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開學焦慮”“開學碎掉的其實是老師”……從填寫各類煩瑣的行政表格,到參與各種與教育教學無直接關聯的會議和活動;從承擔社區街道或鄉鎮行政機構委派的各項社會性事務,到應對各種檢查……記者采訪北京、山東、湖南等地多名中小學教師發現,各種各樣的非教育教學任務“包袱”壓得一些教師喘不過氣。(9月13日《法治日報》)
新學期伊始,關于教師課外負擔過重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從填不完的表格、開不完的會議,到應付各種社會性事務和檢查,一線教師們苦不堪言。這些非教學任務不僅分散了他們的教學精力,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甚至可能引發家校之間的矛盾,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為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為教師減負,讓他們能夠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教師的主業是教書育人,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應當主要投入到教學準備、學生輔導以及教育研究的提升中。然而,現實中不少教師卻不得不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與教學無關的瑣事中,這無疑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更重要的是,這種現狀可能會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降低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教學質量,最終影響到學生。
盡管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減輕教師的課外負擔,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教師的實際負擔并未得到有效減輕。這個問題根源在于形式主義作祟和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一些地方和部門將學校視為“萬能鑰匙”,將各種社會性事務“一股腦”推給學校,最終落在一線教師身上。同時,以行政為主導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也使得教師在面對非教學任務時難以拒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各級政府應當切實擔負起減輕教師負擔的責任,建立長效機制,明確入校任務的準入清單,并賦予教育行政部門相應的把關權力。其次,應尊重學校的教學規律,避免人為增加學校和教師的負擔。同時,強化監督問責機制也是關鍵一環,對于妨礙教師正常工作的各類進校園活動,應加大對相關主體的問責力度。
除此之外,轉變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也至關重要。當前以行政部門為主導的考核評價體系存在不少弊端,應建立專業的教師委員會來進行專業考核和評價,以確保教師能夠專
注于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狀態和投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因此,只有讓教師從繁重的非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他們才能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這不僅是對教師的尊重和人文關懷,更是對教育事業的負責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