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對人與河流相互關系處于協調和諧狀態的一種價值訴求。針對人與河流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問題,闡釋了人與河流和諧共生關系,在系統闡釋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現實依據以及基本理念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構建人與河流和諧共生關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并立足多個層面提出了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策略。分析表明: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河流保護意識;要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要明確建設主體,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河流治理格局;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整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從而不斷提升河流治理的能力水平。研究成果可為建構河流倫理,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提供參考。
關 鍵 詞:河流;河流生態系統;河流治理;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中圖法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10.005
0 引 言
河流是有機的生命整體,由水流及其維持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構成[1]。河流是人類及眾多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載體,是人類文明興衰的見證者。人類認識河流歷經了曲折的歷程,從對河流的依附到對河流的掠奪、控制,再到提出人與河流和諧相處,人類對人與河流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正確處理人類與河流關系的重要思想理念。“和諧共生”是指共生系統內主體之間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利益交換與資源分享并達到相對平衡,“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人文系統與水系統相互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2-3]。然而,長期以來人類對河流無節制地開發、利用和改造,致使全世界范圍內許多河流都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人類對河流生命本體的忽視和對河流經濟價值的過度利用致使人與河流關系呈現緊張與對峙狀態,河流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的積極或消極反饋也以更復雜、更難預測的形式表現出來[4]。學術界圍繞重塑人與河流關系展開研究,以求喚起人們尊重自然規律意識的回歸。有的學者通過研究河流生命的權利與價值、河流倫理原則等揭示了構建人與河流和諧相處、共生共存關系的必然性[5]。有的學者從自然整體論的角度出發,主張建構互主體性的、相互回饋的河流倫理觀[6]。構建人與河流和諧共生關系不僅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關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闡釋了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現實依據以及基本理念,剖析了人與河流和諧共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旨在為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1 河流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
河流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不可忽視。自古以來,河流就是人類聚居和發展的重要依托之一,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1 河流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河流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承載著水資源、運輸和生態等多種功能,對人類經濟活動具有巨大的內聚力。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僅流域面積超過1 000 km2的河流就有1 500多條[7]。河流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空間載體,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單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河流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愈加凸顯,河流的存在與發展,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1)河流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河流不僅為人類提供飲用水,還為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等各個領域供應所需水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在干旱缺水的地區,河流更是生命線般的存在,決定著當地居民的生計和發展前景。
(2)河流為人類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利用河流進行貨物運輸和人口流動,河流成為連接不同地區的重要渠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航運技術的不斷進步,河流逐漸成為人類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河流還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河流兩岸常有肥沃的農業用地,為人類提供了食物和原料來源。河流中也蘊含著各種礦產資源,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時,河流還是維系當地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為人類帶來了諸如漁業資源、旅游資源等諸多自然稟賦。
1.2 河流在人類文明形成與傳播中的獨特作用
河流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不但具有自然生命價值,而且也孕育、產生了人類文明。河流不僅在供水、灌溉、航運、發電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深刻影響和塑造著人類的精神生活、文化歷史和文明發展,對于傳承賡續文明特性、維護文明的多元多樣性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河流是人類文明聚集和發展的重要載體。許多重要的文明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脈絡幾乎都能追溯到某條重要河流,如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埃及文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孕育了華夏文明等。河流就像一條通往文明的大動脈,將不同地區的人類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文明得以跨越地域、傳播流傳。
(2)河流在文化傳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重要的文化符號和傳統習俗都與河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中國為例,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其流域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長江則被視為“母親河”,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無數文學作品、音樂歌謠、節慶習俗都與特定的河流形象緊密相連,成為了人類文明寶貴的文化遺產。
1.3 河流生態系統具有生態平衡調節功能
河流生態系統由處于河流食物鏈不同營養級別的動植物以及水文、地貌、水質等外界環境共同構成。河流生態系統在水體自凈、生物多樣性維護、旱澇災害緩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平衡調節功能。
