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網絡傳播時代,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一樣,都是傳遞主流聲音的重要渠道。而評論作為發表觀點、引導輿論的利器,在經過網絡平臺擴散后,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主流媒體的網絡新聞評論彰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關鍵陣地之一。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評論工作迎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本文以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中安在線旗下時評頻道為例,淺述其作出的創新之舉和面臨的挑戰,希望對于促進網絡新聞評論頻道更好地建設運營,將主流聲音傳遞得更響、更遠,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新聞評論;傳播渠道;輿論議題;公信力
學界研究認為,網絡評論越來越多地作用于線下的現實社會,能夠及時敏銳地反映民意,成為意見的“集散地”和社會的“排氣閥”。[1]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增長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互聯網已經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發表觀點的“主輿論場”。主流媒體加大對網絡輿論的引導,成為大勢所趨。[2]新媒體時代,受眾既是新聞的消費者,也是新聞的生產者。在新媒體和受眾之間,信息、觀點和話題隨時都在發生交換和融合,從簡單互動向深度參與轉變。
基于全新、復雜、多變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就顯得更加重要。在新媒體語境下,地方新聞網站如何保持評論工作的活力和影響力?本文試以中安時評頻道為例進行分析,提出應對策略。
一、新媒體語境下網絡評論的新特點與新要求
廣義的網絡評論依托互聯網平臺傳播,內容來源和范圍十分寬泛,是一種表達更直白、更多元、更自主的評論。如網絡社交平臺的網友留言、論壇評論、個人社交平臺賬號上的言論等,都可以廣義地稱為網絡評論。網絡評論的發表門檻較低,互動性強,但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基于外延邊界概念如此寬泛、多樣和模糊,本文采用狹義上的“網絡新聞評論”概念,即主流媒體發出的主流聲音,文章的采用和發布都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流程。
網絡新聞評論和傳統新聞評論都是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社會現象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都具備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新聞性、政治性、群眾性、思想性等。不同的是,傳統新聞評論的發布主體為傳統媒體,在內容創作、審核、編輯、發布程序上更加嚴格,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針對性和準確性。網絡新聞評論在傳統新聞評論的基礎上擴大了“交換觀點、意見和批評的場所”,豐富了表達方式,不局限于傳統新聞評論的時空界限和表現形式。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社交平臺的蓬勃發展,虛假信息、網絡暴力等問題日趨嚴重,主流媒體網絡新聞評論在堅持宣傳先進思想、始終保持正確輿論導向不動搖、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下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媒體都結合各自特點,在反映社情民意和進行政策解讀等方面做出了更多創新和嘗試,通過網絡新聞評論更好地發揮主流媒體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適應新時代特點,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才能有效地做好網絡評論工作。
第一,大部分網評文章聚焦一段時間內的熱點問題,觀點雷同程度高,文章冗長,難以吸引受眾。優質的網絡新聞評論,需要在有限的篇幅中,靠準確而獨特的見解吸引讀者。
第二,一些網評文章照搬傳統媒體評論,文風老套生硬,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難以引發網友共鳴。網絡新聞評論需立意新穎、富有深度、論述精當。
第三,要在品牌塑造上深耕,力求內容產品的專業化、垂直化、高品質。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提升把關人的職業素養,充分發揮編輯的策劃、融合和創新能力。
