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田魚燈舞是浙江省代表性民間傳統燈舞,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本文詳細分析了青田魚燈舞的文化生境、發展源流,以及其在主要活動空間中的傳承與保護現狀,指出民俗、教育、觀演三個空間中傳承與保護活動的不足之處,為此,本文提出追溯根源、多方合作、資源利用、數字建設等措施。
【關鍵詞】非遺 青田魚燈舞 活態傳承 系統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4-0020-06
青田魚燈舞作為浙江省代表性民間傳統燈舞,廣泛流傳于麗水市青田縣。在豐收、春節、元宵節等喜慶節令時,魚燈舞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魚燈舞的表演形式常以多人協作造勢,舞者手舉大型魚燈,以腰部為核心,帶動魚燈起舞,同時配合眼神和腳步,模擬稻田溪澗、甌江河水中淡水魚的動態形貌,具有“背得活、舞得泛、跳得高、射得快”的舞蹈特點。由此呈現出一幅人魚合一、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深受百姓喜愛。然而,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推進,生態系統的變化迫使原有的傳統文化也隨之發生變化,青田魚燈舞作為在特定生態系統中生成的活態文化也面臨著現代化浪潮的沖擊,陷入生存困境。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先后將青田魚燈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傳承與保護實踐工作也隨之正式展開。
一、青田魚燈舞的文化生境
青田魚燈舞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是在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歷史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之所以稱之為活態文化,是因為青田魚燈舞在時間的長河中具有流變性。其代代相傳并非自始至終一成不變,而是以漸變的方式不斷呈現其獨特的存在形態與文化價值。
(一)青田縣的自然地理及人文歷史概況
青田縣,建于公元711年的唐睿宗時期,位于浙江省東南部,地處浙南中低山丘陵地帶,多山多礦產、地貌十分復雜,當地百姓與山水為伴,是被稱作“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這種特殊的地域環境,激發出民眾的智慧才氣,他們化苦難為“甘霖”。先民時期,山高谷深的地理環境使人們以梯山為田、田中養魚為生。這種“稻田養魚”的生產方式不僅孕育出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與民俗藝術,如今還發展為“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青田礦產資源豐富,青田人便“在石頭上繡花”,繡出“中國石雕之鄉”的稱譽,并遠播海外。時至今日,青田縣已有海外華僑華人二十萬有余,青田縣成為中國著名的“華僑之鄉”。飽含創造精神與刻苦品質的青田縣人憑借聰明才智與靈氣,將險惡的地理環境化解為寶貴的發展資源,從而積淀并孕育出攜帶青田地域文化基因的習俗活動與精神信仰。
(二)青田魚燈舞形成的源與流
青田縣人俗稱青田魚燈舞為“魚燈”,其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形成與發展與青田縣特殊的地域環境和“稻田養魚”的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因此有“嘗新飯”和以吃“魚飯”祭拜先祖和神明的習俗。“魚”此時象征著當地百姓的精神信仰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愿景。青田魚燈舞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時期。最初,先民們常以魚飯祭拜天地神明,酬謝神明庇佑稻田豐收、魚兒滿倉,祈愿來年風調雨順。此時“魚”作為祭拜儀式的祭品出現。到了唐朝時期,這一習俗發展為具體的魚燈樣式,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懸掛在自家門口寄托美好愿景。隨后,在元朝,魚燈演變為人們閑暇時刻手中的玩物——魚形燈具。每人手拿一盞魚燈隨意擺動和奔跑,偶爾會即興舞動,其目的也從酬神祭祖轉變為自娛自樂,這體現了人的主體意識與自娛性需求的逐步凸顯。至元朝末年,據傳說,劉基赴青田縣觀看魚燈時,提出了借鑒水中生靈之態這一巧思。后來人們開始觀察淡水魚蝦的動態,創造出“雙魚爭食”“魚躍龍門”等舞蹈樣式,標志著魚燈舞進入了成型階段。后來,劉基基于現實的需要,將魚燈舞與軍事訓練相結合,不僅增加了魚燈舞的人數,還將軍事陣圖融入舞蹈隊形,從而使整個魚燈舞呈現出較為鮮明的軍事氣質與風格特色。這種獨特的氣質與風格在后世得到了保持和傳承,并在不斷流變中,因區域的差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魚燈舞隊。自1952年起,青田縣文化館開始關注并介入青田魚燈舞的發展,基于其成型期的基本樣式進行調整與創新。魚燈舞多次參加文藝調演、會演等民間藝術展演活動和國外展演活動,此時青田魚燈舞從民俗活動轉為藝術活動,在觀演過程中逐漸淡化了原有的文化語境,更加凸顯青田魚燈舞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二、三個主要空間的傳承與保護現狀
