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培養。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在知識傳授和學生參與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一、跨學科融合的理論基礎
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并多樣化了教育資源。借助于網絡平臺,教師們能夠輕易獲取和應用各種數字化教育資源,像是電子圖書、教育視頻以及虛擬實驗等。這類資源的存在不只是大幅度地拓展了教師的教學領域,同時也為學生帶來了更為豐富多彩的學術資源以及多種多樣的學習途徑。比如,教師可以使用網絡渠道播放歷史事件的影片,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歷史事件,進而提升教學的成果。數字化技術增強了教育活動的參與度和交互性。在傳統的教育模式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常常受到課堂時間和場所的限制,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則成功破解了這種限制。借助在線學習工具、教育應用等途徑,教師和學生都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有效的交往與溝通。
二、基于數字技術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實現策略
(一)數字資源的整合。在實際應用中,整合數字資源時,必須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則。首要任務是要重視資源的精選和其適應性。在挑選數字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到課程的既定目標以及學生的獨特認知,挑選與課程主題密切相關并且合適的教學內容,從而保證其具有科學和實用的特點。再者,我們應該注重資源間的交互和參與特點。采用如互動式電子白板、在線討論平臺等高度互動和參與的數字資源,能鼓勵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加強他們的學術體驗以及學習效果。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6 班級生活有規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數字資源的整合,實現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視頻資源,播放一個關于班級規則的小故事,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班級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視頻中的生動情節和人物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規則,班級生活將會變得多么混亂,從而增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開展互動討論。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幾個班級生活中的常見情境,如同學之間發生爭執、課堂上有同學搗亂等,邀請學生上臺進行情境模擬表演,并討論在這些情境中應如何遵守班級規則。通過這種互動式的討論和演練,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班級規則,還能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
(二)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在設計項目式學習方案的過程中,首要的任務便是確立該項目的核心主題與目標定位。接下來,我們需要對項目的執行階段進行有序的策劃,涵蓋項目開始、任務分派、執行步驟、成果的呈現及深入的總結與反思等關鍵環節。每段時間里都需要制定詳盡的計劃和方針,以保障項目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再一次強調,項目的策劃應當著重于資源的集結和實際應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8 裝扮我們的教室”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項目式學習活動,結合數字技術的應用,實現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目標。在項目啟動階段,教師首先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幾個裝扮教室的優秀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將自己的教室裝扮得更加美觀、整潔和富有創意。然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負責教室裝扮的一個具體部分,如墻面布置、課桌排列、植物擺放等,并明確各組的任務和目標。在項目實施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搜索和收集裝扮教室的創意點子和圖片資料,通過在線協作工具進行小組討論和方案設計。各組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拍攝教室現狀的照片,并通過圖像編輯軟件模擬裝扮效果,制作詳細的裝扮方案。在成果展示階段,各小組通過電子白板或投影設備,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裝扮方案,并進行詳細講解。其他學生則通過在線投票系統,對各組方案進行評價和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方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評價,進一步總結和點評各組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
(三)課堂教學的實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體系中,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被認為是促進不同學科之間融合的關鍵因素。當我們巧妙地應用數字技術時,這能夠使得教學更加有吸引力和細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從而大大提升了教學成果。在課堂教育中,數字技術的應用主要涵蓋了多媒體教學平臺、交互式教學環境和實時評測系統等方面。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途徑,學生和教師能夠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以及進行實時的互動和學習成果的科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數字化技術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有能力使用電子白板、投影設備等工具,把文字、照片、視頻等各種媒介方式融合,從而更為形象生動地呈現所授課程的內容。比如,當講解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發布相關視頻資料來輔助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過程,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和理解能力。運用互動教學平臺能夠顯著增強課堂教學中的交互效應和參與機會。通過在線在線的互動環境,教師能夠與學生進行即時的互動交流,以便及時掌握他們的學習動態和意見。
(四)評價體系的構建。構建評價體系對于將小學的道德和法治學科整合為一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智能評測等技術,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基于數字技術的評價機制,這將使得學生的學習動態和成果都能得到全方位的監控和評估,進一步為教育的決策制定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0 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基于數字技術的評價體系,實現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測評系統,對學生關于環境污染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實時測試,系統自動生成學生的測評報告,并根據報告反饋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接著,教師可以通過電子檔案系統,記錄學生在課堂討論、課外調查等活動中的表現,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實踐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積分系統,對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優秀表現進行量化評價,并在班級榮譽榜上展示優秀學生,激勵更多學生關注環境問題,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師發展專項課題“基于‘學本課堂’原理的校本化課堂改革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1526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