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脫貧攻堅紀錄片全方位記錄了脫貧攻堅偉大實踐,向全國觀眾展現了脫貧攻堅精神的生成過程和內涵。本文聚焦脫貧攻堅紀錄片,探討其中蘊含的脫貧攻堅精神內涵,以期為中國脫貧攻堅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紀錄片;脫貧攻堅精神;傳承;弘揚
【基金項目】四川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項目“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研究”(編號:CS23072);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項目“脫貧攻堅精神傳承與弘揚研究”(編號:CR230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紀錄片采用影視記錄的方式彰顯了脫貧攻堅精神的內涵,超越了語言文字的限制,從而引發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共情體驗。本文立足于《擺脫貧困》《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無窮之路》等脫貧攻堅紀錄片,深入闡釋脫貧攻堅紀錄片中所蘊含的脫貧攻堅精神,以期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上下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
個體約束生產力,集體解放生產力,人民只有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才有力量。[1]中華民族素有團結奮斗的精神氣度,“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政治觀念、“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拼搏精神……團結奮斗的價值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和民族品格。[2]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堅持以崇高的初心使命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引領凝聚中國人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彰顯。以《落地生根》和《擺脫貧困》為代表的脫貧攻堅紀錄片記錄了脫貧攻堅戰中黨和人民一心求發展的奮斗故事,展現了上下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是對新時代守望相助、扶危濟困傳統美德的最新詮釋。
《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紀錄片,該紀錄片第八集《落地生根》講述了云南沙瓦村修路的故事。沙瓦村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交通不便,屬于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扶貧隊伍決定修建道路,為村莊發展旅游產業打下基礎。村民們為支持扶貧工作,自發地簽訂了承諾書,自愿無條件地讓出土地,對于沿線影響到的農作物均不要賠償和補償。《落地生根》從修路這件“小事”出發,表明了黨和人民上下一心團結脫貧的精神內涵,用真實而觸動人心的故事獲得了觀眾的認同。
在《擺脫貧困》中,許多福建干部、工作隊伍和閩商扎根在寧夏西海固工作,同時數以萬計的寧夏貧困群眾在福建穩定就業,這是對口協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成功案例。除了地區間的合作外,社會各方力量也在合力攻堅。《擺脫貧困》還講述了安徽省水坪村的故事。安徽省投資集團和當地政府分工合作,政府負責統籌規劃與實施關鍵性基礎設施項目,而安徽省投資集團則通過吸引國有企業入駐、因地制宜規劃鄉村旅游等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國有企業、社會組織、銀行等全社會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和堅定決心,為我國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盡銳出戰的擔當沖刺精神
“盡銳出戰”,就是派出最強的主力,打最硬的仗,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在偏遠的貧困區,需要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調往前線。在脫貧攻堅斗爭中,全黨動員、選派精干力量,打造了一支強大的扶貧鐵軍,許多中國共產黨人主動承擔起脫貧攻堅的歷史重任,展現了擔當精神。
由四川電視臺自制的紀錄片《第一書記》采用紀實創作手法,通過“第一書記”們形象鮮活的人物故事,反映脫貧攻堅戰役所經歷的艱難和取得的成效,讓全國觀眾看到了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堅守與付出。該片每集都會講述四川省一位“第一書記”的故事,如從商務部來到廣安群策村賣柚子的“干實事的女娃書記”劉艷、從省科技廳下派到廣元關山村養羊的董文剛、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到樂山彝族自治縣養蜂的“甜蜜書記”周文杰……“第一書記”們奔走在山間、躬耕于田間的身影、伏案工作的背影等畫面融為一體,他們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術、工作經驗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為當地干實事、增實效,把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夢想與第一書記追求脫貧攻堅之夢相融。《第一書記》采用故事化敘事,由扶貧干部自述駐村扶貧故事,使觀眾們以第一視角切身感受到了當事人身上的擔當與沖刺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精準務實的科學實干精神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思想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鑄就輝煌的重要法寶。[3]脫貧攻堅戰從一開始就鎖定“精準務實”這一關鍵詞,整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都貫穿著精準務實的科學實干精神。