伴隨青田魚燈舞的發展與流變,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觀照,其在當下的主要活動空間為傳統村落和現代城鎮中的民俗空間、校園內及校園外具備教學條件的教育空間,以及劇院展演區的觀演空間,這三類活動空間成為目前青田魚燈舞傳承與保護工作的主要實踐場域。
(一)傳統村落和現代城鎮的民俗空間
由于社會轉型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原生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或變異。大量村民進城務工,隨之農村由農事、農閑所孕育的民俗活動也逐漸淡出民眾的視野。目前,青田縣的傳統村落部分留守老年人仍保留“嘗新飯”“掛魚燈”的習俗。在春節或元宵節,村里回鄉的百姓偶爾自主組織起舞魚燈的隊伍,延續舞燈前以每家每戶發帖的告知形式,隨后舞魚燈隊前往每家每戶的中堂或庭院開始舞魚燈、討彩頭,而討彩頭的目的也發生微妙變化,即從以往的娛樂性演變為公益性,如為鄉里的修橋、修路等公益性項目籌集資金。因此,傳統村落的青田魚燈舞既具有娛樂性和表演性,也具有公益性。由于舞人老齡化、民眾參與度下降、傳承無后人等問題,大多數傳統村落的舞魚燈態勢仍處于消極或消失狀態,更多的是出現在城鎮的街道、廣場、校園等公共空間。為慶祝佳節,文化部門會組織魚燈表演和比賽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村組為單位進城表演和比賽,或組織隊伍進鄉表演。由此,魚燈舞成為節慶必不可少的觀賞活動,主要以娛樂消遣、烘托節慶氛圍、強調節日屬性為目的。這種演出形式是目前文化部門與非遺傳承人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為主,擴大青田魚燈舞的傳播范圍。但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統村落恰恰是非遺傳統青田魚燈舞傳承與保護實踐的重要空間。這一民俗活動空間包含了依托自然生態環境生長的當地百姓和依托稻田養魚的生產方式所建構出的人文生態環境和精神生態環境,它們共同組成了青田魚燈舞的生態系統,并與呈現形態一同保證了青田魚燈舞的本真性和完整性。然而,目前由于傳統生產方式的改變和舞人老齡化的影響,青田魚燈舞在民俗空間的傳承與保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文化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而更側重呈現形態的藝術性展示。
(二)校內與校外的教育空間
在青田縣,魚燈舞進入教育活動空間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素質舞蹈教育為主的中小學課程教學;另一種是以普及、傳播魚燈舞為目的的群文活動,其中以省級傳承人施觀彬校內校外的教學活動為代表。在以素質舞蹈教育為主的中小學教學場域中,傳承人施觀彬以每周兩節課的授課頻率教授中小學生魚燈舞,課程內容包括魚燈舞的基本動作范式、舞蹈陣圖跑法、道具制作與使用、人文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他引導學生憑借眼睛、手力、腳步以及核心腰部,感受魚兒在水里活潑游樂的自然特征。同時,根據不同的跑陣法讓學生體悟魚兒的鮮活生命與內在精神,如在“鯉魚搶珠”陣圖中,兩個“魚兒”負責追紅珠,當探到紅珠時眾多“魚兒”躍起搶珠,在舞動中讓學生體悟到魚兒的活潑習性與鮮活生命??梢?,青田魚燈舞進入校園一是可以培養學生的課外興趣,并通過教培手段拓寬青年傳承人的培養路徑;二是青田魚燈舞的競技性具備鍛煉身體的功能,其人與魚靈動合一的舞動樣式也可以讓學生在外在形式變化中真切體悟到魚兒超越物象的人文性,完成素質舞蹈教育以人為本的最終訴求。
在校園外的教學場域中,學習群體大多是當地百姓,教學地點常是具備教學條件的場地空間,教學更多以娛樂性、傳播性為目的。以施觀彬組建的青田海溪鄉快樂女子魚燈隊為例,施觀彬認為,以往青田魚燈舞多是以男子為主力,少見女子,但魚兒作為一種水性動物含有的柔性美與女性之柔美相似。于是,他在老家海溪鄉召集女子參與青田魚燈舞的學習。考慮到村民學習的便利性,教學地點設在鄉村的文化禮堂。施觀彬在原有形式上依據女性的特點進行了調整,如將原來服飾中褲子的綁腿設計改為喇叭式設計,再如將男子舞魚燈時配以的粗獷鑼鼓聲,改為柔和伴奏以契合女性的柔性氣質。這支隊伍首次出演時獲得觀眾的高度好評,之后經常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促進了青田魚燈舞的群眾參與度和傳播度。可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的教育活動空間,青田魚燈舞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校內外學習主體的需求。同時,通過擴大教學群體的覆蓋面,它為形成非遺傳統舞蹈文化熱潮與文化保護氛圍提供了更大力量和可能。
(三)舞臺展演區的觀演空間