第四,隨著自媒體及內容創作者的激增,主流媒體網絡評論生態創新必須加速迭代。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動畫音頻視頻技術等各類傳播形態與網絡評論的內容不斷融合,對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網絡評論內容產出、資金和人員技術水平都提出更高要求。
第五,網絡評論團隊需提高專業化水平,內容力求多元化。為適應新媒體語境的需求,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的評論團隊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更廣泛的知識背景,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具備輿情監測等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評論內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通過多元化提供更全面豐富的評論內容,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在新媒體語境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中安時評在網絡評論工作中的創新實踐
安徽新媒體集團旗下中安在線網站,作為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匯集了安徽省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方面最新、最權威的信息資訊。中安時評則依托平臺,以“有態度”“有溫度”“有高度”為宗旨,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播正能量。
(一)細化時評頁面內容布局,美化頻道視覺設計
在細化時評頁面內容布局和美化頻道視覺設計的過程中,傳播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啟示。理查德·達夫特和羅伯特·倫格爾提出的媒介豐富度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指出,任務復雜度和媒介豐富度的契合程度影響了組織內外部的溝通交流效果。在時評頁面內容布局中,應根據信息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選擇合適的媒介形式,如文字、圖片、視頻等,以提高信息的傳達效果。在視覺設計上,也應利用豐富的色彩、排版和元素,創造出更具吸引力的頻道形象。
深耕特色專欄。中安時評頻道PC端經過多次改版,目前確立了“宛新平”“地評線”“萬鈞客”“徽喜鵲漫評(融媒評論)”“青年說”“政論”“銳評”“名家專欄”等主要內容板塊,通過對時評文章內容的垂直細分,深耕特色專欄。例如,“宛新平”專欄文章以解讀安徽省內重要政經新聞、評說正能量事件為主要內容;“青年說”專欄主要集納洞察全省各地市基層時事的評論稿件;“萬鈞客”則以犀利的言語評說國內重大熱點新聞……
美化視覺設計。在視覺設計上,中安時評頻道不斷與時俱進,采用符合時下審美的簡約風格,大量留白,簡化配色,使用便于瀏覽的字體;采用格柵系統布局,突出核心內容,提升視覺層次,引導用戶關注重點信息;重點專欄設計欄目專用Logo并一以貫之地使用,增加欄目品牌的曝光度和辨識度,保持頁面視覺的統一和整潔。
創新議程設置與傳播策略。麥庫姆斯和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體對議題的報道頻率和方式能夠改變公眾對這些議題顯著性的認知,從而引導公眾的注意力。由于公眾接觸的信息有限,媒體通過篩選和呈現信息,實際上在構建公眾的議程。[3]在中安時評頻道中,通過精心策劃和編排布局,可以引導受眾關注重要的社會議題,形成公共討論和輿論氛圍。同時,視覺設計也可以作為議程設置的一種手段,通過醒目的視覺元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進而影響他們對議題的認知。
(二)采用多端分發機制,增加優質文章曝光率,增強傳播效果
1.搭建矩陣式推廣網絡
利用多個分發渠道和平臺,搭建立體多維的矩陣式推廣網絡,從而快速、高效地推廣目標內容。與傳統的單一渠道推廣方式相比,充分利用全網多樣化的資源平臺和媒介,可以使內容推廣更全面、更穩定、更快速。
2.強化網絡多維互動
開發作者資源是提升時評頻道內容質量和影響力的關鍵。中安時評頻道明確自身的定位、目標受眾以及內容需求,通過線上招募、線下座談,與時評作者、其他媒體、機構或專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優選觀點獨到、思想性強、邏輯嚴謹的作品。圍繞熱點新聞事件,鼓勵作者積極參與頻道策劃,提高頻道活躍度,增強作者歸屬感。針對新加入的作者,給予必要的選題指導,定期開展線下學習活動,邀請老作者談寫作和選題技巧,幫助新作者快速融入頻道,提升寫作水平。
3.快速報送,精準推送
中安時評采用24小時、節假日無休的編輯選稿報送機制,將稿件及時報送給指定部門,增強重點稿件的曝光率和傳播效果。通過嚴格的編輯報送流程,確保稿件質量;通過精準的推薦機制,實現信息的及時傳播。優秀稿件快速遞送,實現有效和高效傳播,有助于提高作者寫稿積極性。同時,編輯通過對推送結果和受眾反饋的不斷分析,調整對來稿的篩選和編輯機制,進而不斷提高選編稿件被全網推送的概率。
(三)創新融媒體工作室模式,注重原創產品生產
