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適應媒體轉型并助力融合新聞創新發展,中國新聞獎于2018年增設媒體融合類獎項。本文分析多個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獲獎新聞作品,發現它們都有著報道主題立體、善于引發裂變式傳播、報道周期延長、地方媒體作品崛起等特點,如何在新聞實踐中實現內容與技術的平衡也引發了新聞工作者的思考。
【關鍵詞】融合創新;中國新聞獎;創作特點;媒體融合
自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至今,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已走過十年。2023年,“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1]媒體行業由上至下的改革實踐得到了全面的推進與深化,媒體融合發展不僅是我國媒體行業的發展舉措,更成為了我國的一項國家戰略。
討論中國新聞業界的發展,自然離不開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獎是我國新聞業的最高獎,自1990年開設以來,便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中國新聞獎自2018年開始增設媒體融合獎項,該獎項共有6個子項目,分別為短視頻新聞、移動直播、新媒體創意互動、新媒體品牌欄目、新媒體報道界面和融合創新。其中,融合創新項目的評選作品明確“要求在內容表達、報道形式、技術應用、傳播渠道等方面有重大創新,傳播效果好,社會反響強烈,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具有積極引領和示范效應。”[2]該獎項的名稱從2018年到2023年間,經歷了輕微的變動,即由“融媒創新獎”到“融合創新獎”再到“融合報道獎”,下文將以最新的“融合報道獎”統稱此獎項。自2018年到2023年,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共評出15個一等獎作品。這15個作品無疑都是新聞精品,具有強勁的業內引領力,足以代表中國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的發展情況。這些新聞作品的報道主題、報道方式、發布平臺與主體以及其表達形式均形色各異,但我們若能透過作品本身對其進行深入地分析,便能看到眾多優秀作品的相通之處,準確地把握作品間的聯系。
一、主題立體全面,堅持正面報道
正面報道是我國新聞報道遵循的重要指導方針之一。優秀的正面報道能發揮引領導向、鼓舞士氣、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其中,出色的報道主題是一篇優秀正面報道的靈魂。分析歷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類獎項的一等獎作品,可發現其報道主題大多集中于影響國家發展前途命運以及民生生活的大事件上。
分析發現,15個一等獎作品的報道主題涉及重要會議、重要周年紀念日、國家領導人、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軍隊建設、抗疫等重大主題(表1)。黨的重要會議上商討的事項決定著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路徑與方向,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更是值得舉國歡慶的時刻,在此類重要時刻,媒體應積極調動媒體資源,力圖真實、全面、立體地反映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節點。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并非是直線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若想要真實地展現國家發展的現狀,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要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捕捉社會的異動。如2019年的一等獎作品《ofo迷途》就是一篇優秀的監督性報道。該報道抓住了市場和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真實地揭示了當時ofo共享單車的實際運營情況,通過詳細的報道和真實數據的進一步披露,推動了事件的展露和問題的解決,切實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報道播出后更是進一步促進了消費者維權活動的開展。
作為新聞工作從業者,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意味著要在新聞工作中厘清成就報道與輿論監督的關系。新聞宣傳并不代表我們只能單純地報道正面題材的新聞,堅持正面報道中的“正面”更多是強調新聞報道要帶來正面的社會效果。因此新聞既可以報道正面題材,也可以急人民之所急,報道亟需發現和改進的社會問題,利用媒體的監督促進問題解決和社會發展,從而實現正面報道的效果。
二、作品裂變式傳播,報道周期延長
近年來,融媒體新聞作品善于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報道的傳播范圍、提高報道的傳播速度、增強報道的傳播效應,因此往往在傳播初期就能形成“刷屏”現象。如2022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復興大道100號》,該作品發布時間是2021年6月30日,截至2021年7月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作品的瀏覽量超過1.2億,點贊量超過290萬,微博話題閱讀量更是接近3.5億。微視頻《為誰辛苦為誰忙》發布后短時間內全網播放量超4000萬次,相關話題閱讀量超2億次,這些都是裂變傳播的典型案例。裂變式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新聞報道若能有效借助裂變式傳播,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作品的高觸達率,從而能在有效擴大新聞受眾體量的同時,體現新聞的即時性和實效性。
除了懂得借力裂變式傳播外,融合報道新聞作品的創作周期較以前也有明顯的延長。如2023年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新千里江山圖》,它的首次發布時間是2022年10月15日,而該新聞作品的創作和報道周期延續到了2024年。2023年4月22日,《人民日報》趁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辦之際推出《新千里江山圖·錦繡江蘇》,報道推出后迅速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同年7月,四川成都承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人民日報》便趁勢于2023年7月27日推出了《新千里江山圖·活力四川》;2024年1月29日,《新千里江山圖·清新福建》上線。連續性的報道通過延長報道周期能有效地反映事物發展的全貌,從而加深群眾對報道內容的理解。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表達形式多樣,受眾在初次點擊觀看時,注意力容易集中于觀察作品的技術運用和形式表達上。若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能在時間和網絡空間上反復觸達受眾,便能加深受眾對作品內核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新聞報道的引導力和影響力。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媒介形式與媒介技術,新聞表達的形式與使用的技術會以年甚至以月為單位更新迭代,但新聞作品承載的內容卻會永久地打上時代的烙印。如何使得內容在轉發點擊熱潮退去后,仍然能深深地印在受眾腦海中,是融合報道類作品目前需研究的課題。新聞工作者應堅守“內容為王”的準則,新聞作品有優質的內容,才能增強新聞報道的后勁,有效提高媒體組織和新聞報道本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三、打破資源壁壘,地方作品“出圈”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由資源和技術筑成的無形壁壘,導致地方媒體在“施展功夫”時,容易陷入處處受限的局面。媒體融合一步步向縱深發展,這些曾筑在地方媒體外部的壁壘也被逐漸打破。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為例,[3]2020年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 初心未變》是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下的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的新聞作品。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首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是在2016年,自2016年實現零的突破以來,重報集團不斷刷新獲獎紀錄,在2023年更是斬獲了3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佳績,創下了獲獎數量新高。
