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決策部署,推動《上海市中醫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深入貫徹實施,把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于2023年12月啟動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專項監督。這是自2021年5月《條例》實施以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就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情況開展監督。
那么,上海市貫徹落實《條例》要求,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以滿足老百姓不斷增長的優質中醫藥服務需求?近日,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情況的報告。
據悉,此次專項監督堅持問題導向,扎實做好前期調研,制定內容翔實的監督方案,反復修改重點問題清單,逐條尋找問題答案。通過開展全方位監督,充分了解情況,從中藥材種植生產到院內制劑使用,從體制機制建設到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全鏈條、全方位覆蓋中醫藥各個環節。此外,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全過程邀請他們提出相關議案建議或邀請具有專業背景的市人大代表參加調研,以發揮人大代表專業優勢。從監督調研的情況可以看到,上海市中醫藥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服務能力穩步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在推動健康上海建設中的作用發揮更加明顯。
在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首先,是加快建設高水平中醫醫院。以4個區域中醫醫聯體和55個市級專科專病聯盟為紐帶,帶動優質資源均衡布局和提質增效,構建覆蓋城鄉、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其次,是不斷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能級。建設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站,針對社區開展特色專病專科建設,推進市級名中醫工作室基層工作站建設,把社區打造成中醫藥服務的主陣地。(2023年,社區中醫診療人次數占社區總診療人次數比例達到40%以上。)最后,是持續推動中西醫結合,將中醫藥學科建設和人才發展納入市級醫院整體規劃并列入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市級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建設,推動綜合醫院推廣應用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推動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醫保支付政策改革。完善綜合醫院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制度,首創“西學中”人員分級分類執業管理,打通中西醫結合人員執業障礙。
在提升中藥質量、推進現代中藥產業建設方面:首先,是在國內率先開展“從田頭到床頭”溯源飲片臨床應用試點,試點范圍覆蓋全市35家醫院、16家飲片企業和40個中藥飲片大品種。其次,是持續推進“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中藥安心達”服務場景建設,實現全市公立醫院第三方代煎配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再次,是依托行業協會研究制定三批71個溯源品種的行業試行標準,建立飲片代煎服務和追溯管理行業標準體系,有效提升藥材質量和藥事服務水平。最后,是支持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院內制劑實施備案制;推動院內制劑在基層醫療機構調劑使用,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下沉。此外,堅持高端引領,著力深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創新驅動,著力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加大宣傳普及力度,著力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
上海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對標與“全面建成與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醫藥傳承創新開放發展體系的總體目標,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上海市人大代表馮煜在今年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加強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他指出,當前中醫藥科研與臨床存在脫節現象,導致許多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應用。馮煜說,由于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機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承擔機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對此,馮煜建議,鼓勵醫療機構與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加強臨床醫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提高臨床研究水平,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此外,他還建議,應建立健全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承擔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成果轉化提供法律保障。
針對這一問題,調研報告提出,要堅持“產、學、研、醫”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做實做強各類中醫藥研發平臺,吸引支持市場化建設“創新藥物臨床前一站式轉化服務平臺”,支持企業自主研發,引導龍頭企業聯合研發。
《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教育、中醫藥管理部門應當指導中小學校開展通俗易懂的中醫藥知識科普教育”。上海市人大代表馬瑜認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目的和意義在于:一方面可在中小學和大學的學生中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為中華民族中醫藥人才在中小學階段便展開梯度培養。據了解,上海市不斷深化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依托上海中醫藥大學培養優秀的中小學學科融合師資團隊,已形成由上海中醫藥大學牽頭,各區協同,覆蓋全市4所附屬學校、若干聯系學校的工作網絡。通過舉辦長三角青少年學中醫藥文化知識大賽,揭牌長三角健康科普創新聯盟中醫藥文化發展促進中心,上線“中小學中醫藥知識科普平臺”,來構建立體化傳播方式。
“目前而言,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普及程度還不夠。”馬瑜認為,當前已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中小學覆蓋全市的比例有限,一些學校缺乏專業的中醫藥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主要還是由衛生老師講課(大部分衛生課老師沒有醫學相關教學的講課資質)。那么,如何持續推進中醫藥文化校園傳播,在中小學建立中醫藥人才培養梯隊呢?她建議:由上海市衛健委和市教委相關部門共同出臺一個在全市范圍的加強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成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發展聯盟,負責制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相關政策和規劃;加強中醫藥師資隊伍建設,鼓勵高校和中醫藥機構與中小學合作,研發課程、編寫教材提供專業的師資培訓和教學資源支持,以提高中小學中醫藥教師的教學水平。
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擴大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對新時代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當前,中醫藥已傳播到 196 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太極拳先后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據了解,上海市正致力于不斷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以及穩步推進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工作,不斷提升“上海標準”國際影響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韓丑萍表示,在推進國際化戰略的過程中,中醫藥國際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國際中醫藥人才是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她建議:進一步加強上海市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建立中醫藥國際教育基地,統籌中醫藥國際人才培養布局,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增加中醫藥類留學生政府獎學金支持力度,設立中醫藥交流專項,組織中醫藥人才開展國際交流、培訓訪學等提升項目;聚焦關鍵產業和關鍵領域,以綜合評價的方式,資助一批外籍中醫藥人才來滬從事中醫藥研究,資助一批本土中醫藥人才赴境外開展培訓科學研究。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