《擺脫貧困》第一集《莊嚴承諾》講述了脫貧攻堅戰中“精準扶貧”的實施過程。要實現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別貧困人口。2014年,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逐村逐戶開展貧困識別,共識別出12.8萬個貧困村、2948萬貧困戶、8962萬貧困人口,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貧信息系統。2016年,順利動員200萬扶貧干部開展“回頭看”工作。補錄漏評貧困人口807萬,在不到一年時間,清退929萬識別不準人口,識別精準度進一步提高。《擺脫貧困》運用精確的數字和一幀幀基層干部工作的畫面,帶觀眾回顧了“精準扶貧”的實施過程和成果,體現了脫貧攻堅實踐中蘊含的精益求精、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在香港無線電視制作出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中,主持人陳貝兒通過實地考察和走訪,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脫貧實踐與成果,如廣西融安根據當地水土條件發展金桔產業,再結合電商扶貧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在寧夏西海固,十萬畝地的葡萄紅酒產業園在改善了惡劣環境的同時讓當地脫貧致富;四川理塘立足于當地美麗的草原風光與高原美景,再與新時代大熱的“網紅經濟”巧妙結合,實現了當地群眾的脫貧夢。精準扶貧,因地制宜,立足于貧困村各自獨特的資源和特點開展適合當地的扶貧工作,是我國脫貧攻堅實踐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脫貧攻堅紀錄片中所講述的大部分脫貧故事,都離不開“精準”二字,無論是產業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還是旅游扶貧,無一不體現著精準務實的科學實干精神。
四、開拓創新的探索首創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在脫貧攻堅戰中,黨和國家堅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第一書記》第二集講述了四川省科技廳干部董文剛到廣元市關山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經歷。在關山村,村民們主要依靠畜牧業生活,但由于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沒有好品種、好品牌和良好的養殖過程管理,銷售模式單一。董文剛和村“兩委”班子經過調查研究,采用了全產業鏈農業發展新模式,通過企業加工、冷藏、冷鮮的運輸,形成物流和產業鏈,暢通營銷渠道;通過電商模式,發展訂單式的農業產業模式,使關山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摘掉了昔日的貧困帽子。
脫貧攻堅紀錄片還記錄了許多村民在扶貧干部和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敢為人先的創業故事,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貧困村的老百姓想擺脫貧困的決心和毅力,也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探索首創精神。如《承諾》第四集《文化家底是個寶》中,作為皮質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王興武抓住政府發展鄉村旅游的機會,通過改良傳統造紙技藝,創新了花草紙,制作筆記本、扇子等旅游產品,又牽頭成立了造紙合作社,帶動村民們一起脫貧致富;《告別貧困》中,屏邊縣的彭大姐敢想敢做,堅持在家鄉發展養雞產業,她自己扛著鋤頭開辟了養雞場、修了引水管,還努力嘗試線上銷售、短視頻宣傳等銷售方法,可見,無論是戰斗在脫貧攻堅前線的扶貧干部,還是勤勞樸實的貧困村老百姓,脫貧攻堅紀錄片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他們身上開拓創新的探索首創精神。
五、攻堅克難的拼搏奮斗精神
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無窮之路》《2020我們的扶貧故事》等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了扶貧干部和人民在脫貧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艱險,展現了黨和人民攻堅克難的拼搏奮斗精神。
在紀錄片《無窮之路》中,來自云南的葉萍帶頭在村里種咖啡豆。咖啡豆的生長期長達三年,而葉萍的第一個三年因為霜凍以失敗告終,又過了三年,才終于等到咖啡樹結出果實賣出市場,卻偏偏又遇上國際咖啡價格低迷,咖啡售價暴跌。盡管如此,葉萍也沒有放棄,她決定進軍精品咖啡市場,努力完善改良種植技術,從一個農村婦女蛻變成為一名咖啡品質專業鑒定師,最終葉萍帶著當地的咖啡豆走進了聯合國。
