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已在新聞采編、虛擬主播、紀錄片制作等眾多傳媒領域顯現出巨大潛力。本文立足于當前AIGC技術的應用實際,重點探討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運用AIGC技術創新個性化內容和提升內容產出效率,進而剖析AIGC技術應用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AIGC技術;路徑創新
【基金項目】2022年安康學院校級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安康市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路徑策略研究》(立項號:2022AYQN08);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疫情期間媒體的社會心理引導機制研究》(立項號:2020M022)。
縣級融媒體中心致力于整合縣級的廣播電視、報刊和新媒體資源,提供包括媒體、黨建、政務、公共及增值服務在內的多元化融合媒體服務。在2018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1]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以實現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貫通,然而受限于各地區經濟、資源和技術水平的差異,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面臨著諸多挑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是一種通過學習和識別已有數據模式,并具有適度泛化能力以產生相關內容的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生成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并能實現不同模態內容之間的轉換與組合[2]。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 AI于2022年底推出的ChatGPT標志著AIGC新時代的到來,被視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開始推出的ChatGPT3.5作為單一語言模型無法處理圖像、視頻等復雜任務,然而OpenAI于2023年3月推出的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GPT-4則彌補了這一局限,得以在新聞生產領域實現了圖片處理、音頻生成和視頻剪輯等多種場景的應用。
隨著AIGC技術的持續變革和發展,國際著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將其評為“2022年最重要的戰略技術趨勢之一”,Gartner在其最新研究報告中預測,AIGC將成為未來網絡內容的主流,預計到2025年將占網絡內容總量的30%[3]。AIGC技術的興起標志著AI從傳統的被動角色向更主動的“生成與創造”角色轉變,也為數字內容的生成和更新提供了新的技術動力。在智數融合的大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將AIGC視為一個關鍵的發展方向,通過利用AIGC這項新技術,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進一步實現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產業革新,從而提高新聞生產效率和影響力,以更有效地服務群眾。
一、AIGC技術賦能新聞行業的發展現狀
(一)AIGC技術在文本生產領域的應用
AIGC技術在文本生產領域的應用標志著新聞制作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最初的基礎文本生成算法到現在的高級新聞自動撰寫系統,AIGC技術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傳統模式。自2018年起,美聯社開始使用生成式AI工具Wordsmith,自動生成體育新聞和財經報告,迄今為止已自動撰寫超過50000篇文章,路透社也啟用了名為Lynx Insight Service的AI新聞撰稿工具,以幫助記者分析數據、提出故事構想、自動生成相關報告。國內,新華社研發的新聞機器人“快筆小新”能夠執行數據采集、加工、自動寫稿及編輯簽發等任務,實現了多環節的自動化新聞制作。AIGC技術不僅提高了新聞報道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為記者和編輯釋放了更多時間和精力,使他們得以更深入地從事新聞分析和深度報道,提升了新聞產業的價值鏈能級。
(二)AIGC技術在視頻剪輯領域的應用
AIGC技術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應用,使視頻剪輯過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為視頻內容創作者和媒體機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工具。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借助AI智能自動化剪輯系統,成功實現了對大量賽事資源的快速處理,實現了對關鍵賽事時刻的自動剪輯,并大規模生產發布短視頻內容,為媒體和觀眾提供了更加生動的實時賽事體驗。此外,新華社與新華智云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通過AIGC技術的支持,為編輯提供了快速選取鏡頭和內容生成的便捷工具,實現了一鍵式快速發布至多個平臺,這一技術不僅簡化了工作流程,還大幅加速了內容的傳播速度,為媒體機構提供了更高效的內容生產和分發解決方案。AIGC技術在視頻剪輯領域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短視頻內容創作者和媒體機構的重要支持工具,并向智能化的視頻編輯、自動化的內容生成以及更加個性化的視頻制作逐步發展。
