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Plog成為新媒體平臺上一種較為火熱的社交表達方式。它通過對圖片的加工、調整并搭配文字、貼紙等來達到記錄與分享生活的目的。本文通過對Plog的特征、流行動因以及傳播機制進行探究與分析,進一步思考Plog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Plog;社交媒體;流行動因;傳播機制
Plog是指圖片博客,用戶通過對圖片的選取、加工并配上合適的文字以及貼紙等來記錄與分享生活,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素材拼接并進行發布,是當下一種十分流行的圖片傳播形式,Plog的創作者又被稱為Plogger 。從1999年QQ問世、2010年微博元年,到2018年Vlog(video-log,視頻博客)時代的開啟,網絡社交平臺的表達形式不斷創新;進入21世紀20年代,以照片為主體,搭配文字、貼紙等修飾元素的Plog成為廣受歡迎的新一代社交表達模式[1]。到目前為止,在小紅書與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與Plog相關的筆記以及超話都超百萬,由此可見Plog之“熱”。
一、Plog的特征
Plog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將Vlog視頻的形式轉化為了圖片的形式。Plog之所以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廣泛流行,原因在于其本身所具備的特征符合當下網民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需求。
(一)制作簡單,傳播便捷
正如保羅·萊文森所提到的:“所有媒介的性能都會朝著越來越人性化的方向發展。”[2]當下,人們生活節奏較快,他們更傾向于選擇高效快捷的社交表達形式。與Vlog相比,Plog在制作上更加簡單,可以更加快速地進行傳播。從制作方法來講,用戶只需將自己拍攝的圖片導入美圖秀秀、醒圖等專業修圖軟件,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合適比例并添加濾鏡,解釋文字或者貼圖。除此之外,修圖軟件中還有相應模板,用戶可以挑選合適的Plog模板,一鍵生成并導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難度,使更多受眾都可以成為創作者。
(二)隨心記錄,展示生活
Plog對照片質量沒有過高的要求,并且大多是創作者隨手拍下的能夠展示當下生活狀態的圖片。許多用戶運用Plog分享生活細節、愛用物品或者美食風景,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用戶的個人生活。比如小紅書的Plog創作者“一只努力椰”,其Plog大多是自己學習、吃飯的合集,并在圖片上采用一些可愛表情包以及文字進行裝飾,簡簡單單卻能夠給受眾帶來視覺以及心理層面的愉悅感。Plog成為創作者分享生活的簡單形式與得力助手,幫助用戶個體滿足表達欲。Plog還有助于實現制作者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記錄以及對自我行為的認同。
二、Plog流行的動因
(一)明星效應下的模仿產物
Plog的火爆流行,和以往的Vlog有異曲同工之處——明星帶頭效應。一些當紅女演員持續在微博平臺分享生活,比如女演員趙露思在電視劇殺青之后,會通過曬Plog的方式來告別人物角色,Plog里面包括大量拍劇花絮以及穿搭分享;再如女演員古力娜扎,其可謂是“Plog達人”,過生日會發Plog、拍戲會發Plog,在不同的季節也會發相應的Plog。女演員通過制作Plog分享自己的“臺下”生活,可以將自己的女演員形象打造得更為豐富立體,而粉絲也能夠了解到熒屏背后的演員日常,滿足粉絲的窺私欲,同時喚起受眾群體的互動以及分享欲望,增強演員和粉絲之間的黏性。
(二)高度迎合快節奏生活
網絡社交平臺的信息復雜多樣造成用戶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且互聯網用戶在冗余的信息空間中逐漸養成碎片化觀看、選擇性接收的行為習慣。相對于Vlog視頻對于播放完整性的要求,Plog更適合當下互聯網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觀看需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短時間內通過手動切換圖片了解Plogger所表達的完整內容,得到更多的視覺信息。正如米歇爾所提到的:“原有的‘讀寫文化’被‘視覺呈現’的文化邏輯所取代 ,社交方式的讀圖時代已經到來。”[3]且Plog的制作更為簡單,利用各種修圖軟件,用戶可以一鍵導入圖片,根據需求添加貼紙、文字并發布,使用戶實現從接受者到創作者身份的跨越,有效激發了用戶的創作欲望。
(三)消費主義文化持續催化
消費主義文化產生于20世紀,隨著西方消費社會的到來,消費主義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應運而生。現代消費已經逐漸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當今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充斥受眾的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消費主義文化的盛行。各種商品信息通過網絡平臺進入用戶的視野,刺激其物質和精神的消費需求,而Plog由于自身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特點,自然在消費主義文化的滋養下愈發盛行。
三、Plog的傳播機制
(一)滿足傳播者自我呈現的需求