青田魚燈舞脫胎原有語境進入舞臺表演基于兩點:一是服務于本地文化建設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娛樂需求;二是助力青田魚燈舞文化傳播的需要,同時滿足創新性為主的發展需求。其作為青田縣傳承千年的活態文化,成為當地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必然的。如青田魚燈舞積極加入當地文化走親、農民豐收節、魚燈文化節、非遺鬧新春等文化活動,也曾受邀北上參加北京天安門廣場文化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典、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大型活動。同時,依托青田數萬華僑遍布世界的優勢,青田魚燈舞常受邀參加國際文RlMpfFkJgrXM60bNDuGzkjmYnVILV/o9mCDNUgbL2Bw=化活動,甚至歐洲多地華僑還建立了魚燈舞隊,促使不少外國友人前往青田縣體驗和學習,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此外,青田魚燈舞代表隊參加浙江省“非遺傳薪”系列展演展評活動。通過各專家與傳承人的修改與建議,該舞蹈的舞臺視覺化和藝術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推動了對傳統舞蹈的創新性發展,促進了非遺傳統舞蹈的接受與傳播。青田縣區的保護機構同樣舉辦展示演出活動,助力當地非遺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創新發展。在青田縣年終文藝匯演活動中,省級傳承人施觀彬將青田魚燈舞在原有形式上增加稻子道具賦予故事性,生動講述稻魚齊豐收的故事和表達農民豐收的喜悅情感,并命名為《在希望的田野上》,該作品因貼近群眾生活而贏得廣泛好評。
以上的展示表演活動在文化活動空間和群眾公共空間中舉行,此時的魚燈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脫域”過程中融入了當代審美性。然而,它只是從“文化”的舞蹈中抽離出來的具有表演性的片段,或是利用傳統資源進行當代化創作的表演性舞蹈藝術。這些表演更多地注重舞臺表演性、視覺性和藝術性。因此,創作主體對其進行的創造性改造和藝術化提升可以擴大傳播空間,并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在民間的創新和發展,但這對非遺傳統舞蹈是保護還是破壞仍然存疑。
三、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之思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倫理原則》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性和活態性應始終受到尊重。本真性和排外性不應構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和障礙。”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需尊重其恒定性與活態流變性的本質特征,在以最大限度保護其文化生態場基礎上,堅守其生態系統與呈現形態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可持續發展。據此,著眼于分析青田魚燈舞在三個主要活動空間的傳承與保護路徑仍存有不完善之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理念的提出,為解決這些不足之處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和完善路徑。
(一)追溯根源,加強文化生態場的保護
“承故”為非遺保護之首要,所承之“故”與特定身份的人群及其特定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習俗禮儀等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包含自然、人文、精神的生態系統。再者,非遺傳統舞蹈是以身體承載歷史和文化的表演性形態,還包含著舞蹈的呈現形態及其生產性要素,如動作技藝、道具、隊形等。正是這兩部分傳承內容的參與,整體性傳承與保護才得以實現。目前,青田魚燈舞的呈現形態及生產性要素已進入舞臺視野或研究視野,此時的舞蹈樣態是一種藝術行為和文化行為。但由于非遺傳統舞蹈是民間特定身份的人群在特定的生活空間中所凝結的一種呈現形態,其蘊藏著在勞作生活中生發的精神內容。換言之,非遺傳統舞蹈本質上更多是一種生活行為。因而,追溯根源,保護青田魚燈舞的文化生態場域極為必要。這并非簡單地復刻先民的生活方式或社會形態,而是通過對文化生態場域中與之相關的文化因素、生態因素以及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予以觀照。同時,在此基礎上,考慮通過場域再造,促使青田魚燈舞與各個要素在場域中共同構成一個動態開放、相互關聯的系統,避免青田魚燈舞孤立存在以及在現代化社會中逐漸失去其原有價值。由此,增強其文化根源的認同,以此為基礎的藝術行為和文化行為才更具意義。
