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傳承的古詩詞教學應充分關注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及文化的浸潤作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課堂教學,著力培養學生溫潤敏感的詩心。
一、基于學情,有層次地指導誦讀
1.點撥式:分明停與連,讀出節奏
學生在幼童時期誦讀兒歌、古詩,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語感。小學階段古詩教學應順勢而導,隨機而引。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古詩《江南》,可通過三步來點撥學生讀好節奏:
第一步,聽老師讀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學生認真聽,體會停頓點;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一朵小蓮花,讓學生把蓮花“種”到詩句中停頓明顯的地方;
第三步,學生試讀體會,感受恰當停頓的意義。學生聽一聽、“種一種”、讀一讀,便能逐步掌握五言詩歌的二/三節奏。
在中高年級詩詞誦讀教學時,可以對學生明確提出節奏要求:誰能節奏分明地讀讀這首詩(詞)?可以基于學生的誦讀實際適當點撥:“這位同學誦讀這首七言絕句讀出了四/三節奏,很有味道?!币部梢酝卣垢嗤_B形式:“這首詩除了用四/三節奏讀,還可以怎樣讀?”(指導按二/二/三節奏讀)
2.導引式:飽滿氣與聲,讀出韻律
押韻是古詩詞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韻腳隱含著不同的情緒和態度,如開口呼ai\ang等往往表達昂揚、豪邁的情緒,而撮口呼üe\üɑn等常常表達憂郁、低沉的心情。因此,韻腳發音到位非常重要。
如李白《望天門山》一詩的韻字為“開”“回”“來”,以開口呼“ai”為韻腳,發音時氣流暢快地從喉部向外流出,發出的聲音響亮、明朗,既能展現出天門山的壯麗奇觀,又能傳達出作者的豪壯氣概和曠達胸懷。小學生對此很難自覺發現,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梢栽谧x出節奏的基礎上關注韻字,讓學生讀一讀、品一品,發現其用韻的特點,誦讀時注意口腔的開合度、唇齒的配合度,使聲氣更加飽滿,從聲韻上體會天門山的雄奇氣象和作者的豪壯情懷。
3.生發式:豐富態與式,讀出意趣
教師可采取豐富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如用踏歌的方式誦讀李白的《贈汪倫》,讀出汪倫的熱情好客;以一曲《陽關三疊》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伴奏,有助于體會詩人的送別深情,體悟中華民族流傳千古的送別文化;西湖四季風光、朝晚景致的圖景展現,更容易讓學生感受以西子喻西湖的高妙所在。誦讀的樣態越豐富越生動,越有利于讀出古詩詞的意味和情趣。
二、搭設支架,有深度地領會詩意
1.描繪式:想象畫面,豐富言辭
小學階段寫景詩有40多首。讀此類詩詞要“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想象詩句中描繪的景色”“說說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如《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的教學,先引導學生試說想象中的面畫,再學習范例,最后生動描繪畫面,使其想象更為豐富細致,語言表達也更為精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水光瀲滟、山色空蒙的風光活現眼前,幫學生建構起對西湖之美的全方位感知,也為體會詩人的情感作好了鋪墊。
2.表演式:情境對話,展現場景
古詩詞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類就是描寫人事,體會這樣的生活場景,情境對話與表演無疑是上佳選擇。如學習《池上》一詩,便可展開一場有意思的對話。
對話一
師:小娃,小娃,你撐著小艇去干什么呀?
生:我去采白蓮呀。
師:(探過頭一瞧)哇,你采了這么多蓮花、蓮蓬,心情怎么樣???
生:我當然很高興?。?/p>
師:來,把這份高興讀出來。(生讀前兩句)
對話二
師:小娃,這水靈靈的蓮子好吃嗎?
生:可好吃了,我剛才就嘗過了。
師:可以讓我也嘗嘗嗎?(伸手取出蓮子)這蓮子吃起來清新爽口,又帶著一絲絲甜味,怪不得你忍不住要“偷采白蓮回呢”!
生:是啊,我就是擋不住蓮子美味的誘惑,才一個人撐著小艇來采的呀!
對話三
師:小娃,你出來采白蓮,爸爸、媽媽知道嗎?你怕不怕被他們知道啊?
生:怕呀!要是被他們知道,肯定得挨罵。
師:為了不讓他們知道,你才“偷偷地”來采摘。那就悄悄地讀讀這兩句詩。
生: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3.探究式:聚焦關鍵,探尋文化
學生的疑惑點往往也是詩詞理解的關鍵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疑惑點,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如《涼州詞》后兩句詩的意思老師不教學生也能明白,但為什么詩人要這樣表達,學生未必明了。戰場上軍紀嚴明,怎可醉酒?醉臥沙場竟還說“君莫笑”,這是何等的狂放不羈?這樣的表達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了強烈沖突。此時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悟,去討論交流,甚至展開辯論,學生便能了解詩歌創作背景,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歌表達的深層含義,對于戰爭母題的古詩文化現象會有深層次的領悟。
三、創設情境,生發體會與感悟
1.追溯式:知人論世,體會獨特情感
古詩詞學習繞不開對作者生平的了解。但知人論世的策略依然離不開兒童視角、文化傳承,必須對收集、匯總的作者生平、創作背景資料進行文字加工,轉化為兒童容易理解的語言,將關鍵信息凸顯出來。如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為了體會杜甫的“喜欲狂”,教師整理了“安史之亂”中杜甫的相關材料,讓學生體會作者情感有了邏輯起點,感受詩情的目標更容易落到實處。
2.連綴式:以詩帶詩,豐厚情感體悟
對于小學生而言,僅憑一首詩詞認識一個作家,體悟一種感情,往往比較困難??梢酝卣归喿x作者的相關作品,或是不同作者表達同一類情感的作品,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如教學陸游《示兒》一詩,可以將其一生所作的愛國詩篇連綴推出,引導學生深情誦讀;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可以抓住“燈”的意象,連綴眾多詩詞大家關于“燈”的作品,理解這一意象隱含的深層意蘊,體會納蘭性德“千帳燈”背后的綿綿情思。如此,以詩帶詩,縱橫聯結,互文映照,學生的理解感悟便豐厚起來。
3.化用式:融通生活,抒發個人情感
古詩詞教學應與當下生活融通,找到今人與古人情感的共通點,并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借用古人佳句來抒發今人的情思。早春的西湖白堤花紅柳綠、鶯歌燕舞,踏青時學生能脫口念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备袆佑卺t護人員在疫情中無私忘我,他們忍不住夸贊:“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碑厴I留言,他們為同學送上期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以古人詩詞抒自己情思,古詩詞便在學生心底生根發芽。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