(三)AIGC技術在數字人應用方面的進展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合成和語音識別等關鍵技術,AIGC數字人在播音主持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2018年1月22日,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開播,這一項目利用了配音演員李易的既有配音素材,通過大數據采集和算法構建,最終實現了與真人聲音幾乎無異的數字化配音效果。2019年央視網絡春晚打造的撒貝寧數字孿生 AI 主持“小小撒”,由美國AI公司偶邦(ObEN)提供技術支持,不僅外表與撒貝寧如出一轍,也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在語言、表情、動作等維度的感知需求。AIGC數字人技術在新聞播報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未來發展可能涵蓋更高級別的個性化和情感表達,以使AI數字人在播報新聞時能夠更具生動性和吸引力。
(四)AIGC技術在聲音應用方面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發展,從早期的基礎文字到語音合成(TTS)技術,再到如今的高度擬人化語音生成,AIGC技術在模仿人類語音表達的自然度、情感豐富度以及適應不同語境的能力上取得了快速的進步。以科大訊飛的SMART-TTS系統為例,該系統不僅能夠生成清晰流暢的語音,且在語氣變化、語句停頓和聲音細膩程度上接近真人。此外,喜馬拉雅App利用AIGC技術分析文本語境和情感,創造出適應多種情感和風格的聲音模型,這些模型在新聞、小說、財經等內容制作中的應用極大豐富了聽眾的體驗。新華社利用AIGC技術創作的數字記者小諍的單曲MV《升》,更是展示了AI在視聽媒體領域的深度應用和創新潛力。AIGC技術不僅為聲音內容的創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為生產個性化和定制化的聲音內容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五)AIGC技術在視頻生成領域的突破
AIGC技術在視頻生成領域的應用最初集中在簡單的視頻編輯和效果增強上,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和算法的進步,AIGC技術已經能夠從文本直接生成復雜且高質量的視頻內容,甚至能將靜態圖像轉化為動態視頻。2022年9月,Meta公司通過先進的深度學習技術,推出“做個視頻(Make-A-Video)”AI模型,能夠根據簡短的文本描述生成視頻,或在現有視頻基礎上創作出全新內容;而谷歌的Phenaki模型則展示了根據劇本提示生成長達2分鐘的視頻的能力,這不僅證明了其技術的先進性,也為故事敘述和創意表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國內,百度的VidPress智能視頻合成平臺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圖文內容自動轉換為視頻,展示了文心大模型在自動化視頻內容生成方面的應用。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場景的擴展,未來的視頻內容生成將更加智能化。
二、AIGC技術賦能縣級融媒體中心創新發展路徑
(一)重構內容生產模式,提升新聞產出效率
傳統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內容生產模式主要基于整合縣域內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站等傳統媒體資源,通過采編、制作和發布環節向用戶提供新聞資訊、文化娛樂和公共服務內容。但由于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問題,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新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上難以滿足用戶需求。為解決這一困境,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借助AIGC技術改變新聞生產模式,從而在內容生產上實現創新。
AIGC擁有強大的數據庫,能作為輔助工具參與新聞生產過程,為記者提供線索和素材搜集,甚至生成自動化新聞內容,特別是在財經、體育等程式化報道中表現出極大優勢,可以有效提高新聞生產效率。例如央視網在2019年12月推出的AIGC人工智能編輯部,能夠快速捕捉全網熱點話題和新聞線索,預測新聞熱點的演變趨勢,幫助編輯人員準確把握受眾的多元化興趣,進行傳播趨勢分析,并實現高效、高質量的素材選題和撰寫。[4]
在撰寫新聞時,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GPT-3.5或GPT-4等AIGC工具實現自動撰寫,AIGC的可訓練模式化特性使其能通過分析不同平臺上的大量新聞稿件,創建特定平臺的寫作模式。經過訓練后,通過提供關鍵詞、采訪素材和主題,AIGC可以直接生成符合各個平臺用戶需求的新聞。例如,若縣級融媒體中心對微博上的熱門新聞的數據進行解構和分析,就可以訓練出適合微博新聞生產的AIGC模型,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多元平臺的新聞生產模型,以期實現“中央廚房”概念中提到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創作效果。
除在文字新聞之外,AIGC在視覺內容的自動化生成和編輯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主要應用于視頻自動編輯和自動生成視頻內容上。在視頻自動編輯方面,AIGC技術可以分析原始視頻,自動識別和選擇關鍵幀或高光時刻用于視頻編輯中;在自動生成視頻內容方面,AIGC技術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如生成對抗網絡(GANs)和變分自編碼器(VAEs)從大量現有視頻數據中學習,創建全新的、看起來真實的視頻內容。
