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在學習“從生物圈中的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類型”中接收了“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這一概念,而由于缺少高中生物學中的一些知識和歸納能力而無法理解“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高一學生在《必修1 分子與細胞》中以細胞學說及其建立過程認識到動植物以細胞為基本的生命系統,但因對初中生物學知識的淡忘及缺乏知識間的聯系而落入從零開始學習生物學的境況。
生命觀念對于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培養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初中階段的生物學學習與小學和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夠有效銜接、循序漸進、連貫一致,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認識生物學的科學本質和重要思想觀念”。因此,基于生命觀念的初高中生物學銜接教學,是達成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關鍵所在。
一、基于生命觀念的概念教學銜接
初高中生物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4個方面具有共性,即核心素養為宗旨,內容聚焦大概念,教學過程重實踐,學業評價促發展。在初高中生物學銜接教學中,教師系統分析當前初高中生物概念知識的內容關系情況,能對教學內容的銜接點進行準確定位,促進生命觀念的合理化推進,改善生物學教學銜接的效果。
通過解讀,發現大概念中貫穿了生命觀念的結構與功能觀,重點概念中體現了穩態與平衡觀,次位概念中更是蘊含了物質與能量觀、信息與調節觀等。初中生物學是高中生物學的基礎,在初中的細胞概念教學中,初中生物學教師在講解細胞結構等基本概念的+M4BQUCGZ8jxCqDP7cUh9w==前提下,補充病毒的一般結構是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決定其必須寄生在活細胞的特性,可幫助學生從結構與功能觀方面對比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在高中的細胞概念教學中,高中生物學教師引據初中生物學中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如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物質與能量變化,生物的呼吸、排泄及應激性調節等,對學生從生物的結構知識延伸至生命系統的功能理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基于生命觀念的實踐教學銜接
在初高中生物學教學系統中,教師和學生作為生物部分的實踐經歷是課程的重要學習資源。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們普遍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強化實踐。生命觀念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時間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對認識生命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是科學自然觀和世界觀的有機組成和重要基礎。在初高中生物學銜接教學中,教師合理地設計和安排探究實踐活動,能更好地鼓勵學生從探究實踐中感知生命觀念,指導學生解決生物學的實際問題。
教師通過組織學習活動,學生從做中學、學中悟,銜接起生命觀念的形成與運用。如在初中的細胞實踐教學中,初中生物學教師啟發學生制作了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型,在對細胞膜制作材料的對比中,學生更容易得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特殊性;而線粒體和葉綠體的不同顏色及質地表現,學生體會了生物的進化與適應,建立細胞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在高中的細胞實踐教學中,同樣的細胞模型制作任務,讓學生主動思考不同細胞間的異同,并以分泌蛋白的實例建立細胞內的細胞器之間的結構與功能聯系,進而總結出細胞作為基本生命系統的一般運作規律。
三、基于生命觀念的多元評價銜接
分析初高中的學業要求,初中生物學奠基了生命觀念,高中生物學加強了這一核心素養。各地的初中先后增加了中考生物學實驗考核,以細胞教學為例,顯微鏡的使用是必考實驗操作,在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實驗附加題等方面都設置了評分要點及分值占比。通過實驗認識生物世界的組成和發展變化,這項經過評價的能力同時推動了高中的生物學學習。高中的考核則對標新高考的要求,從基礎性的定位出發,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中必考細胞的內容。
此外,初中新課標中強調了跨學科實踐活動,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開展了每學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初高中教師可有效利用這些項目的評價契機去銜接培養生命觀念。如在初高中的細胞教學,初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植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飼養,高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植物培養的條件探究和發酵食品的制作改進。七年級學生從一顆顆綠豆、黃豆種子的發芽生長中觀察了細胞的分裂,八年級學生從一顆雞卵或者一粒蠶種的孵化養殖中體會了受精卵的發育,感知了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高一學生從洋蔥的水培、花卉的向性變化見證了細胞的變化,高二學生從植物組織培養、傳統果酒果醋的發酵技術中探索了植物激素和微生物的運轉,認知了信息與調節觀、穩態與平衡觀、進化與適應觀等。這些活動多以小組形式開展,其中的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可延伸到收集資料、觀察記錄、展示匯報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相長”。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