新媒體時代,移動媒體平臺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網絡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與傳播渠道、傳播策略息息相關。多媒體化、交互化、通俗化、碎片化成為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制作出短、活、趣、新、實的融媒體網評產品,至關重要。中安時評強化創新意識,創立了融媒體工作室,充分發揮編輯的議程設置、創新創造功能,在網絡評論的移動傳播、可視化傳播、分眾化傳播、差異化傳播等方面作出了很多積極有益的探索。
1.漫評、有聲評論,打造好看又好聽的評論產品
中安時評頻道在評論產品中集納匯聚手繪、圖表、視頻、音頻、gif、動態創意場景,用多維度、立體化、體驗式的沉浸場景表達觀點、講好故事,達到好看好聽、深度參與、廣泛傳播的效果。例如,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安時評頻道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當日推出融媒體評論產品《新時代最美“半邊天”——數說這五年“兩會”關注的“她權益”》。呈現方式上,第一次推出原創漫畫形象“小安”和“宛宛”,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用“漫評”方式生動活潑、簡明形象地展示了2013-2017年全國兩會上被關注的“女性話題”。
2019年春節期間,中安時評頻道推出有聲評論“一封家書”系列手信。該策劃以真人故事、真人手信和有聲傳播的方式呈現。在傳播效果上,與文字評論相比,有聲評論通過聲音這一媒介傳遞信息,更具生動性,更易觸動聽眾的情感,使信息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該系列作品通過抑揚頓挫的配音傳遞豐富的情感,將書信內容娓娓道來,營造出了更加真實的場景和氛圍,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配以真實的手寫書信,使得整個作品更能觸動讀者的深層情感。
2、“H5”評論增強交互性,讓評論“動”起來
H5頁面是一種基于HTML5技術的網頁設計形式,可實現多種媒介元素的無縫融合,適用于移動設備和PC端,目前在互聯網營銷、數字媒體、品牌宣傳等領域被廣泛應用。[4]
基于H5頁面可以實現拖拽、滑動、翻頁等多種形式的交互性效果,將原本靜止、枯燥的文字用類似游戲式的引導,徐徐展開、娓娓道來,讓用戶直接參與到產品內容中,在你來我往的互動中看完整篇文章,再加上又融合了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元素,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內容,因此大大提高了頁面的吸引力和可讀性。中安時評類似產品很多,例如,《只此青綠 千里江淮圖》《綠水青山帶笑顏》《聽,來自科創一線的聲音》《記者節特別策劃·我是誰》《@安徽人 你有一封省委書記來信,請查收》《【奮斗者·正青春】聽,來自科創一線的聲音》《亮點紛呈!安徽自貿試驗區兩周年制度創新十佳案例出爐》等。
3、微信公眾號SVG黑科技排版,文字圖片更立體
微信公眾號是當前推送媒體內容產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要想讓公眾號文章不是簡單地從web2.0照搬到web3.0,使二者產生差異化,從而更符合移動端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需要科技的加持。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互動排版的運用,就是這樣一種“黑科技”。
SVG是一種基于矢量的圖形格式,它允許用戶對排版界面進行自定義,以實現與用戶的互動和增強閱讀體驗。SVG排版可以通過SVG樣式和SVG組件來實現。[5]區別于傳統的圖文排版,它最大的好處是使得文章的內容與讀者之間產生了新奇有趣的互動。運用到融媒體網絡評論產品中來,則需要編輯進行內容策劃、美工設計、前期素材制作,最后使用SVG動圖玩法,在微信公眾號頁面中呈現出圖文的滑動、隱藏、彈幕、點擊展開等視覺效果,突破傳統的圖文排版方式,使得文字和圖片在手機屏幕的空間呈現上變得更為立體。
例如,宛新平公眾號推出文章《向“新”而行,現在就出發》。讀者通過觸發SVG元素的動畫效果可切換不同的內容,大大節約了原本所需的屏幕空間,將五個屏的海報內容收縮至一屏展現,這種交互方式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三、中安時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創新舉措可圈可點,挑戰也不容回避。與很多網絡媒體一樣,中安時評頻道當前也面臨著信息碎片化、用戶參與度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挑戰,可采取如下對策。
(一)進一步夯實原創“戰斗力”,壯大“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網評隊伍
作為地方重點新聞網站打造的品牌時評頻道,中安時評在完善評論員隊伍建設與激勵機制、強化內容產出的可持續保障方面不斷探索,著重完善“編審發”工作機制和“特約評論員”工作機制。
1.定期召開選題策劃會議。研究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新聞熱點,研判網上輿情,為網評員提供評論話題、文章寫作脈絡,提高網評文章的針對性、時效性。
