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穩步推進和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持續深化,高校法治教育進入創新發展新階段。從空間維度看,這不僅表現為教育空間場域的拓展延伸、空間環境的優化改善,而且還表現為空間主體的多元多樣。
如同任何實踐活動一樣,高校法治教育也是在特定空間中展開的。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和依法治校工作扎實推進,高校法治教育也日益呈現出新的空間表征。
一是空間場域拓展。主要表現為高校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而是逐步呈現出從課上向課下、從校內向校外、從線下向線上拓展延伸的新趨勢。
二是空間氛圍濃厚。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在改變過去“填鴨式”教學,側重法律知識單向傳授的同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中“法治元素”的彰顯,營造出“人人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相比于課堂教學,校園法治文化最突出特征就是形象生動、感性直觀,諸如法治宣傳欄、法治廉政雕塑、法治文化長廊等,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筑牢校園意識形態安全防線,還能夠使學生在駐足欣賞、瀏覽觀光中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是空間主體多元。典型表征是在開門辦思政課的過程中,法治副校長的設立,以及巡回審判進校園、法院送法進課堂等“引進來”的方式,使得高校法治教育早已不只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教材內容展開的交往互動,“三官一員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司法助理員和律師)均成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同時,高校法治教育內容不再僅限于法律常識的普及和法律知識,而且還包括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等,以此在預防青年學生違法犯罪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廣大學子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
根據愛德華·蘇賈的社會-空間辯證法可知,作為社會建構的產物,空間并不只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平臺或載體,還是影響和制約人們實踐活動的重要力量。當前,囿于空間觀念束縛以及不同空間功能分工逐步細化,高校法治教育在呈現出新的空間表征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空間難題。
一是囿于絕對空間觀念,多元空間場域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開發程度不足。受牛頓的絕對空間觀念影響,部分高校教師仍習慣只從物理層面來認識和理解高校法治教育教育空間場域,簡單的將其視為外在于法治教育的背景或平臺。不僅導致大量法治教育資源閑置、浪費,還難以觸及學生靈魂深處,進而引發情感共鳴,無形之中制約了高校法治教育效果。
二是囿于空間功能分工,多元空間主體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參與深度不夠。盡管隨著“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開展,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高校法治教育的共識已基本形成,但鑒于不同空間功能分工、運行節奏和價值取向的不同,高校主動走出校園,依托公檢法司、律所以及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法治教育的頻率還不高,且常態化、長效化參與機制有待建立健全。
三是囿于空間界限存在,多元空間資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整合力度不強。對于打破空間邊界、跨越空間壁壘,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法治教育資源有序流動、合理配置的探索還不多。部分高校相對忽視了對高校所在地法治教育資源的挖掘利用和系統整合。這不僅制約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在地化構建,使家庭、學校與社會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長期處于割裂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了影響了高校法治教育的連續性、整體性與系統性。
針對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空間困境,應堅持從問題出發,通過轉變空間觀念、優化空間關系、激活空間活力,為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空間支撐。
一是轉變空間觀念,深刻認識法治文化空間教育功能。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正確認識到公檢法司、律所及法治主題文化場域不僅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依托載體,還是影響和制約其現實展開的關鍵變量,直接關系著高校法治教育實際效果。這就涉及對各類文化場館政治性的理解與認知。事實上,從法律與空間的內在邏輯來看,人們所置身其中的社會空間本來就是高度制度化、法律化空間。積極依托各類法治文化場域開展法治教育,不僅能夠創新法治教育形式,推動實踐教學全面展開,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夠使青年學生具身感受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光輝歷程,切實把法治精神內植于心、外踐于行,進一步堅定法治信仰。
二是優化空間關系,構建形成以學??臻g為主陣地,校內校外、線上線下關聯互動、互促互進的法治教育場域體系。從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來看,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指向并不只是遵紀守法的好學生,更包括擁有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的高素質公民。這就從本原上決定了盡管校內空間與校外各功能空間無論在職能任務還是在資源稟賦方面均存在著較大差異,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就是彼此分開、互不相關的,而是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針對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碎片化等問題,要在理順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各功能空間關系的基礎上,積極依托校地合作、區域化黨建和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聯盟,明確各類型空間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和顯著優勢,尤其是高校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政法類院校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比較優勢。與此同時,緊緊圍繞大數據、云計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應用,優化制度供給、打破空間壁壘,轉變只注重各功能空間內部優化構建而忽視不同功能空間關聯互動的傾向。在此基礎上,善用“大思政課”,將公檢法司、律所全面納入高校法治教育空間整體布局,進而有效匯集起高校法治教育整體合力。
三是激活空間活力,結合不同空間資源稟賦、運行節奏和價值取向創新高校法治教育實踐模式。鑒于現代社會高度分化和社會資源空間化聚集的基本事實,要真正發揮出各功能空間在高校法治教育中的應有價值,必須精準把握不同空間性質特征,在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盤活法治教育資源的同時,積極依托街道社區、市政廣場、法治文化長廊,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因地制宜創新法治教育實踐模式,進而不斷增強高校法治教育實效性。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并不只是空間位置的切換與轉移,而是進入各功能空間場域,與不同空間人、事、物、情、境、勢相結合的動態過程。因為各功能空間并不只是表現為物理形態的客觀空間,還包括于其中展開的實踐活動。同時,根據法律地理學基本觀點,法律的應用與運行從來都是在特定空間中完成的。只有結合法律實施的空間場域和范圍,才能夠把抽象的法律知識講深講透講活,切實提高青年學生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高校法治教育必須樹立空間意識,通過與各功能空間實踐相結合,將法治教育與青年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不斷推動高校法治教育生活化、場景化和多元化,使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切身體會到法治教育的現實價值和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24年度華東政法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華東政法大學)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策略研究”(hzyx2024yb01)的階段性成果]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