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聆聽江西省葉圣陶研究會副會長萬明華所作的“青年教師成長之路——解讀中國先賢核心學養的啟迪”精彩講座,給我一種如沐春風、怡人心魄的感受。恰逢近來我正在.學習古詩,便借用三首古詩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首古詩是
觀書有感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巨大的艦船平時擱淺江灘,用盡各種外力推移都紋絲不動,但春水一漲它就可以像羽毛一樣浮在江中,自由自在地航行著。本質上來說,巨大的艦船能航行,是“春水生”激發出了船體航行的內生動力——內驅力。因此,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哲理:成就事業,一要得天時助力,二要擁有強大的內驅力。
我曾閱讀過明華先生編寫的《為學之道——中國先賢的核心學養》。它向讀者展示了中國歷史上眾多的古圣先賢以及他們的核心學養,得到了朱永新等名家的一致認可。我不禁思考:作者平時工作繁忙,如此一本有一定深度又受到廣大學者認可的書,是怎么寫出的呢?
在聆聽了講座后,我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得天時助力。當前,我們迎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盛世。二是作者個人的強大內驅力。這內驅力來自他多年來堅定執著的干事創業的理想信念,他為了理想信念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學養。
我們老師也有幸生活在這樣的好時代。倘若我們也想要有一番建樹,就應該向優秀的人學習,把自己治學創業的內驅力激發出來,那樣也必然會在教學、教研與寫作的航道上自在前行了。
第二首古詩是
蔽月山房 王陽明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此詩告訴我們,山大還是月大,關鍵看你所處的位置。如果你處在山的環抱中,眼前見的都是山,月亮離得遠遠的,你自然會覺得山大月亮小;如果你在合適的角度,還會生出李白一樣的“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的感觸來。人們只有走出了山窩、跳出坎井,才會發現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會發現山雖高,但是月亮更是廣闊,才會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原來是如此浩瀚,如此精彩。
我們一定要敢于突破自己,敢于走出學校,讓自己在更高的維度上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否則我們將永遠夜郎自而大不自知,做坎井之蛙而自得。
第三首古詩是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學者專家以他們博學善思和積極進取的品質引領風騷,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們青年教師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那就是年齡優勢。“80后”“90后”,還有“00后”,年輕是這群人的絕對優勢,因為他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更遙遠的星空。真心企望年輕人經過努力,將來實現超越。
世界是我們大家的,但歸根到底是屬于年輕人的,希望所有青年教師不負期望,不辱使命,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砥礪奮進,引領時代的風騷。
(責任編輯: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