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人間,天地人心,我常想,其實教書和種地有相通的地方。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女孩,家鄉在肥沃的松嫩平原,一望無際的寒地黑土上,四季分明:春天冰雪融化,小草發出嫩綠的枝芽;夏天綠樹成蔭,百花盛開;秋天落葉紛紛,盡享豐收的金黃;冬天白雪皚皚,在寒冬中沉寂,在寒凍中積聚。分明的四季鑄就了我分明的個性,寬廣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我寬厚的性格,我熱愛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我眷戀這片使我豪邁和智慧的黑土地。
父親是農場里的高中政治教師,農民出身的他抓住了恢復高考的機遇,通過邊務農邊學習考上了師專,不僅改變了家族貧窮的面貌,也開啟了用知識修身的家風。母親無業,僅憑父親的工資還不足以奔小康,更何況他們極其注重子女的教育。為了供我們姐妹三人讀書,母親每年都會承包一些地,少的時候十幾坰,多的時候上百坰。父親是知識分子,母親是農民,父親的求真精神和母親的勤奮品質一直深深影響著我:以土地為根,土地培養了我的品質;以書為滋養,讀書讓我向往真善美。傍晚,母親滿臉滿身灰土拖著疲憊的身軀從拖拉機上下來,唯獨眼睛總是那樣清澈明亮......回想起兒時往事,那些從土地里生長出的信仰和智慧,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去深思并啟示我的教育工作。
“分地”
農場是過完年開始抓鬮分地,有時候能分到預期的量,有時分得少,有時候分的是良田,有時是凹地,有時是凸地,有時還有荒地。不管父親被分到什么地,母親從不抱怨,總是任勞任怨。土地是寶,她一心想將地種好。
剛參加工作時,學校給我分配的是全年級最差的班級,學生學習習慣差,紀律也不好,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我也不免向父母嘮叨。作為資深老教師的父親這樣教導我:“你看看你母親,咱家這么多年種地,不管分到什么地,你母親什么時候抱怨過,真正的農民是不會抱怨土地的,農民最優秀的品質就是踏實肯干,再好的土地不去耕耘也會荒蕪,再差的學生用心去教都會有收獲。”自此以后,我再也沒有抱怨的想法了。不管學校分配什么班、什么工作,我都服從組織安排,以大局為重,以強烈的家國情懷、教育情懷,奮戰在教育第一線,始終以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專注的工作態度,把滿腔熱血投入到我熱愛的教育事業中,認真對待并圓滿完成每一個工作任務,像母親一樣,在耕耘中總結經驗,在耕耘中練就品質。2018年,我被評為南雄市優秀共產黨員,這是組織的鼓勵和認可,更是我的榮耀。理想信念像水一樣,那樣清澈純凈,滌凈紛擾才能收獲安寧。
“種苗育苗”
黃豆、小麥、玉米、高粱是種得最多的品種,我總能聽到父母討論土地的特點、地勢、去年的市價,他們是通過這些因素做選擇的。確定好種什么就是選種,先做實驗,看出苗率,才能選出更好的種子。人勤萬物醒,努力謀春耕!翻地后開始播種,農場的地是用播種機播種的,提前預約排隊,農忙的時候,搶機械就是搶時間,搶時間就是搶收成。待出苗后,缺苗的地方要補種,出苗密集的地方還要間苗。農民就是有這樣的智慧,從來不貪,一根留一苗,有舍才有得。等苗長到兩公分的時候,草也很茂盛了,當時除草是沒法機械化的,都是人工,凌晨3點鐘就要去大隊搶人。起早了可以搶到干活勤快的,價格也合理,如果去晚了,剩下的工人沒幾個,價格又貴。如果人都被搶走了,田就荒一天,苗長得慢,影響收成。下肥、撒藥都可以機械化,但專業技術含量極高,對肥藥的藥效、比例、時間都有要求,稍有不慎,苗就廢了,損失慘重。