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提出,受眾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的需求和愿望。相較于短視頻,Plog最突出的特征除了展示的內容為靜態的圖片以外,還在于創作者個人強烈的個性化表達。嚴格意義來講,Plog屬于一種特殊的自我表達和人際感知媒介。[4]創作者所上傳的Plog中,多數素材是由日常生活碎片拼湊而成,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得以廣泛傳播,為傳播者的自我表達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創作者表達的欲望大大增加。這種表達的欲望首先表現為個性化的自我呈現,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以及喜好去制作屬于自己的Plog。
其次,Plog還有利于創作者進行自我形象建構,此時創作者的創作表達欲望又體現為表演型自我呈現,即創作者為了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會選擇性地挑選生活素材,把能體現自己理想生活以及美好形象的一面展示給受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樹立理想“人設”,從而達到獲得歸屬感、認同感以及自我滿足感的目的。
正如詹姆斯·凱瑞提到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表現的奇跡——創造現實并生活在我們自己的真實創造物之中的奇跡,這種奇跡建立在符號特有的品質之上:符號即是現實的表征(of),又為現實提供表征(for)。”[5]創作者是將真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通過圖片的形式進行記錄,之后將其作為Plog的素材并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廣泛傳播,這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而創作者又通過對生活素材的挑選、加工以此來建構自己的良好形象,渴望獲得他人認同。另外,隨著各種網絡社交平臺的更新迭代,動態分享范圍可隨意更改的功能也隨之出現,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設置Plog內容的可見性,并對相關聯系人進行分組,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分組來決定發什么內容,由此來打造、深化不同人群前的自我形象。
(二)滿足受傳者的信息需求
在當前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創作者如果只發布單一的圖片信息給受眾,那么在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受眾認知的偏差,很容易造成與創作者初衷不同或者相悖的理解;而如果僅僅發布單一的文本信息,則需要受眾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閱讀和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受眾產生疲勞感甚至放棄閱讀,由此造成受眾流失。在當今時代,如果只采用單一形式進行傳播,那么達到的傳播效果遠遠不及圖文相互搭配。而Plog則是采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這使單一圖片信息與單一文本信息進行互補,形成了一種較為生動的視覺傳播模式,這不僅能夠使受傳者清楚了解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而且可以在短時間內,使受傳者得到豐富的視覺信息內容,迎合碎片化信息獲取的需要。其次,Plog通常是創作者采用主觀視角進行記錄,這也滿足了受傳者的場景化需求。Plog具有紀實性特點,創作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向受眾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眾在觀看創作者所展示出來的Plog的過程中,與創作者所保持的是一種“平視”狀態,并且可以進行平等化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帶給受眾一種觀察他人生活的沉浸式體驗。
四、關于Plog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一)虛假“人設”造成身份迷失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提出“人生就是一場表演,社會就是舞臺”,每個人都在與他人互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6]圖形和圖像讓受眾通過視覺去獲得信息,創作者在進行Plog展示的過程中,會通過對真實情況的選擇和再呈現的方式在社交媒體平臺打造內心所期許的“人設”。
盡管Plog從真實生活中取材,但在很大程度上摻了“假”,創作者未能展示生活的真實面貌。對于創作者來說,長時間在社交媒體平臺打造自己的理想“人設”,以期獲得他人認同的行為會使自己虛榮感漸增,同時不斷在構建的虛假“人設”中造成身份迷失,從而不滿于現實生活。對于受眾來說,在觀看他人Plog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將自己的真實生活與創作者美化包裝過的生活進行比較,甚至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長此以往,受眾往往無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這就要求創作者和受眾都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合理使用社交媒體平臺,并且對平臺上所傳播的內容能有較強的判斷力。
(二)碎片化思維催生思考惰性