(1)河流生態系統具有水體自凈功能。河流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能夠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機物,把不穩定的有機物降解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維持水體的潔凈,對于維護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保障人類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
(2)河流生態系統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河流與數以萬計的物種共生共存,通過食物鏈、能量交換、養分循環等方式,形成了較為開放的生境條件,對于物種豐富度、優勢種群和種群密度都產生重大影響,并逐步演化成為河流沿線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
(3)河流生態系統對旱澇災害具有調節作用。在雨季,河流可以蓄積大量的雨水,而在旱季則釋放儲存的水資源從而起到調節的作用。此外,河流上下游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也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極端氣候事件對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
2 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
現代人類社會是人類通過勞動建立起來的高度集合體,共生是普遍的,貫穿于社會經濟系統之中[8]。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生生不息、動態發展的過程。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對人與河流相互關系處于協調和諧狀態的一種價值訴求,實質上是反映人類自身與處于人類對象性關系的河流如何在生命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中協調優化以達到和諧共進的問題。把握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基本理念,應從以下3個維度展開。
2.1 人與河流是生命共同體
生命最普遍的含義是存在和消亡,任何自然本體只要具有存在和消亡的特點或過程,無論是自我發展的結果還是外在影響的結果,無疑就具有生命。因此,從廣義的生命含義上講,河流也有生命。河流是由源頭、干支流、濕地、連通湖泊、河口尾閭等組成的一個連續、貫通的水系,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態[9]。不僅河流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物質條件,河流的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同時人類活動對河流生態系統也有多方面影響,涉及到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污染物的排放與處理、河岸土地的開發與保護、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等。人類與河流的健康密切相關,維持河流的生態平衡對于保障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人與河流在對象性關系中構成了生命共同體。“人是萬物的尺度”[10],河流對人有優先存在的地位,人又在實踐活動中將河流人化,賦予河流價值和意義,河流應被視作道德關懷的對象[11]。認識到河流的內在道德價值是使人類尊重并保護其美麗、穩定與完整的前提[12]。人與河流處于對象性關系之中,河流是人類的對象,是人類確證其改造自然以實現自身目的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人類也是河流的對象,是河流孕育滋養生命的力量的表現,是河流的對象性本質力量的表現。人與河流在雙向互動的對象性關系中不僅構成了事實世界的生命共同體,而且構成了意義世界的生命共同體。人與河流的關系不是對抗性的,而是一種共生關系,彼此構成了對方存在的依據,形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體。
2.2 人與河流是利益共同體
人與河流和諧共生關系在本質上也是利益共同體,表現為以利益為紐帶追求人類利益與河流利益的雙向實現。人類利益和自然利益既是相互生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又是相互規定、相互反饋、相互轉化的主體際關系[13]。人與河流的關系是共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關系。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河流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是人類利益和河流利益雙向保全和實現的前提條件。河流的形成、發展和演變是一個自然過程,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并對外界行為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力和規范性。河流的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會通過對河流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回饋于河流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人類只有通過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維護河流的可持續供給,才能確保長期的利益共享。因此保護河流就等同于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根基。
河流的開發利用要立足河流價值與人類需要的有機統一,維系河流健康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人類在開發河流生態資源中,各經濟主體、治理主體和社會群體追求經濟利益,是利益共同體在流域空間尺度內的現實表現。只有各行為主體主動保護河流、修復河流生態,才能確保河流繼續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和動力,維系人與河流之間的深厚紐帶。所以,人與河流利益共同體在本質上是各個利益相關者圍繞水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人與河流的關系是各利益主體協同共治、共建的利益關系。人類在開發河流生態資源時,各行為主體應該充分認識到人與河流之間的利益共同體關系,在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共同譜寫人與河流和諧發展的新篇章。
2.3 人與河流是發展共同體
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而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和開發河流資源,使之服務于自身的需求。人類利用河流灌溉農田、建造水利工程、開發水電資源,同時也通過航運、漁業等方式獲取經濟利益。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得人與河流形成了發展共同體。
河流作為自然本體的存在,與其維系的生物多樣性共生共存,是形成和支撐地球上許多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河流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水質凈化、洪水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這些生態服務不僅支持了河流流域的生態平衡,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河流關系著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因而需要正確處理河流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讓當代人獲得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干凈的水源和更安全的發展。這包括采取綜合性的河流管理措施,如水資源管理、生態系統保護、污染控制、社區參與和政策支持等,以確保長期以來河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健康。
河流作為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維系著水體、岸線、兩岸植被等眾多要素的相互聯系和平衡。任何一個環節的破壞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失衡,進而引發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后果。如何促進人與河流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二者的和諧共生,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人類必須從全局出發,采取系統性的保護措施,如限制過度開發、恢復河道自然景觀、建設生態緩沖帶等,最大限度地維護河流的生態完整性。同時,還要加強對重點區域的監測和修復,針對不同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
