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實施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應該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依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打造富有趣味、有深度、有效度且可延伸的課堂環境,讓學科核心素養自然落地。
一、導入有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學習的鑰匙,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新授課,設計一個別出心裁的課堂導入是先決條件。課堂導入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在教學過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有:巧設懸念、活動或游戲引入、時政視頻導入等。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一框“青春的情緒”時,筆者模仿“超級演說家”,利用一體機隨機抽取一位學生上臺進行時政新聞一分鐘播報。在一體機抽獎的過程中,學生們覺得既緊張又好玩,被抽中的學生感到既興奮又害怕。筆者給播報完的學生送上一個大氣球,該學生頓時眉開眼笑,接著趁其不意把氣球砸破,該學生被嚇得輕愣一下,最后讓學生分享整個環節的心情。學生說經歷了幾個心情變化,從一開始的興奮到上臺播報的緊張,再到獲獎的喜悅,后來被嚇得害怕,心情跌宕起伏。筆者順勢指出這種興奮、緊張、喜悅、害怕的感覺,就是情緒,也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堂教學就這樣在學生的興趣點上自然地展開了。
二、講授有深度,培養關鍵能力
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教師需要吃透教材,研究新課標要求進行深度備課,采用議題式或探究式教學方式,精心設置一系列富有挑戰性的進階式任務,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在探究和小組討論中解決問題,完成進階性任務,從而培養高階思維,實現深度學習,使核心素養的落地具體化,從而提高課程育人的效果。課堂教學的深度還要實現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創新永無止境”時,書本內容介紹了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成功成為創新型國家,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卡點瓶頸,常常被某些國家“卡脖子”,這導致中國在某些領域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段內容背后的含義,筆者給他們觀看了一些視頻材料,比如××舟被無理扣押、我國高科技企業遭受惡意打壓、以及某些國家阻撓我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等等。通過這種做法,激發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學習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
三、評價有效度,促進師生發展
課堂評價作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在推動教學理念轉變和創新方面,多元評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引導教師注重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標要求,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應側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并在評價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這就需要改進現有的結果評價系統,同時加強對過程的評價,還可以嘗試探索增值評價方法。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也應該盡可能多樣化,把顯性評價和隱性評價結合起來,將過程性和表現性評價互為補充。例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二課“合理利用網絡”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針對網絡的利與弊展開討論。在辯論過程中,需要教師合理運用激勵性評價機制,不僅對于那些口齒伶俐、表達有邏輯的學生給予表揚,還要對那些表達不太流暢的學生表示鼓勵。即便發現個別學生答非所問,也應該給予適度的肯定并提供指導。這樣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四、課后有實踐,實現育人價值
實踐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更加深人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落地核心素養的要求,有效實現價值引領。課后,學生完成應用與遷移的學科任務,達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將課堂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實現知行統一,激發學生公共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增強對國家的政治認同,落實核心素養要求。例如,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一框“關愛他人”時,為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關愛他人收獲幸福,筆者帶領學生到敬老院慰問老人。老人家們被逗得非常開心,學生們也收獲了滿足感和幸福感。在教授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追求”時,筆者給學生布置寒假社會實踐任務,讓學生到中山市革命先烈的故居進行參觀,了解革命先烈為國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堅定學生的政治認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