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不蹦洋迪!”在配著這句文字的一段視頻中,一名女子身著漢服,戴著墨鏡,懷中抱著三弦,站在江西南昌一家茶館二樓的窗前,彈奏英文流行歌曲《Bad Guy(壞家伙)》。不光現場觀眾跟著她的節奏搖晃,網友們也紛紛涌入視頻評論區“云蹦迪”。
目前,這條視頻已獲贊超500萬,而這名女子——非遺“音樂大三弦演奏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褚琪桂梓也火出了圈。
9月初,《環球人物》記者在北京見到了褚琪桂梓。她和視頻中的酷颯形象反差很大——身穿藍色旗袍和一雙白色短靴,頭發高高扎起,面對鏡頭時有些靦腆,嘴上小聲地說:“我怎么這么緊張?”
生活中,褚琪桂梓是一個有些內向和慢熱的人,三弦配墨鏡成為她的“社牛”開關。每次戴上墨鏡彈奏三弦時,她都會被激發出一種表演欲,仿佛自己站在舞臺中央,自信地把三弦展示給更多人。
褚琪桂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民樂。在天津南開大學附屬小學讀書時,學校組織了一場以民樂為主的音樂會。她被阮的聲音所吸引,很想嘗試它。于是,從阮入手,桂梓與民樂結緣。每周,她都會去上一次課,一學就是六七年。憑借藝術特長,她考上了天津市實驗中學。“學校里有一個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各個聲部都由初高中的學生組成。我在其中負責彈奏阮。”
作為中國傳統彈撥樂器,阮相較于琵琶等屬于較為小眾的一類,三弦更甚。
“三弦是一個無品樂器,門檻較高。品,就是吉他、琵琶上用來固定音的位置的物體。沒有品,意味著想要準確找到某個音的位置,需要依靠耳朵的靈敏度,加上特別純熟的手上技法。另外,三弦需要用指甲彈奏,這要求每個手指都有較高的靈活度。”桂梓解釋道。
彼時,學校樂團的指揮老師想拓展三弦聲部,恰好桂梓師從天津音樂學院三弦、阮演奏家劉慧,樂團老師便希望桂梓轉學三弦。父母帶著桂梓找到劉慧,提出這一想法,但沒有得到支持。桂梓是業余民樂愛好者,三弦技法難度大,劉慧擔心她練琴時間少,可能會中途放棄。
但在桂梓和家人的軟磨硬泡下,劉慧同意讓她先試試。因為要兼顧學業和練琴,桂梓每周只能上一節幾十分鐘的一對一專業課,主要還是靠平時練習。“老師提出來的要求和教學內容,我回家之后要花大量時間去練習,每周要達到一定水平。”桂梓說,“練琴的過程也是比較痛苦的。”
“我練習了很久,怎么也達不到老師提出的要求,聲音聽著和老師彈的不一樣,力量也用不出來。我非常苦惱,有時彈著彈著就急哭了。”每當這時,家人都會幫助她疏導情緒,讓她靜下心來。
由于難度太大,與桂梓同期學習三弦的孩子們紛紛放棄,只有她堅持了下來。雖然不如專業院校的學生練習時間長,但桂梓有民樂基礎,加上悟性比較高,這些年練習得不錯。劉慧建議她走專業的音樂道路,并給出了合理規劃。
桂梓欣然同意,從高二開始準備藝考。想上專業的音樂院校,除了需要考樂器彈奏外,還需要掌握樂理、試唱等科目。整整一年時間,桂梓每天在各種音樂課程中度過,手指上練出了數不清的凹痕。
2011年,桂梓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天津音樂學院中國樂器演奏三弦專業,正式成為科班學生,而整個專業只有3名學生。
大一即將結束時,因為表現優異,桂梓獲評校級“優秀大學生”,并迎來了一次重要的匯報演出。“這是面向全校師生的大型舞臺表演,我既緊張又興奮。”桂梓回憶。為了這次演出,很長一段時間里,她起早貪黑地苦練,練習獨奏的同時,還要和老師排練鋼琴伴奏曲目。正式演出十分順利,她打響了職業生涯第一槍。
從那之后,桂梓登臺的機會越來越多,不僅在天津本地參加各種演出,還隨天津音樂學院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進行過專場演出。2013年,她獲得北京國際青少年音樂節金獎。
大學畢業后,桂梓選擇教授三弦,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樂器。她創立了一所樂器培訓機構,招募了不同專業的老師,像琵琶、古箏等科目,班上學生達到二三十人,但三弦太冷門,招來的學生很少,有時甚至招不到人。


桂梓意識到,想讓三弦走入大眾視野,還需要走很長的路,申請非遺或許是一個途徑。早在上大學時,桂梓就聽室友講述古琴成為非遺的故事,在心底產生一個想法:三弦能不能也成為非遺項目?