總之,人與河流的和諧共生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人與河流是生命共同體,是利益共同體,是發展共同體。當河流本體與人類功利目標發生碰撞時,人類應該審視和調整自己,通過壯士斷腕般的戰略撤退,給河流以關懷,給河流以尊重,還河流以空間。千方百計維持河流的健康生命,以求得人與河流最大限度的共生[14]。
3 人與河流和諧共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長期以來,由于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利用和改造河流,將河流置于工具化的地位來利用和攫取,導致河道斷流、河床萎縮、水污染加劇等累積式問題疊加呈現,人與河流的關系正在經歷著緊張與對峙。這不僅威脅到河流自身的健康,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3.1 河流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在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河流生態環境修復取得重大成效。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且流域生態環境復雜多變,當前流域生態環境依舊脆弱,河流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1)河流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工業廢水、農業化肥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各種污染源不斷向河流排放,導致水質惡化[15]。水中富營養化、重金屬超標、有機物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
(2)河岸開發、水生植被破壞等行為導致河流生態失衡,造成了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的發生。水利部動態監測結果顯示,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仍有265.34萬km2 [16],嚴格防控人為水土流失的監管任務依舊艱巨。
3.2 河流生態系統功能性退化
河流生態系統功能性退化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對人類和自然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功能性退化指的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而發生的惡化,通常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的下降、生態服務能力的減弱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降低。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性退化不僅僅影響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還會影響到河流對洪水調節、水資源供應、水質凈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服務的提供。
(1)江河源區高寒生態系統總體呈持續退化狀態[17]。長江黃河源區所具有的高寒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高度敏感性。近年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水循環要素發生變化,濕地退化、植被退化、荒漠化擴張等環境變遷對長江黃河源區水土涵養構成壓力,這將對高原生態平衡以及江河下游生態安全產生重要影響[18]。
(2)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污染物排放以及沿岸土地的開發等,都會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導致水量減少和水質下降,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
3.3 河流生態安全風險凸顯
河流生態安全風險已發展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危害等多重問題并存的危機與挑戰,亟待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1)工業和農業活動對河流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給河流帶來了大量的有機物和病原體污染。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性污染是河流生態安全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可溶性污染物最終大多依靠稀釋達標,但油類等不可溶污染物回收效率不足20%[19]。河流水體受到污染后不僅不容易控制和治理,而且容易引發污染疊加效應,例如甘肅隴南銻泄漏致嘉陵江上游支流水質污染,造成346 km河道銻濃度超標[20]。
(2)過度開發利用導致了河流水資源的短缺。不合理的取水行為嚴重降低了河流的徑流量,造成了水資源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同時,水利工程如水壩的建設也改變了河流的自然徑流狀態,造成上下游水量分配不均。
(3)河流岸線的人工化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也給河流生態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為滿足城市建設和交通運輸的需要,大量河道被圍填、硬化,自然岸線被破壞,導致河流的自然調蓄功能大幅降低,加劇了洪澇災害。同時,河岸防護工程的建設也打破了河流的連通性,阻礙了水生生物的活動和遷徙[21]。
4 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策略
4.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河流保護意識
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要提高公眾的河流保護意識。只有通過加強教育宣傳,培養人們對河流的尊重和保護意識,才能實現河流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1)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積極開展多形式、廣覆蓋的河流保護宣傳活動。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廣泛宣傳河流保護的重要性,向公眾傳達河流對于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保護河流對于維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性,提高公眾對河流保護的認識。
(2)教育領域應當把河流保護知識納入課程體系,引導廣大師生了解河流的地理意義、生態功能和保護措施。學校可邀請專家學者開展講座,舉辦主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河流保護知識體系,并內化為自覺的環保意識。同時,還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升他們的河流保護教育能力,確保河流保護知識的有效傳遞。
(3)引導公眾關注并參與河流保護相關活動。可以鼓勵和組織志愿者、環保組織、學生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河流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幫助公眾了解到可以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保護河流,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進行垃圾分類、不隨意傾倒廢棄物等。同時,可以鼓勵公眾參與到河流保護實踐中來,如組織義務清潔活動、保護植被等,切實增強公眾的河流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4.2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
河流是一個有機整體,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應統籌考慮河流治理的整體性、全局性,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構建完善的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考慮河流的地理特征、水文條件、生態環境狀況、社會經濟、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系統科學,確保目標的可實現性和可操作性。要與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相一致,既要兼顧經濟發展的需要,又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還要注重監測評估和反饋機制的建立,及時調整和優化河流治理保護工作,確保目標的順利實現。
