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教—學—評”一致性作為重點,突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學評價三者渾然一體,各要素之間要達成一致性。本文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除法(一)分數除以整數”一課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提升課堂教學質效。
一、基于新課標,制訂學習目標
課堂教學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制訂清晰的評價目標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基礎。學習目標應以新課標為依托,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
首先,研讀新課標,厘清素養表現?!胺謹党ā眴卧獌热葜饕赶蚺囵B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其次,分析編排意圖,確定核心目標。“分數除法(一)分數除以整數”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和基礎課,適應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是: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能利用分數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第三,劃分表現層次,制訂表現性目標。直觀層面,能運用除法“平均分”意義進行折紙、畫圖操作,運用面積模型來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分子,能被整數整除和不能被整數整除的除法意義。脫離直觀,能從算式出發運算,能歸納“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整數,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能關聯整數除法、小數除法與分數除法,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
制訂的學習目標學生是否能夠達成,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否得以發展,這需要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與實施學習路徑和評價任務。
1.分析學習起點
教師需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技能水平等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分數除以整數”設計的前測題中包含了分數除以整數,分子能被整數整除和不能被整除的計算,考查學生是否根據已學的整數除法、小數除法經驗進行遷移,是否具有“轉化”的意識和運用策略??疾閷W生能否借助直觀模型,通過操作活動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檢測對意義的理解程度。
2.分析學習路徑
通過前測結果發現,學生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少數同學能夠轉化成乘法來計算。依據評價目標和前測情況,“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的學習路徑應是:首先,通過折紙操作活動,借助面積模型進行計算÷2,并形成分數除以整數分子能被整除的方法;其次,借助面積模型進行計算÷3,形成分數除以整數分子不能被整除的方法,突破學生理解難點“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也就是求的”;第三,脫離直觀,從算式出發進行運算,歸納總結,形成分數除法計算的普遍性方法;最后,溝通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感悟運算一致性。
3.任務設計實施
“分數除以整數”中的學習任務設計,意在讓學生經歷操作,借助面積模型探索理解分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感悟運算一致性。同時還要提供能建立直觀認識的學習材料如紙張、面積模型等,以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新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根據以上分析,可設計如下四個學習任務:
【任務一】 把一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結果。
問題1:÷2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結果的?
問題2: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問題3:您能說出計算這道題的方法嗎?
【任務二】把一張紙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利用手中學具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結果。
問題1:計算÷3還能用剛才的方法嗎?
問題2:你是怎么得到結果的?
問題3:你還想到其他方法嗎?
問題4:對比兩道題的算法,你有什么發現?
【任務三】練習應用,總結算法。
問題1:分數除以整數都可以這樣算嗎?
問題2:你能計算這兩道題嗎?÷ 6= ,÷ 12= 。
問題3:對比分析四道算式,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任務四】溝通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小數除法之間的聯系,感悟運算一致性。
問題1:40÷2= ,0.4÷2= ,÷2= ,你能計算嗎?
問題2:你發現了什么?他們之間有聯系嗎?
通過實踐操作,借助面積模型,使抽象的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計算的過程具體化。本節課的任務設計與實施,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關注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從直觀形象走向更加抽象,感悟計算知識中的本質,建立計算知識體系,發展核心素養。
三、依據評價任務,創新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評價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以評促教,以評導學,使教、學、評保持高度一致。
1.組織學習方式,深入思考實踐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地、有深度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
如學習任務一和任務二,需要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觀察遷移、自主探索÷2和÷ 3的計算過程。任務三需要學生合作交流,達成共識,總結歸納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2.探索多元表征,促進聯系轉換
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造成學生不同的理解水平,多元表征學習可以有效實現數學知識的多元建構、數學經驗的多元積累、數學思維的多元發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如學習任務一與任務二的探究活動,學生用不同方法得到計算結果,有的只能通過折紙進行表征,有的能用半抽象的面積模型進行解釋,有的能直接用語言描述。在多元表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的方法,進而辨析不同思路,推理出計算方法,從而理解分數除以整數背后的道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體系,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3.預設學習反饋,實施多元對話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況給予積極的回應和引導,根據學習活動中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程度,有針對性地調整活動,推進教學實施。
如任務一的學習,讓學生展示匯報不同算法。教師預設反饋,按照任務完成水平從低到高依次展示學生的作品:只是折紙直觀得到計算結果;會畫面積圖,用分數單位解釋過程的;既會畫圖,又會用分數單位解釋單位細分的,還能發現除法與乘法之間關聯,轉化乘法計算的。在學生讀懂他人作品基礎上,小組討論“這些算法都可以嗎”,最后圍繞算法交流“有什么不一樣”。如此反饋,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觀察、比較、多元對話中,明晰自己想法的優缺點,學習不同的思考方法,提升思維水平。多元對話保障了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指導反饋保持一致,以及學生學習的表現性目標保持一致。
四、教學評價診斷,反思改進教學
“教—學—評”一致性的評價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嵌入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學評價既包括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又有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進而引領、調整和改進教學行為。
1.制訂評價量規,關注理解程度
在完成教學后,教師可依據“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的學習目標制訂以下評價量規。
測試題:把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先畫一畫,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結果。
水平層次及具體表現:水平 0,不會涂或不能準確計算結果。水平 1,能列出÷5的算式。水平2,能列出÷5的算式,能正確把平均分成5份涂正確。水平3,計算正確,涂正確,還能結合面積模型正確用語言加以解釋描述。
2.分析學生作品,了解學生層次
運用評價量規進行對學生作品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明晰學生所處的水平層次。測試題中,學生能正確計算,能結合圖形解釋清楚計算的道理,說明學生真正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達到水平3的層次。
3.反思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評價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評價結果,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反饋尋找改善教學的對策,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就如測試題中,依然有學生無法用語言描述算理,在后續的教學還需進一步引導學生說理練習,教師可以在具體課時教學中設計操作活動,結合面積模型說理,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的教學實踐要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制訂清晰的學習目標,圍繞學習目標設計與評價任務相對應的教學活動,把評價貫穿全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動態調整,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