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以下簡稱“調查指令”)在經過兩年半的立法歷程后,于歐盟官方公報上正式發布,并于7月25日起正式生效。調查指令主要關注童工、勞動力剝削、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和環境退化等問題,并使盡職調查義務向供應鏈延伸,是歐盟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在全球興起,跨國企業成為全球供應鏈安全治理的主要對象。由于跨國企業具有分散化的治理結構以及責任自負的觀念,其與供應商在法律責任上可以人為分離,導致部分跨國公司往往會通過供應商規避企業經營以及生產過程中保障人權、保護環境、保障勞工權益等社會責任,在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帶來人權、環境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2011年,《聯合國工商企業和聯合國人權指導原則》(UNGPs,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正式通過,首次以倡議的形式要求供應鏈上的企業承擔避免侵犯人權和及時消除損害的義務,以國際軟法的形式初步設計了企業社會責任規則,并促使絕大部分國家形成了保護和治理人權、環境問題的共識。
隨后,基于指導原則的精神,許多歐盟成員國開始制定可持續供應鏈盡職調查國內法。例如,原屬于歐盟成員國的英國于2015年頒布了現代奴隸制法案,致力于解決企業供應鏈中存在的強迫勞動問題;法國于2017年頒布了警戒義務法,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企業盡職調查義務中,在要求企業披露相關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之外,還要求母公司承擔保障本公司與旗下子公司以及供應商經營中不存在侵犯人權和破壞環境行為的義務。
調查指令在全球共識的基礎上探索了強制性的盡職調查路徑,可謂邁出了新的一步。
調查指令的出臺不僅吸納了歐盟各成員國立法的相關經驗,也有助于改變相關企業盡職調查立法的碎片化現狀,形成全歐盟的統一立法。
調查指令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方面,其一是“可持續性發展”。這是歐盟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概括,目的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綠色轉型,確保企業在歐盟市場內的活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二是“盡職調查”。這是企業識別、預防、減緩和說明如何解決其工商業行為所造成不利影響的過程。指導原則中明確指出,所有企業都有尊重人權的責任,盡職調查是企業履行其尊重人權責任的基本要求之一。隨后,企業的盡職調查要求被引入各類國際標準和框架之中,其適用范圍也從人權領域逐漸延伸至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領域。
調查指令的適用范圍很廣,不僅包括根據歐盟成員國法律成立的公司,也包括根據其他國家法律成立的公司。不過,調查指令的草案曾經進行了反復多次的討論和修改,相比于2022年歐盟委員會最初提議的版本,其最終版本的適用范圍已大幅度縮減,僅將強制適用調查指令的企業范圍限定于滿足特定規模的部分大型企業——主要通過員工數量和營業額的雙重標準加以確定。從表面上看,調查指令不涉及中小型企業的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但從全球供應鏈的結構來看,調查指令在要求大型企業承擔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的同時,將相關企業社會責任要求通過供應鏈向相關直接和間接的供應商傳遞,使其效力范圍和影響范圍向著非歐盟主體擴張。
另外,調查指令中列出了相關大型企業承擔盡職調查義務的整體框架,包含將盡職調查要求納入公司政策的義務,實際或潛在的負面影響識別、預防與終止義務,申訴舉報機制的建立義務以及監督披露義務。在違規后果方面,調查指令采取行政處罰與民事責任雙軌制,兼具公共與私人實施機制相結合的特征。企業一旦違反調查指令中的相關規則,將面臨主管機關以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凈營業額為基數且比例不低于5%的罰款,同時允許受到損害的民事主體對未遵守調查指令的企業提起民事訴訟,追究其民事責任。這樣較為嚴重的行政責任與民事責任將大大提升企業承擔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同時促使歐盟的相關人權、環境保護等要求向歐盟境外擴張,成為對受管轄的大型歐盟企業供應商的強制性要求。
同時,調查指令要求受管轄企業識別與評估來自本公司、子公司以及“活動鏈”中“商業伙伴”的業務活動中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影響,重點包括人權和環境兩方面。根據調查指令的定義,“商業伙伴”包括直接商業伙伴與間接商業伙伴,即使未與受管轄企業直接簽訂合同或未直接向受管轄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實體,也可能因其從事與受管轄企業的業務、產品或服務相關的商業活動而被認定為“間接商業伙伴”,同樣納入企業供應鏈盡職調查的范圍。“活動鏈”的表述則取代了歐盟委員會最初版本中“價值鏈”的表述,對概念進行了更加清晰的界定,不僅包括受管轄企業上游商業伙伴從事的與受管轄企業商品或服務有關的活動,也包括受管轄企業下游商業伙伴的相關活動。對于下游商業伙伴的認定,調查指令進行了幾項排除,如:基于金融消費者的廣泛性,受管轄金融企業的下游商業伙伴不包含受管轄企業向其提供金融服務或出售金融產品的相關消費者。
調查指令對于“商業伙伴”和“活動鏈”的寬泛定義顯著擴大了其影響范圍,不符合受管轄企業標準的相關企業可以作為受管轄大型企業的“商業伙伴”而面臨盡職調查,并承擔相應的人權和環境保護義務,甚至會基于與受管轄企業之間的合同關系,最終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調查指令要求受管轄企業識別和評估其自身、子公司以及活動鏈中上下游商業伙伴可能對人權和環境造成的實際和潛在影響,根據不利影響的嚴重程度和可能性確定優先次序,并采取適當措施預防或減輕這些不利影響,在必要時提供補救措施。同時,在直接或間接商業伙伴層面發生的不利影響無法終止的情況下,受管轄企業應確保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包括中止和終止與商業伙伴的相關業務關系,可能對作為供應商的相關企業的國際經貿往來造成嚴重影響。
近年來,歐盟相繼制定出臺了“歐盟綠色新政”“可持續金融”等戰略,并在戰略的指導下頒布了可持續性相關立法,愈發關注經濟可持續發展。調查指令的出臺,無疑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調查指令將指導原則這一國際軟法中約束企業供應鏈盡責的規范硬法化,并將之納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進全球供應鏈中人權保障和環境保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對于公民而言,調查指令提供了更好的人權保護,包括勞動權利以及健康保障;對企業的信任度相應提高,因為調查指令加強了透明度,能夠讓消費者在更知情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對于企業而言,調查指令統一了法律框架,可以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負面影響的識別和管理機制,可以有效減少對人權和環境的負面影響,為企業降低責任風險;同時,盡職調查的實施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增加可持續性投資者及創新驅動的公共采購機會。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歐盟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