(1)強化頂層設計是構建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的關鍵。河流治理具有公共性、多主體性的特征[22],需要在綜合考慮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方案,促進各方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確保河流治理的全面性和可持續性。河流治理保護不僅意味著要控制和減少河流污染,修復受損的河道環境,還要充分考慮河流的自然屬性,保護好河流的生物多樣性。同時,還應當將河流的社會效益納入考量,確保河流能夠持續提供飲用水、農業灌溉、航運等方面的重要服務,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只有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才能確保各方的行動方向一致,避免出現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局面,提高河流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2)河流治理保護還應當體現多元化的目標導向。除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提升的目標外,還應當兼顧區域經濟發展、防災減災、文化傳承等多方面訴求,構建更加全面系統的目標體系。例如,在某些地區可以將河流開發利用與區域產業升級、城鄉一體化等發展目標相結合;在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則可將防洪、防澇等防災減災目標納入考量;而在一些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河流流域,則應當將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目標。
(3)河流治理保護的目標體系應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同地區、不同河流由于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制定目標體系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性,因地制宜地確定具體的治理保護目標和重點任務。同時,目標體系還應當具有較強的可量化性和可評估性,以便更好地指導和評估實際工作的實施效果。
4.3 明確建設主體,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河流治理格局
河流治理保護涉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各類行為主體,盡管國家是河流治理的首要義務主體,但是非政府主體的責任和貢獻越來越大,非政府主體理應成為河流治理的重要力量,與政府共同應對災害風險[23]。所以,需要明確政府、企業和公眾等行為主體在河流治理保護中的不同職能定位和重要作用,建立流域區域多位推動、共建共治、聯動配合的溝通平臺和協商機制。
(1)政府應該扮演主導的角色。政府作為國家的管理者和監管者,有責任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推動河流治理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要通過加強交流合作、統一檢測監管、組建流域綜合執法機構等措施,推動形成流域治理保護的有效機制。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溝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政府還要加強河流治理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及時向公眾發布河流水質監測數據、治理進展和成效,增強社會監督力量。
(2)企業應該承擔具體實施的責任。作為直接排放污染物的主體,企業應該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技術水平,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積極參與河流治理工作。企業應該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履行環保責任,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水環境治理技術、水質遙感監測技術、污水深度處理技術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著力在生態環境質量、綠色發展尤其是河流綜合治理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3)全社會應該共同參與河流治理工作。河流治理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公眾要積極履行治水責任,充分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以黨員河長、民間河長、百姓河長、社會志愿者等多種形式參與河流管護行動,推動形成民間力量巡護反饋、責任部門精準解決問題的相互配合的治理鏈條。要加強公眾參與河流治理的機制建設,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和公眾參與河流保護活動,鼓勵公眾參與河流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公眾監督機制,鼓勵公眾舉報污染行為,監督河流治理工作的開展。
4.4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整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系統完整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對于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制度是由法律法規、政策規范、管理體制機制構成的有機整體。完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建設要從建立健全河流治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河流治理政策規范、加強河流治理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向度入手,從多方面推進河流治理制度體系完善和各項制度的落實。
(1)建立健全河流治理法律法規體系。當前,中國用法律形式協調和規范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等各項活動的法規日趨完善,與水有關的各項社會經濟活動和關系基本有法可依,明確了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流域管理的體系[24]。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河流功能性退化問題,不僅要通過立法界定利益邊界,建立協調上中下游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市場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規則,還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修訂,確保其與時俱進,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需求。同時還要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監督和環境資源司法審判的保障作用,以法治加強上下游聯動、岸上岸下有效銜接的綜合協調管理。
(2)強化河流治理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將河流治理工作納入重點投資領域,可以設立專門針對河流治理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河流保護、河流污染治理、生態修復、防洪能力提升等關鍵項目;要通過稅收減免、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河流治理和保護工作;要探索建立水環境治理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河流治理項目;要加快健全流域立法的配套制度、規劃和政策,完善定額、標準等技術規范,加強規劃、政策和重大事項的統籌協調,明確治理目標、任務和責任主體,規范河流治理保護的行為和程序,推動河流治理保護實現良法善治。
(3)完善河流治理管理體制機制。要全面推行河長制,通過設立不同級別的河長,確保每條河流都有人負責管理,還要完善河流治理的責任體系,建立河長動態調整和責任遞補機制,以保證治理工作的連續性;要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提升治理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要加強對跨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的前期工作指導和初步設計復核,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與流域防洪規劃實施做好銜接,提升流域整體防洪減災能力;要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通過引入環保稅收、污染排放許可等經濟手段,調節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減少對河流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應當加強對河流治理效果的評估,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提高河流治理水平。
