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提起“上當”,我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被騙后那份懊惱與自嘲。那么,為何人們會將受欺騙的行為形象地稱為“上當”呢?
“上當”一詞的最初含義,與當鋪緊密相關,可以簡單理解為“上當鋪”,指的是那些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將財物送至當鋪的質押行為。在古代中國的商業版圖上,當鋪不僅是民間融資的重要渠道,更是社會底層民眾在困境中尋求救濟的最后一根稻草。質押人將家中值錢的物件送至當鋪,換取一筆急需的銀兩,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 當鋪的運作機制,決定了它必然是高利貸的溫床。質押物被估價時,其價值往往被大幅壓低,貸款金額也僅是估價的一小部分。而到期后的利息,更是讓許多本就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一旦無法按時還本付息,那些寄托著家庭希望的質押物,便永遠地留在了當鋪的柜臺后,成為他人之物。
隨著時間推移,當鋪的高利貸本質,以及它對貧苦百姓的殘酷剝削,使得“上當”一詞逐漸染上了受欺騙的色彩。人們開始用“上當”來形容那些因輕信他人而遭受損失的行為,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吧袭敗睆囊粋€簡單的動作描述,演變成欺騙與不幸的代名詞。這告訴我們,智慧和謹慎是我們最好的防騙工具。
(靜穎摘自“國學冷知識”微信公眾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