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樹立大課程的教育理念,既要與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又要重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摒棄學科本位主義,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性。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的特點。充分挖掘兩門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融合性,促使教學走向綜合化,不僅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更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增強學科教學優(yōu)勢。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初中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和實施策略進行探索和思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由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性質所決定。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這一課程性質決定思政課程必須突破學科教學思維界限,融合不同學科的優(yōu)勢資源,推動學生全面解讀社會,發(fā)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二)由兩門學科的共同特征所決定。無論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還是語文學科,兩者都具有極強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熏陶與感染,這是兩門學科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
(三)由中學階段學生的特征所決定。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作為思政教師,要充分發(fā)掘各學科中所蘊含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以最大限度地對學生們進行有效的熏陶與教育,發(fā)揮大思政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四)由當前的教育背景所決定。當前的教育理念提倡“深度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構建反思,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提高在復雜情景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動 “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融合的實施策略
(一)整合教學目標,彰顯育人價值。例如,我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愛在家人間》的教學中,整合了價值目標相統(tǒng)一的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冰心的《荷葉·母親》。我首先請學生們分享與父母交往暖心片段,如:放學到家,媽媽已燒好一桌美味可口的飯菜;爸爸半夜醒來給我蓋被子;假期一家人出游研學……重溫父母之愛后,再帶領學生細細品味冰心奶奶的節(jié)選作品:“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師生陶醉其中,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深處的“孝心”源源不斷地涌出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整合教學素材,促進深度學習。例如,我們在帶領學生探討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課《做一個負責人的公民》時,為了引導學生自覺做負責人的公民,在承擔責任中成長,不妨引入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結。首先讓學生就自己認為最苦和最樂的事展開深入思考和熱烈討論,在具體生活情景中,辯證認識責任與苦樂的關系。然后,師生共同領悟梁啟超闊達而睿智的觀點:“自覺承擔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盡得大責任獲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獲得小快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獲得超越小我的大快樂。整合語文素材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結,實現(xiàn)知識正遷移,促進深度學習。
(三)整合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八課《中國人 中國夢》的內容時,為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中國夢”為主題的歌朗誦,也可以導入“黃河頌” 這一語文元素,讓學生進行詩歌仿寫,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質的共同培養(yǎng)。
(四)整合教學評價,促進知行合一。例如,我講授八年級下冊第六課第三框《國家司法機關》時,開展了“被告人吳鋒販賣毒品案庭審程序”模擬法庭活動。模擬法庭進課堂,指導學生編寫庭審案例并模擬開庭審理,教師綜合運用觀察、提問和訪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這既有利于克服紙質評價的局限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提升交流合作表達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切身感受法律的莊重威嚴,樹立崇尚法治精神、依法辦事、追求公平正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有效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