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小學科學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學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核心素養培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教—學—評一體化”的視角出發,以六年級《小小工程師》單元為例,探討小學科學教育中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案例分析
(一)介紹六年級《小小工程師》單元的教學設計
《小小工程師》單元的教學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以建造塔臺為主線任務,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該單元以實踐為核心,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在設計上融入了趣味性和挑戰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學目標明確,既包括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二)闡述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教—學—評一體化”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教學、學習和評價融為一體,形成了有機的整體。首先,教師在設計課程時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學生在探究實踐中不僅獲取知識,還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我們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實時監測和反饋,通過觀察、記錄和交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提升學習效果。最后,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和改進,促進了教學和評價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三)分析評價策略如何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養
評價策略在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評價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注重發現學生的優勢和不足,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激發其潛能。其次,評價注重全面發展,既包括學科知識的掌握,也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最后,評價注重過程和結果的結合,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成長,引導學生形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自我提升的意識,從而實現了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目標。
(四)采用項目化教學、探究式學習和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項目化教學作為一種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通過參與項目設計、實施和評估過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在《小小工程師》單元中,學生們被分成小組,合作設計并制作塔臺,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更培養了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這樣的項目化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具體而豐富,也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探究式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強調讓學生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培養他們的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小工程師》單元中,學生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按照教材內容學習知識,而且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提出假設和進行驗證,深入理解了科學原理。這種探究式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他們建立起扎實的科學基礎。
綜合評價作為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性評估方式,更能全面展現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綜合評價,老師可以更客觀地評估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并向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反饋。在《小小工程師》單元中,綜合評價不僅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包括了團隊協作、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等方面。這種綜合評價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激勵他們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二、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通過本次實踐研究,我們成功地將核心素養的理念融入到了小學科學教學之中,特別是在六年級的《小小工程師》單元中,實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科學問題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另外,由于時間和資源的限制,我們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和反饋。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未來的實踐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二)提煉出可推廣的經驗和教訓
1.跨學科整合的重要性
在《小小工程師》單元中,我們嘗試將科學、數學、工程設計等多個學科知識進行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對知識的綜合運用。這一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應用了所學知識。
2.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只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態度等方面的評價。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作品展示、小組討論、教師觀察等多種形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讓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為教學提供更加準確的反饋。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小小工程師》單元的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自我監控學習進度等方式,我們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三)對未來小學科學教育發展的展望
1.豐富教學內容與方法
小學科學教育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更多的實驗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科學的魅力。同時,教學內容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強化評價體系的建設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小學科學教育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既包括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也包括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評價。
3.推動家校合作與社會參與
家庭和社會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未來的小學科學教育應積極推動家校合作與社會參與,共同營造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社區活動等形式,向家長和社會宣傳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和社會關注學生的科學學習和發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競賽、科技創新等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