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會址,巍巍婁山關,滾滾烏江水,滔滔赤水河……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地貴州省遵義市,是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紅色是這座城市的鮮明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市緊緊抓住旅游發展的黃金期和機遇期,因地制宜依托紅色文化發展旅游產業,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國家和貴州省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紅色旅游的政策措施,如《“十四五”時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等,明確提出將遵義打造成革命老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遵義逐漸形成了“紅色文化+”的發展模式。如今,遵義不僅憑借豐富的紅色資源吸引著眾多游客,也正在通過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這片紅色沃土綠色崛起。
花茂村的鄉愁與陶藝文化,黎明村的集體經濟,茅臺鎮的民宿產業,烏江寨的篝火舞會……這些元素已經成為遵義新的文化符號,成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生動縮影。
初秋的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微風拂過稻田,游客們閑庭信步。
走在美麗的花茂村,一幢幢白色小樓錯落有致。其中有一戶農家院,白色外墻上寫著“紅色之家”4個大字,導游說,這是當年紅軍長征經過花茂村時住宿的院落,也是村里的第一個農家樂。
村委會委員付小芳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花茂村曾是一個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貧困村,而如今,它已經是貴州省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之一。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花茂村考察時的話語,溫暖人心,讓“鄉愁”成為花茂村的“特色大品牌”。
“花茂村真正的轉變,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今年56歲的母先才從事制陶43年,是花茂制陶手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在他的記憶中,花茂村早些年因生產陶器而繁榮,而隨著陶藝產業的沒落,村子一度陷入衰敗。“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著幾塊農田,生活不寬裕。”母先才說。
母先才的陶藝體驗館里,10多臺拉坯機一字排開。“原來我們做的都是家用的酒壇子,現在做的是旅游紀念品,收入提高了不少。”母先才說,現在陶藝館一年能接待上萬名游客。
“我們就是專門來找土陶的。”來自福建福州的游客吳上飛在村里游玩了大半天,喝鄉愁酒、吃鄉愁飯、購買鄉愁紀念品,他興奮地表示:“在這里果然找到了鄉愁!””
愈加有吸引力的陶藝和鄉愁文化,讓花茂村成為遵義市的知名網紅村。

除此之外,花茂村還通過發展民宿經濟,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鄉村生活體驗。游客不僅可以住在精心設計的農家小院中,還可以參與采摘、陶藝制作等體驗活動。
“這種深度體驗的鄉村旅游模式,讓游客不僅是來參觀,更是融入其中,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采訪中,有村民表示,花茂村的振興,不僅依托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還得益于當地黨委、政府在鄉村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方面的投入。
“道路修好了,游客才能源源不斷地來到村里,陶藝產業和鄉村旅游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村子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付小芳說。
目前,播州區正在著力打造“鄉愁花茂旅居生態圈”,村民們也對村子將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高山之上,竹林遍野。赤水市兩河口鎮的黎明村,也曾是一個依靠傳統農業為主的貧困村,村民靠種地過活,日子不太好過。
與花茂村類似,近些年,黎明村也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革命老區扶持政策的背景下,得以快速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村集體經營的漂流項目收入就有100多萬元。”黎明村村委會副主任夏永貴告訴記者,黎明村的特色在于,依托赤水丹霞瀑布景區的旅游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通過景區帶動全村經濟的騰飛。
赤水丹霞瀑布景區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已成為遵義市一張重要的旅游名片,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而黎明村緊靠景區,如何更好地借勢發展,村“兩委”干部至今還在反復研究。
2014年,黎明村村集體貸款200萬元,將村里的一條亂石溝打造成了漂流河,并打出“中國丹霞第一漂”的牌子。每到夏天,成千上萬的游客涌來,僅這一項,便可為村集體帶來每年200萬元左右的毛收入。
除此以外,黎明村還承接了部分瀑布景區游客的食宿服務,合作社經營的農家樂、土特產銷售和生態農業項目,已經成為村民新的收入來源。“不僅解決了村民就業,還帶動了10多戶農家樂發展。村里的筒筒筍、臘肉等土特產也賣得風生水起。”夏永貴說。
入股村里的漂流項目,52歲的陳萬倫每年不僅有近萬元的股份分紅,還擔任了漂流項目的安全員,每月能領到近3000元的工資。“早些年老父親生病,當年我們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陳萬倫說,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太多了。