5 結 語
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對人與河流關系的科學認識,是對人與河流關系審視反思的理性結果。本文在系統分析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現實依據以及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與實踐導向相結合,剖析人與河流和諧共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提出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策略。河流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在觀念意識層面強化河流保護意識培育,在頂層設計層面構建河流治理保護目標體系,在建設主體層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河流治理格局,在制度保障層面建立系統完整的河流治理制度體系,才能有效推動河流治理保護工作的開展,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 葉平.河流生命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
[2] 蔡其華.論人水和諧[J].人民長江,2006,37(5):1-3.
[3] 左其亭.人水和諧論及其應用研究總結與展望[J].水利學報,2019,50(1):135-144.
[4] 張永義.工具、文化、自然:河流倫理的歷史論證[J].中州學刊,2023(12):130-136.
[5] 侯全亮.生態文明與河流倫理[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
[6] 李映紅,黃明理.論河流的主體性及其內在價值:兼論互主體性的河流倫理理念[J].道德與文明,2012(1):116-11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社.中國國情讀本(2023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
[8] 劉謨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 侯全亮.生態文明與河流倫理[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
[10]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1]VERONICA S.Re-imagining the river:new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human engagements with water[J].One Earth,2020(3):204-206.
[12]DIXIT.Rivers and social justice:adopting an ethical approach to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India[J].Indian Law Review,2019(1):97-115.
[13]方世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價值與路徑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5):1-8.
[14]胡書范.與河流和諧相處:關于河流倫理的思考[J].中國三峽建設,2005(4):68-69.
[15]YANG C,ZENG Z,ZHANG H,et al.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typical rural river,Southwest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56):84206-84225.
[16]王浩.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降至265.34萬平方公里[N].人民日報,2023-08-16(14).
[17]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與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EB/OL].(2020-11-05)[2024-01-09].https:∥www.cma.gov.cn/2011xzt/2012zhuant/20120302/2012030205/201203020502/200909/t20090918_3096344.html.
[18]姚名澤,尹軍,劉思敏,等.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水循環變化及生態效應[J].人民長江,2024,55(3):74-82.
[19]中國環境報編者按.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防范重大生態環境風險[N].中國環境報,2020-05-06.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環境保護部公布甘肅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11.23”尾礦庫泄漏次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調查結果[EB/OL].(2016-10-14)[2024-01-07].https:∥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610/t20161016_365567.htm.
[21]錢正英,陳家琦,馮杰.人與河流的和諧發展[J].中國三峽建設,2006(5):5-8.
[22]陳興宇,賈其娜.長三角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困境與路徑優化[J].人民長江,2024,55(5):43-48.
[23]廖艷.論我國災害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法治保障[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4):137-145.
[24]劉謨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編輯:劉 媛)
Analysis 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WANG Xinyu,QIN Shusheng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9,China)
Abstract: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 is a kind of value appeal for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Aiming at the conn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s and rivers,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ally explaining the reality and basic concept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it deeply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 based on multiple level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it is necessary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and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of river protection;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establish a target system for river governance and protection;to clarify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a river governance pattern which is led by the government,implemented by enterprises,and jointly participated by the whole society;and to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system for river governance,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river governance.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ng rivers and achiev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
Key words: rivers;river ecosystem;river governance;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