地方作品頻頻“出圈”的現象實際上是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結出的果實。澎湃新聞客戶端隸屬于上海報業集團,其主創團隊在新聞作品《海拔四千米之上》的創作過程中,將VR、360全景照片、航拍、延時攝影等新技術進行融合,最終呈現了包含了四場大型直播、四部微紀錄片和三篇深度文字報道的系列作品。
2019年至2021年,融合報道類獎項共評出6個一等獎作品,其中有5個作品出自省、市級地方媒體。《ofo迷途》原創單位每日經濟新聞客戶端隸屬于成都日報報業集團;《海拔四千米之上》原創單位澎湃新聞客戶端隸屬于上海報業集團;《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 初心未變》原創單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隸屬于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聽·見小康》原創單位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隸屬于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報道原創單位南方都市報客戶端隸屬于南方報業傳媒集團。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地方媒體的“出圈”作品越來越多,這其實是媒體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創作思維的創新和組織架構調整后系統性運作的成果。
四、內容與技術博弈,引發如何平衡的思考
隨著融合創新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聞作品表達要求的不斷提高,新聞作品的創作不再像傳統媒體時代那樣“單兵作戰”,融合報道類作品往往集多種先進的媒介技術于一身,需要跨領域的人才協作和跨部門合作才能完成。高質量的融合報道類作品對制作單位提出了新要求。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三星堆新發現丨古蜀國的青銅時代》,利用“首個‘元宇宙’概念的大型數字交互空間《三星堆奇幻之旅》,創新性地將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三星堆數字博物館以及古蜀王國等場景,通過即時云渲染技術,為用戶提供全新的新聞場景沉浸式體驗,實現‘破屏’融合傳播,這也是國內首次打造的新聞場景沉浸式數字直播現場。節目凝結了報道團隊近兩年的沉淀和積累,旨在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構建起三星堆文化與公眾之間的‘超級鏈接’。”[4]
融合報道類作品除了強調內容表達和社會傳播效果外,也明確要求作品在技術應用上有重大的創新。在眾多的技術與形式中,H5技術深受融合創新報道的歡迎。H5新聞報道是指“建立在HTML5技術上的一種新聞呈現形式,內容主要包含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媒體元素,用戶通過點擊、長按、拖動等屏幕操作行為與頁面進行互動,獲得相應的視聽體驗。”[5]技術與內容充分結合的H5作品有著滲透性、傳播力、交互性強的優點,成為了很多融合新聞的首選表現形式,然而這也導致了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呈現形式同質化的不足。在融合報道類新聞創作的過程中,新聞報道者應明確作品形式應服務于報道主題和報道內容的原則,選擇不同的表達形式是為了更精準地呈現新聞主題與內容,不能為了展現特定的媒介技術而隨意填充新聞內容。
隨著技術的普及,大多新聞工作者已經能嫻熟地運用先進技術表達新聞, “內容為王、內容本位”的思想回歸顯得更為必要且合時宜。研讀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標準細則,注意到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的評判標準不盡相同。就融合報道類新聞報道來說,報道的呈現形式和新媒介技術的應用都是其重要評判標準。但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是應該在追求內容深度的前提下側重考察技術的使用,還是更應該將媒介技術創新放在首位,而將內容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依然要平衡好二者間的關系。
新聞體裁只是一種形式,“器皿”承載的物才是核心,即便融合報道類作品更側重考察技術創新,但并不等同于將媒介技術創新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考察歷屆一等獎獲獎作品,發現優秀的報道之所以能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不單是因為其表現技術的創新,更多在于作品的內容表達了群眾的心聲,從而引發了群眾的共鳴。
從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的那一刻起,呼喚“內容為王”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但為何需要一直強調這個原則呢?因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使用合適、創新的技術讓內容更有效地被受眾感知的同時,又不讓技術元素喧賓奪主,這是所有新聞人在新聞實踐中需要探索的課題。只要技術在發展,新聞活動在發展,兩者間的博弈便不會停止。當然,二者的融合也不會止步。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增強媒體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好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新時代,融合報道類新聞作品作為媒體融合的典型范例,在推進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展現了特有的優勢,媒體人應守正創新,在推進媒體融合的道路上邁出穩健步伐。
注釋:
[1]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2019-03-15)[2023-12-23]http://www.qstheory.cn/dt/2019-03/15/c_1124240097.htm.
[2]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方法[EB/OL].(2021-04-02)[2023-12-23]http://www.zgjx.cn/2021-04/02/c_139854679.htm.
[3]管洪,田宏明.發揮好優秀新聞作品的引領示范作用——以重報集團對標中國新聞獎推動內容建設與創新為例[J].中國報業,2021(24):2-5.
[4]三星堆新發現|古蜀國的青銅時代[EB/OL].(2023-10-31)[2023-12-25]http://www.zgjx.cn/2023-10/31/c_1310747775.htm.
[5]劉濤 等.融合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39.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