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也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家長網上下單,老師帶著體育器材上門提供定制化服務?據媒體報道,武漢正興起的“上門體育課”,受到一些家長的歡迎。很多網友也對這種新鮮事物表示感興趣,“挺方便的,想試試”。(9月10日微信公號“光明日報”)
體育“外賣”是一種上門體育私教。不止在武漢,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也出現了此類上門體育私教。體育老師帶著體育器材上門提供定制化服務,可以為孩子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的服務,也解決了家長的接送難題。
體育“外賣”悄然興起的背后,是體育培訓行業迅猛發展。在以往,幾乎沒有家長會專門將孩子送去參加體育培訓班。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體育教育、學生身體素質越來越重視,體育培訓變得火爆起來。家長們也越來越愿意在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方面付出金錢和時間。
但包括體育“外賣”在內的體育培訓行業,都屬于新興行業,如體育“外賣”,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相應的行業標準、規范等還有待完善。現階段購買此類服務的家長們要認真審核教師的資質,畢竟如果教練自身都缺乏系統訓練的經驗,將無法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體育“外賣”要確保教學安全,避免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磕碰、擦傷等情況。另外小區等場所并非專業的體育訓練場所,若作為訓練場地,可能存在安全隱患。而一旦發生學生受傷事故,可能還會面臨維權難的問題。
體育“外賣”是體育培訓行業迅猛發展的產物,而上門體育私教則是上門經濟的一種,背后對應著上門經濟的蓬勃發展。對體育“外賣”等新業態要持有“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興利除弊。加強監管力度的同時,要完善行業的相關標準。地方政府要加大對體育教育的投入,完善體育教育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加強對校園體育場所、器材的建設;提高對體育教師的專業要求等等。
體育“外賣”不能只是“聞起來香”,也要“吃起來香”。體育“外賣”要有“營養”,關鍵要規范資源配置。通過多方合力,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才能推動校外體育訓練規范發展,更好地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