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防范青少年藥物濫用”是2024年禁毒宣傳重點。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也發現: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及麻醉藥品的濫用成為毒品犯罪的新趨勢。針對新情況,檢察機關重拳出擊,打擊毒品犯罪,守護一方凈土。
2021年至2023年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共提起公訴毒品犯罪刑事案件19件27人,均獲法院有罪判決。三年來毒品犯罪呈現如下特點:
2021年至2023年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19件毒品犯罪案件中,以冰毒、海洛因、大麻等為代表的常規毒品犯罪共10件16人,涉冰毒案件占比最高,達8件13人。2023年常規毒品犯罪案件數量與2021年基本持平。毒品販賣跨區域流動明顯,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販賣、運輸毒品案件中,從外地購買毒品至上海販賣的案件增多。
伴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毒品犯罪手段也迭代更新,毒品交易的陣地已從國內軟件轉向了境外軟件。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案件中,通過境外社交軟件聯絡交易毒品,并使用虛擬貨幣結算這樣一種高隱蔽性的毒品犯罪方式,已成為犯罪分子規避風險的首選路徑。部分軟件具有在通信中實現用戶匿名、信息端對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時銷毀等功能,而虛擬貨幣交易則規避了各國金融機構的監管,導致此類案件存在犯罪記錄調取難、數據信息恢復難、資金流向追查難的問題,為偵查取證和犯罪事實的認定帶來了挑戰。
近年來,寄遞、外賣“跑腿”等物流業態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毒品犯罪交易模式。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近三年辦理的毒品案件中,除部分在熟人間、吸毒人員圈內發生的傳統毒品交易仍采取面對面交付方式外,大部分毒品案件尤其是新型毒品案件都已形成寄遞為主的非接觸式交付模式,占比達63%。針對犯罪分子通過虛構個人信息、對毒品進行偽裝來寄遞毒品的問題,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曾向郵政管理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加強對寄遞企業和人員的管理,提升寄遞環節防范、發現毒品犯罪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對于新業態的監管仍有盲區,靜安區人民檢察院也曾向某知名“跑腿”企業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相關企業加強監管,切斷毒品流通渠道。
麻精藥品本身具有藥品、毒品的雙重屬性,濫用易產生成癮性和戒斷反應,因此國家對其進行嚴格管制,將其作為毒品非法使用和販賣的,依法構成相應的毒品犯罪。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近年來受理多起涉麻精藥品的毒品犯罪案件,在辦案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社會公眾對于這類麻精藥品的毒品屬性缺乏認識,存在自境外或境內無資質的個人處隨意買賣后濫用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不法分子盯上這類藥品,或利用其藥品屬性掩護自己的毒品犯罪意圖,或將其作為實施違法犯罪的工具,給他人“下藥”,進而實施其他不法行為。
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始終保持對毒品犯罪的高壓打擊態勢,不斷提高證據審查和自行偵查能力,依法嚴懲各類毒品犯罪。同時,為切實阻斷毒品流通,從根源上打擊和防范毒品犯罪,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涉毒品犯罪案件中注重深挖毒品來源,梳理毒品交易上下游各環節,依法追訴漏罪漏犯,實現對毒品犯罪的全鏈條打擊。有多起案件在偵查機關僅移送一節犯罪事實的情況下,檢察機關通過引導補充偵查和自行補充偵查而追加認定了多節犯罪事實,從而認定犯罪嫌疑人情節嚴重,法定刑升格,確保罰當其罪;有多起案件通過追查毒品源頭而發現未被偵查機關立案追究的漏犯,及時開展立案監督和后續引導偵查工作,追捕追訴的多名犯罪嫌疑人獲有期徒刑以上判決。

