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后服務培養模式,都是短期的、快餐式、蜻蜓點水式的塑造模式,短期內通過精微素描的探索方式根本建立不起,但通過學校搭建的一腦五平臺的評價模式,充分調動“家、校、社”的合作共建模式,所有數據能及時規整到一個系統里面,實現數據的大融合,為家長及時掌握信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動態成長,提供有效抓手,充分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當下學習水平,制定一人一策的學習策略,為學生成長賦能。
一、課后服務社團培養現狀
1.課后服務培養時間不夠。目前的初中生迫于中考壓力,課后服務開設的時間較為緊張,每周一至兩節,每節課40分鐘,然而精微素描又是一門十分考驗靜態能力的學科類型,需要長時間的靜態專注練習,才能逐見成效。
2.個性化教學設計不足。每個學生對于藝術的感知和認識是不一樣的,每一位學生報名進入社團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一樣的,也限制于時間關系,無法針對每一位學生來進行因材施教。
3.評價標準單一。傳統的美術教師評價,可能只在最后的畫面效果上進行經驗評價,而在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上運用的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大數據的應用不足。顯然,學校已搭建的一腦五平臺正如火如荼的在教育教學上進行運用,但少數學科在平臺的使用上還是缺少挖掘和反饋,沒有充分反應大數據做為學生學習的有力抓手。
二、大數據評價體系應用的優勢
1.個性化教學。通過學校大數據場景應用下的教學,能搜集學生的學習行為、作畫狀態、作品藝術效果等多維度的數據反饋,方便教師全面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現狀,為學生制定一對一的教學策略,使其個性化成長。
2.科學評價。通過對學生每一張作品不同評價維度的數據采集,進行科學、客觀的數據分析,在數據的精準程度上進行進一步調研分析,制定出更為科學的評價指標,最終指向學生受益終身的美術核心素養。
3.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通過對美術課后服務社團的數據研究與分析,遇到問題在教育教學實施中及時調整方向,同時總結經驗為下來的教育教學提供抓手。這也是大數據評價在教學運用中的精準性指導作用,少走彎路。
三、一腦五平臺的大數據評價系統在課后服務中的應用
1.完善大數據平臺。首先,為了更好地體現一腦五平臺在課后服務活動開展中的成效,我們需要完善各項數據的收集路徑,該平臺應包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作品呈現、過程數據收集與分析等功能模塊。其中,教學管理模塊應包括課程綱要、課程設計、教學計劃、教學資源等;學生管理模塊應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學習行為、學生作品、成績分析等;作品呈現模塊應包括學生作品收集、展示、點評等;數據分析模塊應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以及階段性的數據分析比較等。
2.大數據評價系統的實施路徑。(1)數據采集:首先需要收集學生各方面的數據,包括學業成績、課堂表現、活動參與等。(2)數據處理和分析: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數據的比較等處理操作,以及運用統計分析、機器學習等方法對數據進行6c461d4f417baa6a600fd151ff5b18de404a880bb065d217178b0e6d927ce0c9分析,挖掘其中的規律和特征。(3)評價和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并為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評價結果可以以報告、圖表等形式呈現,反饋可以包括學習計劃、發展建議等方面。
四、大數據評價體系在美術課后服務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1.數據采集。通過一腦五平臺采集學生的個人信息、學業成績、課堂表現、參加學校美術相關比賽及活動、期中及期末術科測試成果、每節課的作品上傳及教師點評等大數據。同時,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數據檢查與更新,確保數據采集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2.數據處理與分析。通過對本美術課后服務社團16人的相關數據收集并進行分析,運用數據統計、機器學習等方法對學生各階段的學習行為、學習過程的成果進行統計分析。例如,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繪畫技能、繪畫觀察和理解方面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五、案例研究
以我校初中美術課后服務社團為例,我們經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創意、色彩、光感有興趣。因此,我們調整了精微素描的課程教學,把創造創意、色彩及光線感強的畫面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學生作畫時更為專注、更投入。其次,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發揮其對藝術不同方面的敏感程度來引導,發現學生不僅在繪畫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藝術的修養上也取得了長遠的進步。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