早在2017年,新華社聯合新華智云共同開發并推出了一款名為“媒體大腦”的平臺,采用AIGC工具協助編輯人員迅速定位視頻鏡頭、高效提取精彩片段,并通過自動化流程實現內容的快速制作和發布。如今,字節跳動的“剪映”和快手的“云剪”也體現了AIGC在視頻創作上的巨大潛力,不僅可以使用AI算法自動選取關鍵幀進行剪輯和優化,還能夠使用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文本描述并將其轉化為相應的視頻場景,真正做到“一鍵剪輯”,顯著提升了視頻創作和剪輯的效率。
在進行視覺內容藝術創作時,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以內容為基礎,使用“云剪”等AIGC創作平臺,利用AIGC領域的AI繪圖、智能圖表、擴展現實等技術,拓展新語態、新形式和新載體,創作具有地方特色和破圈效應的AIGC視覺產品。
(二)精準繪制用戶畫像,優化個性化服務
目前,縣級融媒體中心以“一體化”核心理念和“智能化”技術支撐,致力于構建融媒體傳播的智能生態系統,以期實現內容創新、內容分發和內容宣傳的精準服務。受限于技術、人力和資金等因素,縣級融媒體中心在人機交互和個性化服務方面仍面臨挑戰,未來可以利用AIGC技術更加精準地繪制用戶畫像,為用戶提供更加多樣的個性化服務。
bb1eff0106d3712496faf162994de5fb0693e320841e38b1c0b996371077902b如今,雖然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客戶端和公眾號等平臺采用了智能客服系統,但這些系統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尚未成熟,因而難以準確把握用戶的意圖和表達,所以其回答往往是標準化、機械化的,缺乏人性化的交流,在處理一些復雜問題時仍需要人工干預。為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借助AIGC工具開發智能聊天機器人,利用其自然語言處理(NLU)、對話生成和情感分析技術,通過對話快速識別用戶的意圖和情感,從而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用戶提供準確、及時的服務,并且還可以基于用戶畫像提供個性化的互動和服務,例如對于經常查詢本地活動的用戶,智能聊天機器人可以主動為其提供本地活動信息。
此外,在教育、醫療、公益等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還可以利用AIGC為公眾提供更廣泛、更智能、更個性化的社會服務。例如在線上教育服務方面,2023年7月,網易有道AI技術團隊推出國內首個教育領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并發布了基于AIGC研發的六大創新應用,它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為教育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的指導。以此為先例,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運用AIGC開發智能教學助理,以輔助學生學習語言、編程、寫作等技能,并作為智能評測工具為學生提供及時反饋和建議。
此外,在線上醫療服務方面,萬木健康(VanMul Health)作為國內首個醫生AIGC運營服務商,系統基于全球前沿醫學研究證據和豐富醫療合作資源,聯合權威的臨床醫學專家開發基于單病種路徑及醫生個人的知識數據庫,能夠根據患者自述的癥狀提供初步診斷和建議,并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或就醫。這啟發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借助AIGC開發智能問診助理,依據用戶癥狀和歷史記錄提供初步診斷建議,并作為智能健康助理提供健康知識與保健指導。最后,在線上公益服務方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與阿里云基于AIGC共同開發了智能志愿者助理,能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諸如災害預警、求助信息發布、捐贈指導等服務。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未來則可以通過AIGC開發智能心理助理,向心理困擾者提供傾聽與支持,同時也可作為智能志愿者助理,幫助那些需要信息和支持的人。
不僅如此,融媒體中心還可通過AIGC工具迅速搜集用戶的歷史瀏覽、搜索記錄及閱讀時長等數據,分析其知識結構、能力素養、行為偏好等因素,并結合社交屬性及其他相關因素,向用戶推薦符合其情感傾向的新聞,提升用戶使用頻率和滿意度,促進其個性化服務系統的持續完善。
(三)延伸虛擬現實空間,創新元宇宙策略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綜合性的術語,用來描述共享的虛擬空間,概念最初源于科幻小說《雪崩》中,該書描述了由物理現實和數字虛擬世界融合而成的系統,它不僅與現實世界并存,而且允許人類在該系統中擁有虛擬“分身”。
元宇宙的構想旨在超越時空限制,為人體感官提供一種統一且連貫的虛擬感官體驗,而智能媒介正在全面改造媒介生態,實現從身體到情緒的感知延伸。人工神經網絡的進步使得機器能夠模仿人類大腦的邏輯思維,推動了技術的內化并促進了人類意識與機器的融合,這與AI數字人的發展密切相關。早在2018年,新華社與搜索引擎公司Sogou合作,推出了世界上首個AI新聞主播,這個AI主播外觀基于真人,能夠模擬人類的聲音、面部表情和嘴型[5]。如今,隨著智能媒體的發展,AI數字人的仿真程度越來越高,探索范圍也越來越廣。
