有過程、有結果,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初中教學教學中,融入評價教學,尊重學生的表達和學習習慣,立足教學目標,規范化、精量化、常態化,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將教科和教學有機融合,有序推進教師層面的評價課程化.
4.3學生層面——評價學習化
立足“怎么評,評什么”從學生角度出發,從自主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三個層面,遞進化、流程化、成果化,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和推動性作用.重視學生評價的過程和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同伴合作,細化分析,量化評價.有根有據,尊重學生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的前提,內化評價量表,逐一對照自我評改,提出建議,促進學生共同成長.
5結語
教育是什么?有人說:教育就是“幾十年后,當你的學生離開學校之后,除了知識,剩下的那才是教育”.在融學教學推進中,“水韻”數學課堂構建中,筆者看到了教育的樣子,是全面發展,是學生主體,是方方面面地推進學生做一個健康、快樂、有智、有趣、有個性的人.讓我們一起用積極的心態、好學的心態,從自身做起,做一個“若水”的教師,為培育“上善”的人,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龐敬文,張宇航,王夢雪,樊雅琴,解月光.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5):65-71.
[2]印冬建.初中數學“鏈+”課堂的建構與思考——以“15.1.1從分數到分式”為例[J]中學數學.2021(16):17-20.
[3]吳立寶,趙月,曹一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數學教材的載體類型與功能分析[J].中國數學教育(上半月初中版),2023(7-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