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渴望登頂,期盼看到最美的風景,或享受美名和贊譽。也許正因如此,我的耳畔時常響起這樣的聲音:“為什么我達不到優秀等級?是不是大家對我有什么意見,不給我好評?”“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有時候我在群里發一句話都要思考很久,別人不回復我就陷入焦慮。”“我非常擔心別人在背后議論我,發表一些負面評價。”……
望著學生一張張青澀焦慮的臉龐,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術語——“負性評價恐懼”。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猶如黑黢黢的幽靈,主宰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經常懼怕他人的評價,會為負面性評價而苦惱不已,甚至憂郁、焦慮。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每個人都有對尊重的需求。自尊心能使我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但自尊心低的人,對自我經常秉持懷疑的態度,更多傾向于通過他人的正面評價獲得自尊。與此同時,如果學生反復、被動地思考負性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長期處于消極情緒狀態,卻不采取實際行動解決問題,則容易形成“反芻性”思考。它猶如可怕的流沙,讓我們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生命是旺盛涌動的,處處點綴著驚喜,但有時負面情緒的撥弄讓我們固步自封,忘了如何去敞開心扉、悅納自己。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它提醒著我們:學會愛自己,是人一生的課題。我作為一名教師、一位班主任,也在不斷探索、解讀這個深奧的課題,希望能幫助學生撥開眼前迷霧,走向人生曠野。
自信不疑,全力以赴
我剛剛完成班級交接工作,班長便愁眉苦臉地找到了我,向我一字一句傾訴自己的煩惱。原來在擔任班長期間,她自認為做事認真,態度友好,但她在網絡平臺上發送的公共信息,卻往往石沉大海,得不到同學的任何回應,仿佛一顆小石子落入湖中,激不起任何漣漪。這令她信心受挫,不斷懷疑自己能否勝任班長這個職位。聽了班長的話,我感到有些訝異,沒想到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竟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盡管我感到不可置信,我還是時刻提醒自己,切勿認為學生“小題大做”,要學會移情,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機。
通過交流和觀察,我意識到這是一位內心敏感、缺乏自信的學生。她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回應和認同,容易依賴周圍的一草一木,靠他人的一言一行建立自信。而真正的自信,不需借助任何外力,是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于是我向班長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拋開同學們對你的評價,你是否有全力以赴,做好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有!”回答不假思索。“那你是否有竭盡全力,給予同學們幫助和支持?”“有!”回答斬釘截鐵。“那你是否有提升自己,順利解決很多事情?”“有!”回答毫不猶豫。“你看你多了不起!你擔任班長的經歷,正在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應該先給自己一個好評。”班長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若有所思。
自信心像是一個花園,我們全力以赴做的每件小事,就是在栽種一棵棵花苗。日積月累,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應對了那么多挑戰,解決了那么多事情;原來別人眼中一蹴而就的成功,實際上離不開背后默默的堅持。把過程做好,結果就不會太差。我們沉下心來認真做好每件事,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無論結局如何,我們都能坦坦蕩蕩,問心無愧,沒有遺憾。我們應該為自己踏實的工作態度而驕傲,為自己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自信,在不斷探索中澆灌我們內心的花苗,給予養分,讓它們茁壯成長,搭建美麗的花園。如同歌德所言,“一旦你信任了自己,就會明白怎樣生活”。
不念過往,不懼將來
“老師,我能力有限,在解決問題方面,有時候就算全身心投入,也不一定收獲好的結果。當被他人指指點點時,我內心很難受,總會不停地反思,當初我要是換種做法就好了……”看著班長發來的一長串文字,我并沒有為“又要解決新問題”而感到苦惱,反而為學生開始“關注內心感受”“尋找解決方案”的行為欣慰不已。圍繞著“反思”這一話題,我們又展開了一次深度交流。
孔子曾說過,為人處事應“吾日三省吾身”,這是修己練達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反思并不是讓我們一直假想時光倒流,困于過往、囿于執念,在一隅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停留在原點。反思表面上是提醒我們“回過頭思考”,實際上是激勵我們“向前看”,指引我們找到更好的方向,是一種“不糾結過往,不空等明天”的人生智慧。
我詢問班長:“你全力以赴做的每一件事,無論從方式還是能力的角度,是否讓你收獲滿滿?”“是!”“那這些經歷能否成為你濃墨重彩的人生中的一撇一捺?成為一段段寶貴的閱歷?”“能!”“你經常反思過去,總想彌補缺憾,總會美化未走過的路,那你是否有反思過未來可以怎么做?”“沒……沒有,從來沒有。”
我與學生相處的時間并不長,卻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他們與我之間的交流是那么赤誠,實話實說,毫無保留。因此我也很快找到了班長的“心結”:“人生一直都有得失、遺憾,與其不斷反思是否還有轉圜的余地,不如放下釋懷、正確看待,接受遺憾是構建人生的一部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我們要客觀、理性地對待他人的評價,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在行動中根據經驗進行針對性的修正和改善,找到答案,撥云見日,成為更好的自己。”
“是哦!我們反思的結果應該是未來可以怎么做,而不是過去我應該怎么樣。”班長茅塞頓開。我們應培養不念過往、不懼未來的心態,從現在起,不要深陷過去的泥淖,也不要害怕未知的遠方,著眼當下,一步一個腳印,會收獲不焦慮、不迷茫、從容快樂的人生。
人無完人,接納自己
“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納自己。”在充滿“內卷”“內耗”的時代里,瑞士赫赫有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留下的智慧箴言,春風化雨般,吹散心中蒙蒙的大霧,鼓勵我們坦誠地面對自己、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一切。他人有他人的山巒湖海,我有我的青靄碧峰。人生不是100分的試卷,沒有做到很好也沒關系,我們要允許自己的生命中存在不足。
由于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行為標準,班長最近又新添了煩惱:“老師,我在班干部年度考核中沒有獲得‘優秀’等級,我一直在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夠好,是學科成績還是管理能力影響了排名,是不是因為我任職期間沒有帶領班級獲得榮譽稱號……”我詼諧地回應:“不不不,你可比老師優秀多了,你看我年度考核才‘合格’,你還‘良好’呢!”聽了我的話,班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趁機繼續引導:“優秀的名額少之又少,每個人都想得到。如果我們全力以赴了,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要學會去包容生命中發生的所有,我們要允許自己不完美。能站上奧運會領獎臺的選手就只有冠亞季軍,難道其他名次的選手就不配得到贊譽嗎?難道他們的努力就沒有價值嗎?不是的,他們依然是國家的驕傲,他們的精神熠熠生輝。所以我們無須苛求自己一定要登頂,也不要因為過分追求登頂而忽略了沿途風景,忘了自己的初心。縱使無法像少數登頂者那般享受贊譽,但用腳步丈量山路、鏗鏘向前的我們,也一定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難道半山腰的風光就不美嗎?人無完人,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
經過這一次談話,我發現班長的內心逐漸豐盈,她不再因為外界的評價患得患失,不再活在別人的目光里,也不再輕易被閑言碎語左右自己的思想。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在學著擁抱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我也十分慶幸,我的教育工作能成為安撫學生心靈的一劑良藥。
人生不是單程的軌道,是自由的曠野。它不被定義,它充滿活力與生機,等待著我們去冒險和探尋。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擁抱自己、接納自己、熱愛自己,發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奔向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更完整的人。
(作者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