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在山脈間蜿蜒穿行,山上的毛竹、紅松蒼翠挺拔,半山腰的茶園隨山勢起伏,初秋的山下稻浪翻滾……從江西井岡山機場到井岡山市的水泥路綠蔭掩映,一閃而過的村莊里,大多是兩層的樓房。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這是1965年毛澤東同志再上井岡山時,對井岡山巨變的感嘆。新時代以來,井岡山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為井岡山等蘇區、老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井岡山考察,在茅坪鎮神山村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總書記的暖心話語讓井岡山干部群眾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井岡山市2017年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緊緊抓住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和林下經濟,2023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萬元。
拿山鎮江邊村,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頭的“漫步廣場”兩側,是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觀,幾只雞悠閑地在草地上散步,初秋午后的陽光照著寬敞明亮的樓房。
沿村頭主路走10分鐘,就到了井岡山高科技農業博覽園。經科技部駐村工作隊介紹,2017年,山東壽光九豐農業帶著最新的蔬菜種植技術來到江邊村,流轉土地近千畝,建成了這個集蔬菜種植、種苗培育、農業技術服務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
智能大棚里,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光合有效輻射、含氧量等數據,當棚內溫度升高時,遮陽簾開啟,智能通風降溫系統開啟工作模式。“以前這里蔬菜都是露天種植,由于雨水多,易發病蟲害,產量極低。”九豐農業負責人馮安源說,現在設施農業使用雨水分離等技術,讓產量翻了好幾倍。
“一天工作8小時,早晨6點半到上午10點半,下午2點半到傍晚6點半,主要做打杈、采摘等工作。”58歲的江邊村村民伊月英對這份每月能帶來近3000元收入的工作非常滿意,“中午和傍晚回到家還可以幫忙帶孩子,喂雞喂鴨。”
九豐農業種植的蔬菜銷往全國各地,每年可為周邊150多名村民解決就業問題,農戶年人均勞動收入近3萬元。
近年來,井岡山大力實施科技下鄉,培育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帶。像九豐農業這樣的公司還有許多,它們為興業富民發揮著巨大作用。
如今,漫山遍野的毛竹在科技加持下,成為井岡山人民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為提高竹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今年6月,井岡山林業局牽頭在黃洋界林場實施“高效筍竹兩用林科技示范園”項目。
筍竹兩用示范園面積達1000畝,江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竹類研究所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林業部門組織各鄉鎮黨委書記和毛竹種植大戶,到示范園學習新的毛竹種植技術和種植理念,提高種植毛竹的收益。
“種植戶需要技術指導時,林業局還會派技術人員到竹園免費指導。”井岡山市林業局局長謝英武說,推廣毛竹種植技術,一方面能提高農戶收入,帶動村民就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給竹加工企業提供足夠的原材料。
謝英武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未改造前的竹林,畝產冬筍40斤、春筍300斤,改造后畝產冬筍量預估可翻5倍、春筍可翻3倍。
井岡山通過“科技特派員+鄉土人才+基地(農戶)”的模式,開展各類技術指導服務,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培育了一批“有絕活、有本領、懂經營”的鄉土人才,打造了科技示范基地,探索了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一根毛竹進廠,會被吃干榨凈,連竹屑都不會浪費!”在井岡山紅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民介紹。
總投資5億元的井岡山紅竹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新技術、新工藝,原竹利用率達到100%。
竹拉絲、竹板、竹炭、竹家具是紅竹科技生產的四大產品,“其中的竹制機制炭是毛竹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竹屑、竹粉等廢料制作成的,具有無煙、無毒、耐燒等特點。”黃建民說,公司的竹家具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將走向國際市場,項目全面達產后,可實現年主營業務收入28億元。
毛竹加工廠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能直接吸納大量勞動力。紅竹科技的廠房里電鋸聲哧哧作響,流水線的作業臺邊,工人們忙著輔助機器進行切割、捆綁、加工竹子等工作。
“工人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月工資為4500元左右,一些技術工種的工人可達8000多元。”黃建民介紹。
