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法治觀念、道德意識和公民素養的關鍵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了國家的法律法規,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之心,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道德法治的課程中,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培養法治觀念與道德意識
教學注重法治理念的灌輸和道德自覺的培養。教師通過講解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比如《孔子》,講述了孔子的一生奉獻于教育的事跡,他的言行對學生道德修養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身體力行地倡導了仁愛和智慧的道德觀念,教導學生們要有愛心、寬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質。中國故事中也洋溢著法治的理念和原則。比如《岳陽樓記》,講述了岳陽樓主人在樓上教育士別三日就必當刮目相看的道理。這個故事告訴學生們,法治是一種能夠讓所有人受到公平對待的制度,它不僅僅是對犯罪行為的制裁,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公正和平等。
二、注重愛國主義情感熏陶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可以通過講述國家的歷史、文化、英雄事跡等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講述“鄧世昌的北洋艦隊”“鄭成功收復臺灣”“有節氣的外交官楊儒”“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抗日英雄王二小”“華羅庚立志回國”等具有代表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小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愛國英雄們的英勇事跡,?也傳遞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價值: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而奮斗,即使面對困難和犧牲也在所不惜;這些故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當代人們的激勵。
三、培育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
在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親身體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組織社區服務、環境保護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等。同時,通過對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的解釋,使學生體會到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與責任。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雙創”(即創建文明校園和文明城市)志愿服務活動。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到校內和校外開展志愿活動,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四、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可以通過講解傳統道德故事、詩詞歌賦等內容,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同時,結合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喜愛。學校還能充分控掘和利用本地優秀的客家文化資源,開展客家文化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在推進五育并舉特色學校建設、弘揚客家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開展工作。
五、注重實踐教學與情感體驗
通過組織參觀法治教育基地、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法治實踐的魅力,加深對法治的理解,從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注重情感體驗在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法治的嚴肅性和道德的力量。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龍川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參觀學習。通過這次參觀學習,學生們第一次走進法治教育基地,真切地看到了并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威嚴,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很多未成年人相關的法律知識,懂得了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六、家社滲透思政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一個重要渠道。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學校開展家長大講堂活動,邀請優秀家長代表、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到學校為學生家長授課,面向廣大家長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相關法律法規,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育人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和兒童在活動中共同成長進步,促進家校協同發展,共護孩子健康成長。
(二)重視社會教育,全面促進學生成長。1.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如每學期,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學雷鋒、創文、祭掃烈士墓等活動。2.邀請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學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客家文化資源,進行客家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推進五育并舉特色學校建設,弘揚客家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3.把校外教育資源請進校園,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活動。學校通過一系列專題講座教育活動,傳授了學生防霸、禁毒、交通、法律法規等知識,也可以邀請公安干警、交警到學校為學生舉辦防霸、禁毒知識、交通安全講座,邀請律師為學生上法制講座等。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