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曾寫下婦孺皆知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今,從國內外的閱讀理論來看,較多地注重了閱讀過程、閱讀心理和閱讀能力構成的研究,而較少關注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外閱讀現狀和課外閱讀的研究。小學教育界有很大一部分教師仍然不敢把課堂讓位于課外閱讀。有些學生沒閱讀興趣,沒閱讀方法,沒閱讀習慣等等。因此,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成了我們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提升課外閱讀能力的途徑
1.設立讀書直播坊。一、二年級利用每周一節早讀課,三至六年級利用一節午讀課進行讀書、讀報或講故事等活動,給予學生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2.課中導讀。一、二年級由老師引領,每周拿出兩節課為“師生共讀”時間,以繪本教學為敲門磚,再延伸到讀其它讀物,主要教給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三至六年級進行課中"三讀"模式探索,包括“誦經典→學課文→讀《讀本》”三個環節,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3.課外薦讀。推薦優秀書目,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閱讀。
4.能力大比拼。每學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展示讀書成果,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二、提升課外閱讀能力的具體策略
1.開設師生共讀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生年齡小,對色彩明麗、圖畫形象的繪本特別感興趣,我們就開設了每周一節的師生共讀這門課程。在課堂中,實驗教師重在通過繪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繪本的基本方法。以繪本教學為敲門磚,再延伸到讀其它讀物,主要教給閱讀方法,kxPJ6On/tPSKDmACo8dk2w==激發閱讀興趣。
2.開展“讀書直播坊”“讀書俱樂部”活動,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平臺。我們學校開展了“讀書直播坊”“讀書俱樂部”等活動。“讀書直播坊”活動包含:一、二年級利用每周一節早讀課,三至六年級利用一節午讀課完成。有的學生上臺美文共賞,有的學生上臺分享閱讀心得,有的學生講故事,還有的學生主持閱讀沙龍。“讀書俱樂部”活動主要是利用每周星期一第一節下課的時間,通過學校的廣播站各班輪流進行讀書心得交流、美文共賞、好書推薦等。
3.開展課中“三讀”模式探索,習得閱讀方法和提升閱讀能力。課堂模式為:誦經典(2分鐘)→學課文(三四年級28分鐘,五六年級23分鐘)→讀類文(三四級10分鐘讀一篇,五六級15分鐘讀兩篇;)著重探究“28”“23”分鐘內如何做到精讀精講,如何提煉閱讀方法,高效完成教材教學內容,然后再把方法遷移到類文閱讀。
4.開展系列讀書活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我們學校還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讀書活動,低年級學生利用每周末進行親子共讀,并且和家長共同完成好讀書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則每周末閱讀“快樂讀書吧”中的書目,完成好讀書筆記,讓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從2020年9月開始,我們新編了校本課程《經典相伴,助力成長》,將“快樂讀書吧”的必讀書目和推薦理由以及推薦書目編進課程,開學初發動學生購買相關書目,各個備課組制訂好閱讀計劃,每讀完一本書各班進行一次讀書成果分享會。為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閱讀習慣,構建書香校園,我們與學校家委會聯合舉辦了“書香飄遠”活動,活動為期一個月,孩子們將家里的閑置書籍帶到學校進行傳閱,最后分別設立了“流量之星、閱讀之星”獎項。
5.開展讀書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活動是最好的載體。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讀書競賽活動。我們開展“閱讀沙龍”,舉辦了 “每日美文誦讀” “每周故事會”“每月讀書成果交流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了濃郁的閱讀氛圍,調動了學生閱讀積極性。
6.以讀促寫,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我們每學期都組織開展“苗苗文學社”閱讀與寫作指導活動。參與活動的對象是三至六年級的有閱讀興趣、寫作熱情的學生,活動形式多樣:有閱讀分享,有編故事,有小記者采風等課外活動,還有現場文學講座等,特別是每學期開學初,我們都會邀請《梅州日報》的資深編輯為文學社的社員們上閱讀與寫作指導課。
三、提升課外閱讀能力的成果成效
1.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實驗班學生寫的作文也多次在市、區級各項比賽中獲獎;實驗班學生參與“故事會”“美文誦讀”“讀書成果交流會”等活動并獲獎的同學很多;實驗班學生特別積極參加廣東省書香校園創建系列活動……
2.實驗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理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實驗老師的語文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和理論水平也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較系統地掌握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的步驟,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優化教學環節;熟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和策略,能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征,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動機、組織學生有效閱讀和閱讀后的總結提升。
3.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課中“三讀”課堂教學模式。經過一年多的實驗研究,現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實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班的學生從中學到了許多閱讀方法,也能夠運用方法進行廣泛閱讀,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明顯得到提高。在實驗期間,實驗老師的多個課例、微課、課件獲得不同級別的獎項,多篇教學設計獲市、區級不同獎項。
4.編寫了一套1-6年級《經典相伴,助力成長》校本課程。為了課題更順利開展,組織部分語文老師編寫了《經典相伴,助力成長》這套校本課程。每個年級段的校本課程由三部分組成:“誦經典”“快樂讀書吧(必讀、選讀書目推薦)”“課外閱讀鏈接”。這套校本教材課程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課程支撐,讓我們的研究更有針對性、系統性;也讓學生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5.形成了濃郁的讀書氛圍,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課題研究以來,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和影響帶動下,學校閱讀氛圍濃厚,為學校的特色教育項目“以閱讀為抓手,打造更高層次的書香校園”的實施打下了基礎。形成的策略與模式在學校語文教研組中得到推廣和運用,在語文科關于開展課外閱讀的專題研討會上為全區的學校作了經驗介紹,為各個學校的語文老師如何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供了方法指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