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9月號刊發的《楊永貴:藏在老票箱里的獨家記憶》一文采訪的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涪陵區“走紅”的票箱守護者楊永貴。
采訪中,再次看到這張“走紅”的照片時,可以明顯感受到楊永貴的喜悅和自豪。他將40年來圍繞老票箱發生的民主故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些民主故事也見證了涪陵區青羊鎮迎龍村的發展——從封閉落后“蝶變”為和美鄉村。
楊永貴和老票箱的故事,不僅僅是民主的見證,更是人大制度在探索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的見證。
從迎龍村老書記用自家木頭制作票箱開始,投票這件事就變得更加莊嚴。“過去都是借用小學教室的黑板,一筆一劃寫正字記錄。”隨著楊永貴的講述,我回想起自己小學時選舉班干部也是這樣由班主任唱票,同學在黑板上一筆一劃寫正字的場景。原來的迎龍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選出了一任又一任村干部、人大代表。現在,老票箱還有了新的“任務”——票決出民生實事項目。
雖然老票箱的使用頻率并不高,但每次使用都很莊重嚴肅,這讓楊永貴在內心深處對老票箱多了一分羈絆,提起來總是用“老伙計”稱呼,并時常拿出來曬曬太陽,小心拭去灰塵。
“老伙計”如今被安放在青羊鎮人大的保管室里,被一名年輕人進行科學管理——定期清潔、保養。楊永貴仍不放心,時常去“探望”。
從老書記到楊永貴,再到這位年輕的保管者,老票箱的保護得到了傳承,民主的故事也將繼續講下去。
@華老師:《公民導刊》9月號刊登的《我的民主記憶》系列故事,通過七位人大工作的親歷者,接力講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慶故事,生動再現珍貴的歷史瞬間,讓讀者了解到更多在重慶這片土地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歷經陽光和風雨,滿載民意的發展進程。
@土豆:作為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讀完《公民導刊》9月號刊登的《以民聲定民生讓“民意”更“滿意”》一文后,對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勵了我在日常工作中,要更多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為民生實事項目的推進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