根據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與此同時,報告顯示,短視頻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7]由此看來,在當今時代,信息傳播越來越呈現碎片化的特點。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以及各類功能軟件開發使用,一些原本符合事物內在邏輯的信息也開始變得雜亂無章,成為了丟失原本內在邏輯的信息碎片。在碎片化傳播樣態的影響下,受眾往往會忽視對內容的理性思考和進一步探究。Plog本身信息內容集中、觀看時間短的特點與受眾碎片化的時間更加匹配,從而使得受眾更容易被碎片化思維操縱,忽視圖像背后的人文內涵。同時隨著修圖軟件的盛行,Plog的創作者更加沉迷于對于圖片本身的修飾,通過各種濾鏡、貼紙等使原本平淡無奇的圖片煥發光彩,當對這種修圖模式產生依賴心理之后,就會逐漸喪失對圖片信息內容的進一步思考。
(三)過分追求利益致使市場混亂
隨著Plog的大火,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嘗試成為一名Plog博主,這其中不單單是出于分享生活的目的,更多是由于利益驅使。當Plog博主具備了一定的粉絲基礎,便開始和各種商家進行合作,運用Plog圖文并茂的形式,將產品呈現給受眾,同時運用文字對推廣產品的功效、價格等一些基本信息進行說明,使得受眾在短時間內便能了解到產品的完整信息,并產生購買欲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利益的驅使,Plog 市場變得越來越魚龍混雜。部分Plog博主為了賺錢,欺騙受眾,宣傳產品原本沒有的功效,傳播產品的虛假信息,販賣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從而使得一些受眾掉進消費陷阱。Plog本身是記錄美好生活的有效方式,但現在越來越多的Plog博主違背了使用Plog的初衷,被利益蒙蔽,成為了資本的傀儡,這無異于自毀前程。因此,為了使Plog市場實現有序長遠的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創作者:高質量內容輸出,有效平衡商業利益和內容價值
優質內容一直是新媒體平臺獲取流量的關鍵,因此Plog 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創作者能夠持續輸出高質量內容,帶給受眾好的視覺體驗,同時也要求Plog博主能夠有效平衡商業利益和內容價值,將真正的好產品推薦給用戶。
2.受眾:提升辨別能力,拒絕沖動消費
在當今網絡時代下,受眾面對新媒體平臺上各種鋪天蓋地的測評、廣告,極易失去辨別能力。這就要求受眾不斷提升自己的辨別力,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商品,抑制消費沖動。同時受眾也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與審美趣味,抵制低質量內容,促進Plog良性發展。
3.平臺:加強內容審核與版權保護,推動技術創新
新媒體平臺應重視Plog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面對平臺上的諸多內容,新媒體平臺一方面應不斷加強版權保護和內容審核力度,確保平臺上的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和社區準則,同時加強對侵權行為和欺騙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護創作者和消費者的權益;另一方面則要求新媒體平臺不斷投資和推動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平臺的性能和用戶體驗,開發新的功能和工具,為創作者和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五、結語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Plog成為快節奏生活中的一劑良藥,深得廣大網友喜愛。Plog本身制作門檻低、方便快捷的特點使得越來越多人成為Plogger,他們不斷在社交媒體平臺打造自己的有利“人設”,長此以往會影響自我價值判斷,從而影響個人生活。Plog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削弱了受眾的思考能力,同時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商品信息冗雜,受眾的辨別是非能力弱,容易掉進商家和博主共同制造的消費陷阱。因此想要實現Plog 市場的長遠發展,還需要創作者、受眾和平臺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斷解決好發展中的難題,才能讓Plog在充滿挑戰的網絡時代實現良性發展。
注釋:
[1]孟祺婧,翦瑤.Plog形成機制與傳播動因分析——基于大學生群體Plog使用現狀的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10):61-63.
[2]保羅·萊文森.軟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歷史與未來[M].何道寬 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W.T.J.米歇爾.圖像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
[4]溫凱.Plog傳播:傳播生態的創新流變[J].青年記者,2021(06):109-110.
[5]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6]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02):39.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