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易,攻心難”,警察辦案同樣如此。沖鋒陷陣、緝拿搏斗甚至在特定情形下且必要時擊斃嫌疑人可能會需要強大的“武力”,但要讓劫持者放棄劫持、主動投降并保證人質安全,就要有過人的心理洞悉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應變能力,以及穩定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人生閱歷,這些決定了“談判專家”在警察隊伍往往是鳳毛麟角一般的存在。
電影《談判專家》中,劉青云、吳鎮宇兩名影帝時隔十九年再度合作,劇情中棋逢對手的高智商精彩博弈,將“談判專家”這一警察隊伍中的特殊群體推向臺前,演繹了別開生面的香港警匪故事。
影片改編自好萊塢“斗智神作”《王牌對王牌》,以社會福利院人質危機作為開場,不僅更好融入了香港元素,也對兩名主角的情緒特點、處事方式進行了勾勒,并為后續情節發展做好了鋪墊。
本片特色之一在于談判人員“斗嘴”文戲的展現,這對影片框架、臺詞內容、表演張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片明顯達到了預期,展現了“談判專家”敏捷的思維、高智商對決和“極限拉扯”,在將戲劇性“拉滿”的同時也營造了不少懸念,還通過不時的逗哏,給整體嚴肅的氛圍帶來了少許放松,給觀眾帶來不少驚喜。
同樣是談判人員,劉青云所飾演的卓文偉、吳鎮宇飾演的謝家俊以及“菜鳥”發仔就體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特質。卓文偉是曾經的飛虎隊員,擁有更強的反偵察能力,屬于可攻可守的綜合性人才;謝家俊富有愛心,一直為社會福利院人質事件而痛惜,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強大的把控能力;而發仔作為新手,被卓文偉“現場培訓”,各種刁難、奚落的場面,讓觀影者忍俊不禁。
一般而言,劫持事件從優到劣有三種結果:最理想的是人質被解救、劫匪被勸;第二種是人質解救、劫匪被斃;最壞的結果是人質和劫匪都喪命。劫持者中既有偏執且暴怒的精神疾病患者,也有走投無路的劫匪,還有特定意圖下的有組織劫持人員等。形形色色的形象、充滿變數的進程、難以預料的走向,導致事件具有突發性質并即刻進入高度緊張狀態。
有專業人士曾指出,“談判專家”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大腦中的布羅卡語言區發達、有較高的智商,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已經是“百里挑一”。此外還需要進行后天培養,讓其積累更多的生活閱歷和應急處置能力,故此,有人稱“談判專家是黃金堆出來的”。
應對劫持,通過談判獲得主導權是重中之重,這在各方博弈的明線中得以展現,而貫穿影片的栽贓操縱與查找真相、查找真兇的“反操縱”則是作為暗線起到鋪墊作用,兩條線交錯進行,唇槍舌劍與真槍實彈并行,可謂酣暢淋漓。
美中不足的是,一些細節經不起推敲。當然,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我們難以用現實的法條去逐一比照。更為重要的是,“談判專家”所秉承的是對生命權的尊重,生命權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很大程度的體現,與以往崇尚暴力美學的警匪片形成了巨大反差,這也是該片謀求創新突破的亮點表現。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