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蘿卜快跑”投入市場,無人駕駛出租車和出租車司機的利益發生沖突,引發了輿論大討論。
在我看來,如果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成熟,那可能先要為卡車司機而不是出租汽車司機擔憂。因為在市區內降低打車費也好,提升客運效率也罷,其實價值有限,無人駕駛再好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打車。但是,如果相同的技術運用在長途公路貨運上,那么想象力空間就會大很多。一支24 小時不休不眠的車隊,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穿梭往返,那么中國怕有一半地區可以實現貨運上的朝發夕至。如果是這樣,想象空間就要遼闊很多,因為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
當然,相同的問題依然存在——卡車司機怎么辦?
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說:這就是技術進步的代價。我不認同。汽車打擊馬車、紡織機打擊家庭作坊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歷史書里。因為不是發生在現實中,不需要面對活生生的人和他們活生生的命運,當然可以說這種漂亮話。但是現在,技術對人工的替代就在你面前,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肉眼可見地正在迎來撞擊,說這種話就未免冷血了一點,這不是“代價”兩個字就可以輕松跳過的事情。哪里存在一群人無法生存,其余的人可以繼續安然度日的社會呢?
另外一種聲音說要禁止無人駕駛。我同樣不認同。在時代的浪潮面前,人怎么可能阻止得了?無人駕駛是大趨勢,禁止一項技術并不能阻止它的全球傳播,也不能阻止它對社會生產的改變。禁止的唯一結果,就是人為拖延技術普及的時間,最后還是要額外花時間去追趕補齊。你自己可以禁止火槍,但你沒法禁止別人使用,于是你就得提著大刀長矛去面對鉛彈。沒有蘿卜快跑,還會有西瓜快滾、土豆快閃,哪里能攔得過來?
不過,假設無人駕駛的確可以極大地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在這個前提下,還是可以得出一些推論。比如,效率極大提升意味著維護能力也需要極大提升。這需要大量人力,也因此會催生一些之前并不存在的工種和崗位。同樣的,24 小時不休不眠的貨運車隊聽起來很美,但是維持車隊24 小時不間斷運行,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所有環節上都需要人去監督、協調,否則效率還是提不起來。一切全交給機器去做的未來還很遙遠,人和自動機器相互協作可能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生產方式。
那么,現在的問題就不是誰取代誰、誰敵對誰,而是說新技術和新公司摧毀舊有的崗位,我們必須盡快產業化,確定新產生的崗位,并提供培訓服務,幫助失去工作的人完成職業轉變,學習新的技能,在新的崗位上繼續工作——這件事可能更為重要一些,而不是問你究竟支持出租車司機還是新技術。
當馬斯克每天發射一枚火箭的時候,我的想法不是他用那么小的團隊,以那么低的成本發射,這是在毀滅航天業。我的想法是太空貨運公司的成立機會到了,這會變成一個新興的行業,會從零開始突然釋放出大量的工作機會,地表放不下的腳手架可以架設在太空里。當然,人們更喜歡觀看矛盾和沖突,尤其是那些帶著一點悲劇或者宿命色彩的人群對立。
然而此刻,火箭正在一枚枚發射升空,無人駕駛車輛正在一輛輛落地,新興的行業創造新的市場,新的市場里解決新的需求,新需求的滿足創生更多財富,一切都需要人。所以與其擔心誰取代誰,更應該擔憂時代變化了,新產業新市場上有沒有足夠多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