2020年,在和其他非遺傳承人聊天的時候,桂梓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朋友們覺得可以嘗試,幫她聯系了天津市河東區非遺辦公室。“申請非遺項目有一個要求,即向上追溯至少有百年傳承。我正好是第四代,為此要準備很多資料,包括樂器的來源、分布和演奏風格等,都要進行統計、梳理和總結。”
申遺的過程非常嚴格,材料遞交后,還要等待專業領域的老師進行鑒定,才能確定是否可以立項。“當時,我帶著三弦到現場,從等待到面試結束大約花了半天時間。專業老師不僅讓我演奏了曲目,還問了很多專業性問題。其他不同專業的非遺項目,也都會由專業老師進行面對面的評判。”桂梓說。
2022年,“音樂大三弦演奏技藝”成為天津市河東區非遺項目。桂梓成為該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成為非遺傳承人后,桂梓身上的責任感更重了,“需要想更多辦法讓三弦真正得到傳播”。
彼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桂梓發覺互聯網可以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于是決定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作品。“從零開始,具體能實現到哪一步,我不敢想。”桂梓說。
一開始,她的視頻風格中規中矩,在穿搭和選曲上都偏傳統,流量不是很好。之后,她經歷了漫長的摸索期。
2023年,桂梓偶然嘗試演奏了電影《銀河護衛隊》里的一首插曲。音樂歡快,和三弦的音色意外相合,加上她天津人的身份,這條視頻很快出圈,收獲了上萬點贊。電影里,主角星爵守護著護衛隊,不少網友在視頻評論區開玩笑:“原來這哥幾個護的是天津衛。”“我怕星爵一開口:介(這)是嘛地方?”
桂梓發現,傳統和現代的碰撞更能吸引網友關注。她開始自己扒譜,嘗試不同風格的流行歌曲,造型上也愈發大膽,從身穿漢服到搭配墨鏡和耳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桂梓也嘗試到全國各地進行直播。“每次在戶外拍視頻,現場的朋友都會問,這是什么樂器?大部分人不認識三弦,所以我想通過這個機會,做一些傳播工作。”
戶外直播給桂梓帶來不少挑戰。除了帶三弦外,她要準備支架、燈光和音響等設備,還需要做好精美妝造。夏天,桂梓要在室外站一兩個小時,“因為造型多為古裝,衣服不透氣,加上厚厚的假發,我好幾次感覺要中暑了”。
慢慢地,直播間的人越來越多,線下也有不少路人認出桂梓。“有些人碰到我,會在現場和我探討三弦,或者詢問對三弦不太了解的地方。也有網友私信我,說被三弦的聲音迷住了,很想學習這門樂器。”
對于桂梓來說,被大家看到只是第一步。作為一名創作者,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越來越大。“現在的視頻內容,也許有一天網友會看膩。我需要不斷創作出更好的內容,繼續調整音樂風格、視頻畫面的豐富度等,要進行更多思考和計劃。以后,我希望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桂梓說。
編輯 尹潔/美編 苑立榮/編審 張建魁
褚琪桂梓
90后,出生于天津,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大三弦演奏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天津音樂家協會會員。目前,她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粉絲數超過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