在《2020我們的扶貧故事》第三集《云中的蓮花》中,長約117公里、海拔差高達3400多米的扎墨公路,沿途跨越了春夏秋冬,而謝國高等廣東援藏扶貧干部冒著生命危險在陡峭的懸崖、狹窄的峭壁上行走,挨個下鄉宣傳、講解扶貧政策;第六集《茶林故事》講述了湖北茶林堡村村民楊直東的創業故事。楊直東曾在廣東打過工、開過面粉廠、自學過獸醫……雖然這些創業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放棄,成立了農業合作社,租下了村里300畝土地種植白茶。第一年不僅沒有收入,還遇到了茶葉生病、換種等問題,但是他沒有放棄茶產業,努力克服困難,繼續堅持創業,最終在村民們、扶貧干部和農業局的幫助下,他的茶園有了收獲。
在《擺脫貧困》第四集《合力攻堅》中,施工隊在海拔5357米的西藏嘉措拉山組立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鐵塔。因為汽車以及大型的器械無法通過狹窄的山路到達塔位,所以只能選擇人工抱干組立,施工隊經歷了缺氧、風雪等惡劣環境的挑戰,只是為了讓當地能夠順利通電,改善村民的生活。脫貧攻堅紀錄片沒有一味地只展示中國的扶貧成果與偉大成就,而是忠實地記錄了扶貧干部與老百姓在脫貧攻堅戰中遇到的種種現實困難,通過拍攝惡劣環境、人物采訪等方式讓觀眾看到了脫貧的難度之大,體會到了人物身上曾有過的迷茫與掙扎,這在另一方面更展現了扶貧干部和老百姓不懼艱險、咬定青山、攻堅克難的意志和決心。
六、不負人民的使命奉獻精神
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講述了許多扶貧干部奉獻自我、履行使命,幫助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故事,彰顯了不負人民的使命奉獻精神。
《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第二集《工作隊里的年輕人》中,青年突擊隊成員李梅的丈夫、湯丹鎮扶貧辦主任吳國良在下鄉途中發生車禍,不幸因公殉職。李梅在悲痛中繼續工作,即使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她也沒有放棄帶領村民脫貧的夢想,并立志完成丈夫的遺愿。在脫貧攻堅戰中,有許多一線干部像李梅的丈夫一樣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擺脫貧困》第六集《家國情懷》中提到,在太行山,林業專家李保國35年如一日,帶領村民們開山劈石,靠林業致富;在大巴山,扶貧干部張渠偉幾乎雙目失明,卻以頑強的意志幫助全縣14萬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在羅霄山,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與時間賽跑,用八年的時間成功帶領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卻因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病,因公殉職。
脫貧攻堅精神是用擔當、信念甚至生命來造就的。《承諾》第一集《山水之外》講述了“名譽村長”王新法的故事。這名共產黨員響應國家號召到貧困山村義務扶貧,在4年多的時間里,王新法個人捐資100余萬元,帶著村民們修村道、架橋梁,建起了上千畝的生態茶園。2017年2月,王新法因過度勞累,突發心梗,犧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精神,是無形的力量,作為一名有著近50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新法用他的生命點燃了薛家村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廣西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名校畢業后回鄉支持扶貧工作,不辭辛勞地為當地的老百姓謀福利、求發展。2019年,30歲的黃文秀在返回百坭村的路上因遭遇洪水發生車禍,不幸遇難。《擺脫貧困》提到,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1800多人將生命定格在了扶貧崗位上。在脫貧攻堅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無數扶貧干部奉獻出了他們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脫貧攻堅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了他們的感人事跡,使他們身上不負人民的使命奉獻精神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綜上所述,脫貧攻堅紀錄片在講好脫貧故事、總結扶貧成果的同時,彰顯了以上下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盡銳出戰的擔當沖刺精神、精準務實的科學實干精神、開拓創新的探索首創精神、攻堅克難的拼搏奮斗精神、不負人民的使命奉獻精神為主要內容的脫貧攻堅精神,這種精神激勵我國廣大扶貧干部和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集中體現,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
[2]張友君,張乾元.深刻把握團結奮斗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N].光明日報,2023-04-24.
[3]石仲泉.實事求是:百年大黨鑄就輝煌的法寶[J].黨建,2021(07).
(作者:余林欣,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及脫貧攻堅精神;李曉輝,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