例如,以往青田鄉村稻田養魚的農作方式,促使魚兒成為當地百姓豐收喜悅的符號。因此,魚燈舞隊進入家家戶戶的中堂表演前的發帖儀式已內化為“好事即將來到”的信號,此時參與主體都是青田魚燈舞必不可少的互動要素。盡管現在大多數百姓進入樓房居住,但是否可以依舊保留發帖通知的慣例和儀式,讓群眾不僅是青田魚燈舞的觀眾,而是成為其內容的在場互動要素。其次,可以考慮將青田縣古村落建筑與青田魚燈舞加以融合,這樣既囊括非遺傳統舞蹈中參與群體與生活行為的特定性,又能將表演屬性納入其中,從而保護了青田魚燈舞原有的儀式空間和傳統意義上的民間文化空間。
此外,還可以建立稻田共生系統與青田魚燈舞的展示空間和傳習空間。這種當代語境下的文化空間既增強現代百姓對當地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吸引外來游客和學者前往探訪和學習。因此,青田魚燈舞作為一種文化事象,追溯其文化根源,加強對其文化生態場域的保護,至關重要。這樣可以避免忽視人與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防止凝結在舞蹈形態中的精神文化被剝離,確保青田魚燈舞能夠真正回歸其本真性與完整性。
(二)多方合作,聚焦實踐與理論的聯動
非遺傳統舞蹈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是一項涉及廣泛、層次多樣的文化工程,它迫切需要文化管理部門、傳承人以及高等院校等各界力量的深度參與和協同努力。青田魚燈舞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尤為依賴那些生活在特定地域環境、擁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人群,他們作為文化活態傳承的載體是這一非遺文化最為恰當的持有者和實踐者。為了實現青田魚燈舞的有效傳承與保護,文化管理部門應發揮引領與協調作用,深入村落一線細致調研青田魚燈舞的保護現狀,加大對鄉級、村級傳承人和傳承群體的支持力度。同時,也要關注在本地生活與學習的中小學生,通過設立激勵機制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此外,還可以積極調動民間的傳承機構,讓他們利用假期時間號召返鄉大學生參與青田魚燈舞的學習與傳播活動,與傳承人一同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和文化建設,并鼓勵他們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向外界展示,以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并喜愛青田魚燈舞,從而拓寬青田魚燈舞傳承與保護的群眾基礎。其次,目前青田魚燈舞的教育傳承只進入民間組織和中小學校,并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且高等院校處于缺位狀態。針對這一現狀,文化管理部門、傳承人及浙江地區高校應攜手合作,共同建立舞蹈學、文化學、民俗學、生態學等各個學科的研究聯盟,深入開展學術探討和系統性研究,以合力挖掘青田魚燈舞獨特的文化基因、心理結構和精神氣質,使其在當下的創新性發展更具文化根性。同時,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高校長期任教,也帶領師生返回民間鄉野深入文化生態場域切身感悟,從而避免碎片式教學。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托高校研究資源,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學課程體系,確保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深入性。同時,這樣的舉措也將使教學內容更加貼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從而建立起一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完整教育體系,為青田魚燈舞在教學實踐和創作實踐中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青田魚燈舞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需要多方力量的深度合作,通過實踐與理論的有效聯動,共同構建一個傳承與保護青田魚燈舞的良性生態環境。
(三)資源利用,賦能舞蹈的教學與創作
非遺傳統舞蹈的活態傳承是以系統性保護為前提,而系統性保護是以傳承為核心,因此,傳承、保護、發展三者構成一個彼此共存、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共同推動非遺傳統舞蹈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更新與超越。顯然,青田魚燈舞作為被傳承、被保護的歷史記憶,其實現創新性發展需要堅持以最大限度保護文化生態場域與呈現形態為前提。這時青田魚燈舞以“胚胎”進入當代藝術創作或教育生長時,“非遺傳統舞蹈”與“非遺傳統舞蹈資源利用”的清晰分辨才得以實現,青田魚燈舞才能被定位為“賦能”資源,而非“非遺傳統舞蹈”本身。