紅竹科技等毛竹加工企業進入井岡山后,使得毛竹價格水漲船高。“毛竹價格原來每噸480元左右,我們進來后收購價格漲到每噸650元左右。”黃建民告訴記者,公司每天消耗約400噸毛竹,除了帶動周邊毛竹種植戶受益,還收購周邊縣市的毛竹半成品。
井岡山立足本地豐富的毛竹資源優勢,倡導竹加工企業開展竹制品精深加工,通過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全市竹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井岡山市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發展竹加工企業48家,全竹產業鏈從業人員達4000人,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發展新路徑。
近幾年,井岡山重點發展生態產業、綠色食品,積極培育了一批田園綜合體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
“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讓人們知道了井岡山的紅米和南瓜。
井岡山井之綠特產有限公司借助“萬企興萬村”行動,在茅坪鎮、羅浮鎮、白石墾殖場等地流轉土地600余畝,用來開發、種植紅米、南瓜、井岡皇菊等;開辟山林地1000余畝,用來種植竹筍。


2frtnnZ118T/08oJAg8X7g==“這是原料挑選間,我們嚴格按井岡山農業標準化生產標準篩選。”井之綠公司總經理助理李金花指著工人正在整理的云耳說,“我們堅持有機種植,嚴把產品質量關。產品在各電商平臺銷售,銷量不錯。”
井岡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雷兆文介紹,井岡山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產業,全力推進“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對“井岡甄選”“井岡優選”“井岡好物”進行統一包裝和商標管理,建起了電商直播大樓,推動當地農產品走向全國,聯農、帶農、富民產業年綜合產值超10億元。
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井岡山大力發展全域旅游。
“重點打造了茅坪村、神山村等29個紅色名村和13條紅色精品線路。”雷兆文說,井岡山持續引導群眾融入旅游產業鏈,旅游業帶動全市1/4人口就業。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開辟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留下了井岡山精神的同時,也留下大量革命遺跡和遺址。
聞名全國的“八角樓”所在地—茅坪鎮茅坪村,是井岡山紅色旅游發源地。
穿過茅坪村門樓,一排沿街而建的民宿充滿廬陵風格與客家風情。白色的民宿外墻,流水潺潺的小溪,茵茵綠色環繞整個村子……這里有鄉村美好風景,還有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2013年,茅坪村推出“山地人家”研學和培訓項目。“山地人家”共有25棟房子,由村民投資建設,村里統一規劃。
隨著市場需求增加,2019年,茅坪村通過“村集體+研學+農戶”模式,成立茅坪研學旅行社;2020年,投資750余萬元建設八角樓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地為來研學的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紅色教育和研學體驗。”茅坪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彬說。
“2023年,僅茅坪村八角樓景區門票收入就將近5000萬元。”張彬說,村民們沿路在家門口開店,或售賣特產、或開辦餐飲店和民宿,茅坪研學旅行社吸納了60余戶村民參與接待保障。
“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茅坪村的民宿已全部訂滿了。”張彬說。
茅坪村將紅色研學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推動了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紅色資源到紅色經濟的轉化。
茅坪鎮神山村曾經是井岡山最偏遠最貧窮的村子。如今,去往神山村的道路是依山而建的S形水泥路。當地村民回憶:“這條路曾經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近些年,神山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紅色旅游與綠色產業相結合,實現了經濟和生態的雙贏。
?“我們村在2016年之前常住人口只有38人。”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說,如今全村有242人,16戶開辦了農家樂,從業人員56人,占到全村總人口的近1/4,神山村被評為全省5A級鄉村旅游點。
2014年以前,神山村村集體收入微薄,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村民只能外出務工或在家務農,留守居民居住的是土坯房,生活條件艱苦,交通不便。
“那時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目前達到3.2萬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彭展陽說。
如今的神山村,不僅全面完成危舊房砌體加固改造,基礎設施完善,還成功搭建“智慧鄉村”平臺,村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居住環境持續改善,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奮進新征程的井岡山,青山綠水越來越美,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