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利用ChatGPT等工具創造虛擬形象、編寫視頻腳本,并利用AIGC的語音合成(Text-To-Speech, TTS)技術,將視頻腳本內容轉換成具有語調、節奏和情感的音頻格式,最后使用D-ID等平臺生成新聞視頻,用于日常的新聞播報。例如,2023年2月,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推出了全國首個3D超寫實AI數字人主播“昆小融”,它是通過超寫實數字人建模、多模態識別與生成等多項前沿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而成,依托于百度智能云曦靈和SMLTA語音大模型,“昆小融”的口型合成準確率高達98.5%,并突破了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的局限性,能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的播報。
當前,大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構建虛擬現實和提供個性化服務方面仍面臨挑戰,可以根據自身的目標和資源來制定具體的元宇宙策略,提高內容生產效率,豐富觀眾的視覺和交互體驗。
在未來,AI 數字人主播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實際運用中應該向地方化和商業化發展。為了促進AI數字人主播的地方化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可著手于賦予AI數字人主播更鮮明的地方特色,包括視覺設計和語言表達,例如將服裝、造型和背景設計成能夠反映特定地區的文化元素和審美風格的外觀;同時,在內容上也要整合地方文化故事和語言習慣,這樣做能有效提升新聞報道與目標觀眾間的文化共鳴,促進地方文化教育和信息傳播,使AI數字人主播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橋梁。
若要將AI數字人主播推向商務領域,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通過其開展助農產品直播銷售、地方文化節慶等經濟文化活動,通過這些商務活動,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僅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還能增強地方文化的傳播和社區的凝聚力,為縣級融媒體中心自身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AIGC的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將會更加廣泛地使用AI數字人主播,不僅可以增強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受眾的興趣和情感體驗,還可以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傳統媒體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結語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引入和整合不僅是地方媒體運作轉型的標志,更是對未來新聞業發展趨勢的一次重要預示。未來,AIGC技術在內容生成、受眾參與等方面將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創新發展的驅動力。
在新聞內容生成領域,AIGC技術顯著提高了效率,尤其在新聞自動化和標準化方面表現卓越。然而,這種高效率并不意味著可以犧牲新聞內容的原創性和深度報道。面對生產速度和數量的壓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堅持維護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深度,以保證新聞價值的完整性。
AIGC技術在創造個性化內容和與本地社區更有效互動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開發能夠理解和反映當地方言、文化和偏好的AI模型,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僅能夠生產更加符合受眾期望的內容,還可以開拓新的收入和支持渠道。
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引入AIGC技術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內容生成的倫理和潛在偏見方面。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在于建立嚴格的倫理框架,注重AI生成內容的透明度和問責性,這包括確保數據隱私的保護、對抗社會偏見、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也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未來人才培訓的重點方面。
總體來看,縣級融媒體中心正處于傳統新聞業與AI驅動的內容創作之間的十字路口,其未來的發展將取決于如何在堅守新聞倫理和培養社區信任的同時,有效利用AIGC技術的潛力。最終AIGC技術的整合將成為豐富和增強媒體景觀的強大工具,讓其在新聞業的未來發展中持續發揮關鍵作用。
注釋:
[1]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22/c1024-30244974.html,2018-08-22.
[2]李白楊,白云,詹希旎,李綱.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技術特征與形態演進[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01).
[3]王諾,畢學成,許鑫.先利其器:元宇宙場景下的AIGC及其GLAM應用機遇[J].圖書館論壇,2023,40(01).
[4]申亞欣.當AIGC遇上全國兩會報道[J].青年記者,2023(07).
[5]趙廣遠,田力.技術、情感、審美:AI主持的人格化轉向初探[J].電視研究,2023(06).
(作者:安康學院助教,韓國南首爾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融媒體)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