青田魚燈舞可以作為資源進入舞蹈編創或教學素材的范疇。在舞蹈編創領域,存在兩種樣態:一是基于青田魚燈舞原型進行改編;一是拆解青田魚燈舞的構建元素形成新的作品形式,傳達新的思想內容。這兩種樣態超越了傳統表演者的身份限制,在“脫域”過程中進入形式化、當代化,是始于傳統原型,發展于想象建構,以“創作”為本的藝術行為。此外,它在舞蹈教學領域發揮兩種作用:一是擴充學生舞蹈編創與舞蹈表演的素材庫;二是了解非遺傳統舞蹈文化,提升文化素養。這兩種樣式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青田魚燈舞的傳承與保護,而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所以稱之為資源。盡管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剝離了青田魚燈舞原有的文化語境,更多以表演語境和教學語境進入傳播視野,但它以藝術化、學術化、當代化的能量有效拓寬了青田魚燈舞的傳播面向與影響深度。由此可見,非遺傳統舞蹈以資源進入舞蹈的教學與創作領域本質上不屬于傳承與保護范疇,而是在系統性保護“非遺傳統舞蹈”本身基礎上,對項目文化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審美性和當代性解讀,使之既不破壞和頂替項目的原生樣態,也自覺探索和發揮項目的資源能量,為其傳播和當代藝術賦能。
(四)數字建設,完善原生態資料的存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共同體建立共同記憶的重要載體、符號,而非遺數字化建設作為一種共同體記憶建構的方式,既是非遺時代與數字時代重合的時代背景下共同體記憶重構的時代要求,又是非遺與數字技術互相尋求合作發展的內在要求。
首先,青田魚燈舞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亟需數字化技術的支持與保障。面對這一持續性建設工程,需要充分考慮青田魚燈舞的文化生態場域、地方特色及發展現狀,故青田魚燈舞的數據庫建設首要且基礎性的任務在于系統性地整合歷史及當前的文獻資料、口述歷史、視頻影像等多維度信息源,這既要對傳統紙質檔案進行詳盡的梳理與分類,還要高質量地歸納與總結散落在民間的話語資料和視頻資料。隨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將這些資料導入浙江非遺數字化平臺及地方文旅信息系統,旨在構建一個集智能檢索、數據共享于一體的綜合平臺,以促進其文化資源的便捷訪問與深度挖掘。同時,針對青田魚燈舞珍貴的影音資料、深度訪談及技藝演示視頻等,相關部門應增強保護意識和整體意識,采用先進的數字修復技術恢復其原貌,以減少現代化沖擊和時間流逝對魚燈舞及其生態系統造成的割裂與信息損失。此外,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存策略,以便于保存及后續的研究與傳播。
其次,青田縣非遺保護中心應深入各鄉鎮細致考察魚燈舞的地域性差異,實施差異化的資料收集與分類策略,通過精細化區分與專業化建檔,促進研究資料的系統化與專業化,從而開辟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最后,加強培養傳承人的數字素養,鼓勵運用多媒體工具記錄日常創作、教學、表演過程,形成豐富的數字檔案,這不僅能直觀展現項目的活態傳承,還能極大地拓寬其社會影響力和文化輻射力??傊?,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建立青田魚燈舞數據庫是建構共同體記憶的重要實踐,加強了青田魚燈舞原生態資料的積累與保存,為其實現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撐與資源保障。
四、結語
青田魚燈舞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地域文化與稻魚共生的歷史記憶,彰顯了青田人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精神信仰。其傳承與保護,不僅關乎項目的活態存續,更是地域文化多樣性與社會記憶延續的重要體現。當前,青田魚燈舞雖已在多元活動空間中展開傳承與保護實踐,但仍面臨諸多困境與挑戰。為此,本文提出追溯根源、多方合作、資源利用、數字化建設等措施完善其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旨在尊重青田魚燈舞的活態性、本真性和完整性,從而促進其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和傳播效能??傊?,青田魚燈舞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文化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持續關注,以促使青田魚燈舞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陳炳云,郭秉強.青田魚燈舞[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3]江東.集思·廣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保護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0.
[4]黃永林,宋俊華,張士閃,等.文化數字化的多維觀察與前瞻(筆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1):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