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文物保護,標準,術語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10.013
1 文物保護相關標準
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取得快速發展,而全面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我國正處于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文物行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文物行業的標準近年來不斷增加,到2025年,文物行業標準數量預計達到210個[1]。截至2023年底,文物保護相關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已有160項,主要涉及文物修復、文物病害、預防性保護和文物出入境等方面[2]。目前沒有文物保護基本術語相關的通用標準,但是現有文物保護標準中,每個類別的文物修復標準中都有術語和定義,見表1。已發布的文物保護相關標準中,文物修復常見的術語和定義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往往會造成歧義,不利于學術交流。通過對我國現有的文物保護行業的常用術語進行梳理和研究,可以為文物相關術語的規范使用提供依據。
2 文物保護相關標準中術語的問題
2.1 一個術語對應多個定義
同一術語在相同領域的不同標準中有著不同的定義,這是文物保護相關標準中最突出的問題。以表2為例,“動物損害”這一術語在文物病害的標準中非常常見,其對應的含義基本相同,但在不同文物病害的文字描述中卻差別較大。而現行文物相關標準中,同一術語對應多種定義的現象較為普遍,因而從國家或行業層面規范術語定義尤為緊迫。
2.2 同一概念對應多個術語
在文物保護標準中,同一概念對應多個術語是普遍現象。表3列出了同一概念對應多個術語的例子,例如:鹽霜、泛鹽和結晶鹽這3個術語,指的都是文物表面形成結晶鹽的現象。再比如:文物表面材料呈粉狀或顆粒狀脫落的現象,對應著“粉化”和“酥粉”兩個術語。GB/T 20001.1-2024《標準起草規則 第1部分:術語》中規定“在術語工作中,一個指稱(如:術語、符號或名稱)宜對應一個概念,對于特定領域或專業,一個概念宜對應一個指稱。”[3] 根據這一原則,同一概念對應的多個術語,應該在術語審定過程中加以規范和統一。
2.3 英文翻譯不夠準確
在現有的文物保護修復標準中,多數術語缺乏相應的英文翻譯,少數術語給出了英文翻譯。由于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相同的中文術語往往對應多種英文譯法,英文翻譯的混亂不僅嚴重阻礙了國際學術交流,更不利于我國修復技藝的傳播。表4以“病害”一詞為例,在青銅器、壁畫、磚石、陶制彩繪、紙質、紡織品這6類不同文物病害的描述中,英文翻譯所用的詞匯集中體現為“disease”和“deterioration”,這兩種翻譯雖然含義相近,但每個詞的側重點不同,在使用中會產生分歧。英文翻譯的不規范,往往引起理解的偏差,無法準確傳達術語的含義。因此,對行業通用術語英文譯法的審定尤為重要。
3 建議
3.1 明確術語概念,建立文物保護術語框架體系
文物保護術語存在的不統一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文物保護術語體系的缺失,當前植物學、醫學、地理學、天文學、機械工程等領域都有國家審定的名詞,而文物保護行業至今仍沒有完善的術語體系。因此,從國家層面,需盡快建立文物保護術語標準體系,在體系的引導下,對術語逐級分類,才有可能結束術語多樣的現象,實現術語的統一。值得注意的是,已發布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建立健全文物領域多層次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考古、文物保護工程、文物數字化、預防性保護、火災防控、洪澇災害防御等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和應用。”[1]該規劃的發布將加快文物領域標準體系的建立,在此基礎上,推進文物保護術語的審定和公布。
3.2 嚴格定義通用術語的含義
在文物保護行業中,涉及大量通用術語,在編制通用術語時,一定要嚴格謹慎,而在不同類型文物修復標準中,如需對通用術語進行定義時,可以通過增加注釋,添加使用條件,或增加限定詞的方式,對術語進行精準定義,避免造成概念不清。
3.3 規范術語的英語翻譯
我國文物行業標準及術語眾多,在編制術語時,要盡可能地了解術語在國際標準或文獻中所對應的翻譯,在國際已有術語的情況下,盡量采用國際通用的表達方式。針對我國獨有的文物保護修復方式,應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特有技藝的實踐特點,在充分掌握保護修復方法后,對相應術語及翻譯嚴格把關,提高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有助于對接文物行業的國際標準及術語,更有利于推進我國文物保護的經驗交流。
4 結語
當今現有的文物保護相關標準中,存在著一個術語對應多個定義、同一概念對應多個術語、術語翻譯不規范等問題。因此需要建立文物保護術語框架體系,明確術語概念,推進通用術語的統一,了解國際文物保護的經驗做法,對接術語的英文翻譯,使術語英譯規范化。通過對術語的嚴格審定,提高術語的標準化水平,進而推動我國文物保護術語工作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國際平臺中文物交流的話語權,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