像陳萬倫這樣通過入股村集體產業分紅的,黎明村有207人,占全村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通過集體經濟的發展,黎明村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脫貧致富,還為周邊村莊提供了可借鑒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
在赤水丹霞瀑布景區的擺渡車乘坐點,有一家名為“竹葉魚莊”的飯館,其掛在墻上的“鄉村振興集體經濟示范點”招牌,格外引人注意。
記者細問之下得知,這家飯店是大榮村的集體產業,同樣是因為毗鄰赤水大瀑布,大榮村也在舉全村之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
村民劉美娟在飯店當服務員,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她告訴記者,飯店的產權歸集體,“我們村民在這里賺工資”。
由村集體經營的竹葉魚莊,主要依托當地優良的生態水資源和竹葉喂養的生態魚,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和休閑垂釣等服務,項目共包括客房26間、餐飲大廳、村級集體經濟農特產品銷售廳、樓頂露天下午茶場地、停車場、生態魚養殖場等。
大榮村也先后榮獲“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榮譽稱號,依托景區發展集體經濟,讓村民得到了實惠。
位于赤水河畔的茅臺鎮,因釀酒文化而聞名。隨著文旅產業的發展,茅臺鎮也逐漸成為集釀酒、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茅臺鎮重點打造茅臺酒文化體驗園區,游客不僅可以參觀酒廠,了解茅臺酒的釀造過程,還可以參與釀酒體驗,品味不同年份的茅臺酒,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吸引了大批國內外游客。
與此同時,茅臺鎮的民宿業也蓬勃發展,以“茅臺文化+民宿體驗”為主題的旅游模式受到許多游客的歡迎。
“80后”酒商趙偉容從小在茅臺鎮長大,目前在茅臺鎮楊柳灣步行街中心地段經營著一家“億53°”民宿客棧。
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當地一些酒商都會經營民宿,這些民宿注重結合當地的酒文化,從設計到服務都突顯“茅臺”這一元素。有些民宿會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茅臺酒品鑒服務,讓游客在民宿中也能體驗到茅臺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茅臺鎮還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茅臺鎮,這里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
茅臺鎮老街上的民宿經營者王敏是退伍軍人,他在每個房間里擺放了關于長征的書籍和革命歷史紀念品,游客可以在這間民宿里品茅臺酒,聽王敏講述當年紅軍長征的故事。
“我們這里的民宿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宿,它更像是一個紅色文化的傳承基地。”王敏說。
民宿經濟不僅為茅臺鎮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當地的年輕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就業,參與到民宿運營中,茅臺鎮的經濟結構因此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如今的遵義市,實現了處處是景點、四季皆可游。而縱觀10年來遵義市文旅產業,其發展路徑也清晰可見。
2014年10月,遵義市委確立了“建設全景遵義,發展全域旅游”戰略,全域旅游成為遵義旅游發展的方向。同年,《遵義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修編,提出要構建“空間全覆蓋、四季皆可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隨后,全域旅游理念在全市形成共識。
2016年2月,遵義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開啟全域旅游發展新征程。市政府印發《遵義市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實施方案》,規劃涉及道路交通、景區建設、公共服務、旅游廁所、智慧旅游等方面實施項目千余個。
與此同時,遵義市認真策劃、謀求創新,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于2016年底啟動精心打造的“醉美遵義·四季主題游”活動,滿足不同季節游客的需求,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遵義所轄的赤水市位列其中……
2022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遵義市與珠海市結為對口合作城市。遵義市又迎來了發展機遇期。
珠海與遵義的對口合作,重點聚焦在文旅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項目上。珠海不僅為遵義的文旅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還通過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幫助遵義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同時,珠海的企業也積極參與到遵義的扶貧項目中,投資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距離遵義市區60公里的烏江寨景區,已經成為游客來遵義時打卡的熱門景區之一。每天晚上8點,篝火舞會都會準時開場,少數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寨子里特色鮮明的獨角樓建筑,讓眾多游客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