毒品犯罪是社會化問題。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在辦案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查找案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時研判分析毒品犯罪新形勢新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犯罪和綜合治理工作。針對辦案中發現多名年輕人在酒吧等場所接觸吸食含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的情況,及時向公安機關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加強對吸毒人員的查處和管控,強化對酒吧、酒店等場所重點人群的普法宣傳工作。針對“跑腿”等物流新業態成為毒品犯罪新型交易渠道的情況,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及時向涉案企業制發了檢察建議,督促企業壓實主體責任,強化物品查驗、收寄審核,提高騎手辨毒識毒能力,得到企業高度重視和積極整改。組織開展“新型毒品犯罪認定疑難問題探析”專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對涉“合成大麻素”毒品犯罪的主觀故意認定、司法鑒定、量刑標準、預防路徑等提出專業建議。同時,為全面強化寄遞渠道常態化安全監管,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郵政管理部門會簽了《關于建立健全寄遞安全監管協作配合機制的工作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公、檢、郵三方在日常監管、行政處罰、證據收集、法律監督、普法宣傳等工作中的職責,為防范寄遞新型毒品提供制度保障。
宣傳普法在禁毒工作中起重要作用。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結合近年來辦理的新型毒品、寄遞毒品案件,進一步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在傳統的法治宣傳之外,開拓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元化法治宣傳渠道。依托法治副校長進校園平臺,多次向在校學生宣講毒品的危害,并發放宣傳手冊和倡議書,提高未成年人對新型毒品的警惕性,從源頭預防未成年人毒品違法犯罪問題。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以案釋法、制作專題微電影、發布科普視頻、制作禁毒漫畫等形式,打好宣傳組合拳,實現禁毒宣傳常態化、社會化,切實提高社會公眾對各類毒品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
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及麻醉藥品的濫用成為毒品犯罪的新趨勢,我們來看這樣一起案件。被告人陳某某分別于2022年8月29日晚、10月13日晚、11月6日晚,先后三次利用與被害人王某某相約單獨吃飯的機會,在王某某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杯子里事先滴入“真話水”后倒入啤酒、菊花茶等飲品,欺騙王某某飲用,致王某某出現頭暈、意識模糊、嘔吐等癥狀,王某某分別于2022年8月30日、31日、11月7日三次就醫。2022年11月8日王某某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經審查對被告人陳某某立案偵查。經檢驗,送檢王某某的尿樣中檢出氯硝西泮、7-氨基氯硝西泮和賽拉嗪成分。送檢王某某頭發中檢出氯硝西泮、7-氨基氯硝西泮和賽拉嗪成分。2022年11月18日,被告人陳某某被抓獲歸案。到案后,被告人陳某某對上述事實供述不誠。2023年6月25日,靜安區法院以欺騙他人吸毒罪,判處被告人陳某某有期徒刑3年3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一審宣判后,陳某某不服,提出上訴,二審法院裁定維持原判。
該案是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全區首例欺騙他人吸毒案。被告人陳某某明知“真話水”屬于違禁藥,而從非法渠道購入,并三次將其混入酒類、茶飲中給他人服用。因系熟人作案,被害人直至第三次被騙飲用該違禁藥出現不適癥狀,才懷疑被投毒而報警。公安機關在移送靜安區人民檢察院審查時只認定陳某某最后一次的犯罪事實,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要求偵查機關進一步補充偵查相關證據,并對被害人反映的其他可疑情況開展自行補充偵查,發現陳某某每次作案時均有使用電腦瀏覽器搜索“聽話水”等內容,最終認定陳某某實施了多次欺騙他人吸毒的行為,經法院審理陳某某犯罪情節嚴重而從重判處刑罰。
該案中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及麻醉藥品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實施犯罪,除案件中的氯硝西泮、塞拉嗪外,還有其他此類藥品被用于犯罪。市場上被稱作“乖乖水”“失憶水”“聽話水”的藥品若被非法使用,可能被認定為毒品,非法使用、販賣這類藥品均是違法行為,嚴重的可構成犯罪。是藥還是毒,僅一線之隔!防范藥物濫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文中涉案人物均為化名)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