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簡潔生動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寓言教學方法往往側重于文字解讀和道理灌輸,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鼓勵他們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體悟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獲取樂趣和成長,為小學語文寓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一、教育戲劇有助于理解寓言的基本內容
1.活化角色形象。采用“故事戲劇化”范式,讓學生分組分角色進行表演,重現故事中的情節。例如,在執教《狐假虎威》這則寓言中,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狐貍威風凜凜地走在前面,老虎悄悄地跟在后面,其他同學扮演的小動物嚇得四散逃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狐貍的狡猾和老虎的威猛,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兩者的關系和情節的發展。
2.情景再現與細節補充。教育戲劇可以將寓言中的情景再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故事發生的場景。以《亡羊補牢》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故事進行改編,增加一些細節和對話。然后,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有的學生扮演養羊人,有的學生扮演鄰居。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養羊人的懊悔和鄰居的勸告表現得淋漓盡致。表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思考亡羊補牢的寓意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育戲劇有助于突破寓言教學的重難點
1.情境創設,直觀感知寓意。通過教育戲劇中的場景布置、道具使用和角色裝扮等手段,創設生動的寓言情境。例如,在執教《南轅北轍》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通過播放一段關于方向錯誤導致無法到達目的地的小視頻,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提問學生:“如果一直朝著錯誤的方向走,能到達想去的地方嗎?”從而引出《南轅北轍》的故事。情境創設:將教室布置成不同的方向場景,如北方和南方。讓學生分組,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如駕車者、路人、朋友等。學生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即興表演,展現駕車者一路南轅北轍的過程。地圖繪制: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繪制主人公的行進路線圖。
2.戲劇討論,深化寓意理解。比如《南轅北轍》,用“會議”范式,討論:主人公的目標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行動?朋友提出了什么建議?主人公為什么沒有聽從?最終主人公是否達到了他的目標?為什么?在辯論中,學生能夠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明白目標和行動的一致性、聽取他人建議的重要性等,在辯論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3.即興創作,提升語言表達。引導學生在理解寓言的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如改編故事結局、添加角色對話等。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南轅北轍》故事新編:經過之前的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再次分組,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創作一個新的結局或改編版的《南轅北轍》,讓主人公最終到達目的地。學生們可以通過繪畫、寫作或表演等方式來展示他們的創意。
三、教育戲劇應用于寓言教學的注意事項
1.明確教學目標。在運用教育戲劇時,要始終圍繞寓言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展開,避免活動流于形式,確保教學效果。
2.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和表現能力不同,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適當的指導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教育戲劇中有所收獲。
3.合理控制時間。教育戲劇活動可能會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教師要合理安排,確保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保證學生有充分的體驗和思考時間。
4.做好評價與反饋。及時對學生在教育戲劇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為學生的進一步提高提供指導。
四、結論
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為寓言教學中的重難點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即興創作和戲劇討論等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教育戲劇與寓言教學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寓言故事中的寓意,促進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品質。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充分發揮教育戲劇在寓言教學中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教育體驗。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