2.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度。對每篇稿件進行細審精編,嚴把內容導向審核關、文字標點校對關、行文語句潤色關,保障產出高品質的網評文章。
3.立足全國、突出本地。廣納全省各地市網評員來稿,積極在全國范圍內發掘思想正、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熱愛寫作評論文章的網評員,不斷壯大網絡評論創作隊伍。
4.多渠道加強與網評專家聯系,確保評論團隊的專業性和多元化。中安時評評論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領域,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頻道通過定期召開線下網評會議,增強媒體編輯和網評員之間的黏性和互動性。在激勵機制上,為作者提供合理的稿酬和獎勵,激發創作熱情;每年為優秀作者頒發榮譽證書,并向其他媒體或機構推薦其評論作品,推薦作者參加國家、省市級的各種比賽或榮譽評比,提升作者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
正因如此,多年來中安時評才能夠實現持續高產,打響品牌效應。據后臺數據統計,中安時評日均接受全國各地作者投稿上百篇,形成了“評論有陣地、創作有隊伍、編發有制度、交流有平臺、推送有渠道、經費有保障”的工作格局。
(二)加強前沿技術,探索新的內容生產模式和機制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新聞評論工作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和機制,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首先,豐富傳播方式和渠道。地方重點新聞網站除了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還需要與社交媒體等其他平臺合作,擴大新聞評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評論話題的個性化推薦,提升內容分發精準性,提高傳播效率。
其次,創新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地方重點新聞網站評論在保持內容深度和獨特見解的同時,需在內容創作和傳播方式上進一步創新。如引入AI技術,嘗試視頻評論、直播評論等。
再次,增強與用戶的互動。互聯網的高度互動性和深入參與度,也給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站需要積極回應和引導用戶評論,創造良好的互動氛圍。同時,通過舉辦線上活動、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另外,嘗試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發展路子,加強與高校等單位對接,進一步促進人才培養,拓寬就業渠道,儲備專業人才,豐富稿件來源。
四、結語
時代在發展,網絡評論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正如網友所說,“虛擬世界既是面曲折反映現實世界的哈哈鏡,也是處蠻荒等待建設的新操場”。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作為傳遞主流聲音的重要渠道,對于如何抓住時代機遇、適應傳播變革,做好網評工作,實現“適者生存”,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應有更深刻的思考。
評論板塊一直是新聞媒體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在新媒體語境下需要不斷適應變化、勇于創新,以保持評論工作的活力和影響力,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優化內容供給、創新呈現方式、豐富傳播載體、提升互動性和參與度,不斷提升網絡評論優質內容供給,打造精品欄目,打造評論品牌唱響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只有深刻把握網絡評論工作的傳播規律,打破傳統新聞評論的既定模式,積極探索創新,制定好傳播策略,推動PC端、移動端、社交平臺賬號等多平臺聯動傳播,才能更好地實現網絡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受眾,進而推動新聞評論事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注釋:
[1][4]徐洪業.意見領袖、網絡水軍和六度空間——社交網絡中輿論場的形成和引導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2.
[2][5]劉雪峰.新媒體評論有講究[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10-22.
[3]麥庫姆斯(Maxwell McCombs)和肖(Donald Shaw).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J].輿論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
(作者單位:安徽新媒體集團)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