農民尚且要科學育田,與時間賽跑,教師更要用扎實學識育人育才,真情投入時間精力上好課、育好人,履行教育職責。在學中干、干中學,樂學、善學,就能體會到學習的收獲感;勤教、善教、樂教,就能體會到教育的成就感;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就能體會到為師的幸福感。從2009年至今,13年的工作時間里,我有8年擔任高三教學工作。2018年,我參加韶關市中小學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并榮獲高中組綜合一等獎;2021年3月,我被聘為南雄市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第一周期)主持人。我把對學生的熱愛用嚴于律己、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方式表達,讓教育夢想的種子入土;我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教師的責任和擔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躬耕教壇,不負組織的培養、人民的養育。
“收成”
父親有公職,農活大多靠母親一人操持。父親粗獷,但也心疼母親,勸道:“累了就休一天吧。”“坐在炕頭上哪知道地里的情況,地里有莊稼就得天天去看。”兢兢業業、勤勞苦干并不一定有期望的收成,農民靠天吃飯,有的年景該下雨時不下雨,該晴天了又陰雨連綿,但母親從不會因為年景不好就放棄勞作,她認真細致地“伺候”好每一株植物,直到糧食成熟后收回谷倉里。東北的糧食在收獲的季節飽滿干燥,尤其收割黃豆時機器會將糧食崩到地里。母親為了收回掉落在地里的糧食,提著麻袋,彎下腰去,將它們一粒粒拾起,幾天下來,才能撿滿袋子,這和幾百袋比起來微乎其微,但母親就是珍愛糧食,舍不得放棄任何一粒。或許也正是因為母親對于糧食的珍視,年景不好時我們家的糧食產量雖比不上豐年,但也比鄰居家要好上許多。
田里的一秧一苗都是秋收的希望,都是生計。農民對糧食的珍愛,源于對土地的敬畏和信仰。教育事業更是一份愛的事業,教師是天使的化身,教師的仁愛之心和道德情操成就了這場愛與愛的雙向奔赴。去年的教師節和中秋節是同一天,2015屆畢業的鄧堅同學特地從深圳過來看我,到我家里給我下廚,他在廚房忙乎了6個菜來慶祝雙節。席間,他對我說:“馬老師,如果不是您,我根本考不上本科。我那時那么混蛋,不僅不學習還和您作對。要是別人早就不理我了,可您沒有任何私心,對我不放棄,讓我真的敬佩您。離開校園越久,在社會生活越久,越能感受到您的可貴。”鄧堅同學的到來,再次讓我堅信為師的價值和幸福。
有人說:“信仰的花朵離不開生命的土地,生命的土地需要信仰的花朵來裝扮。人類的信仰,是為了生命的解放而產生,是為了生命更好地延續而存在。”
農民的信仰是土地,千百年的農耕活動中讓他們對一切都心懷敬畏,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本本分分干活,踏踏實實做人,堅信上天自有公道;他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用勞動積累財富,從不抱怨命運設下的重重障礙,這是偉大中國農民的生存智慧。
教師的信仰在講臺上,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終生事業,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初心執教,以“為學以真、立身以誠”的訓誡律己,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標準克己,以“莞邑良師、品質教育”為機遇作為,這是投身教育的智慧,也是投身教育的自覺。
作家周國平說:“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值得為之活著,必要時也值得為之獻身。這種東西必定是高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樣在我們頭頂照耀,我們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稱作信仰。”
一個有信仰的人,眼中總是閃爍著光芒。這種光芒,我曾在母親從田地出來時,那灰頭土臉的模樣和露出的眼神中看見過,也在母親懷抱著豐收的麥穗時看見過,我亦在孩子們天真的臉龐上看見過,我還在無數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眼中看見過……
一個農民畢生的信仰長在了泥土里。
一個教師畢生的信仰刻在了講臺上。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第八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