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行合一品格培養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學方法、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學生品格的養成。傳統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填鴨式”教育讓學生不堪重負。因此在現代化教育中,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唯成績論”的想法,從教學的角度滲透知行合一的品格內涵,為學生在良好的品格教育環境,推進德育發展,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意識,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例如讓學生參與到班級建設,使其成為制度的制定者和踐行者,提高學生的行為意識,進而深化德育價值。我校每學期都會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評比活動,學校每月定主題,教師領著學生共同布置,學生發揮所長,做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齊齊為班級做貢獻,讓他們體會到當家小主人的感覺。例如班級公約、班訓、班歌、班風和學風等的制定,增強隊員的主人翁意識,培養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形成強烈的班級歸屬感,從而提高班集凝聚力,有助于優秀班集體的建設。
(二)構建評價體系
新課改中提出,要科學地建立教學評價系統。對此,知行合一品格養成中也可引入評價體系,以過程性評價的方式發揮其診斷價值、激勵價值和調節價值,在構建評價體系中,充分做到以人為本,讓學生正確認知自己,了解自己的“知”與“行”,并結合評價的方式制定短期、長期的學習目標、成長目標。例如教師以過程性評價的角度提升品格教育質量,避免教學評價只是關注學生學習結果,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中,并在活動中保持獨立的思考,踐行知行合一。基于此學生可以在過程性評價中完成自我“診斷”,同時調動其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在德育活動中分析知行合一的價值與重要性,以及知行合一的品格會為生活學習中帶來怎樣的影響。
(三)明確教育目標
教育的內涵有很多,在品格教育中要體現教育的全面性。因此,教師要明確教育的目標,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例如,教師結合知行合一品格培養明確一個主題,圍繞著主題展開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探究主題的內在價值。如圍繞著“傳統文化”主題開展德育活動,在活動中使其明確傳統文化需要當代人傳承和發揚,在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既要領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認同,也要以現代的方式來實現文化的傳承,在傳統文059b45483e14bdb8d56f0b678a1de9af化主題教育中踐行知行合一。
二、踐行知行合一品格的路徑
(一)形成良好習慣
在該階段教育中要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良好品格,促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知行合一的行為意識、思想意識。
1.生活習慣。教師可采用家校聯動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生活的角度滲透知行合一理念。
2.語言習慣。在語言習慣中教師以跨學科融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知行合一品格培養。
3.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掌握方法;第二階段是制定計劃,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形成體系。
(二)選擇正確方法
教育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在知行合一品格養成教育中要選擇科學的教育方法來開展教育工作。因此,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中,要體現教育的針對性,以分層教育的方式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的優勢特點,幫助學生補齊短板,使其全面發展,將品格教育效果最大化,切實地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品格。再有,構建高效能的家校共育體系,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推進班級家長服務學校的建設。組建校級家長委員會,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定期舉行家長學堂,引領家長往科學育兒的方向走;引導家長志愿者積極進校園,定位家長助力角色,主動從小事做起,形成共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服務,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品格養成德育。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