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國白蛾又被稱為網幕毛蟲,是一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該蟲寄主眾多,主要危害果樹、林木及農作物等,目前在我國部分省份已呈大肆蔓延之趨勢。白蛾取食量和繁殖力驚人,果園及成片的林木往往在一夜之間就被全部吃光吃殘,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造成了雙重損失。對擴散暴發原因以及發生規律進行分析,提出美國白蛾的綜合防控措施,希望給果農、林農在美國白蛾防治方面提供一些技術指導。
關鍵詞:美國白蛾;危害;防控措施
作者簡介:冀穎(1993年—),女,漢族,本科學歷,山東青州人。從事林學領域的技術工作。
美國白蛾屬鱗翅目燈蛾科,原產北美,后傳入中國,危害蘋果、櫻桃、葡萄、山楂、梨樹、桃樹、楊樹、柳樹、刺槐、白蠟、法桐、芍藥、大豆、白菜、玉米等,寄主植物超過300余種,被稱為“無煙的森林火災”。交通運輸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各種經濟貿易活動,也加速了美國白蛾等病蟲害的擴散和蔓延,給果園建設和林業工程造成了重大損失,生態環境也面臨嚴峻考驗。鑒于美國白蛾的嚴重危害性,建議種植業主秉承“治早、治小”的原則,抓住成蟲期、卵期及初孵幼蟲期等最佳防治時期,積極采取殺蟲燈誘殺、剪除網幕以及噴灑殺蟲農藥等多項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白蛾對各種寄主的危害,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1 擴散原因分析
1.1 超強的適應性
美國白蛾生存能力很強,在-16 ℃低溫及40 ℃高溫的極端氣溫下,仍能生存。幼蟲耐饑餓能力也很強,在無食物可用的情況下,3齡幼蟲仍然能夠存活3~6天,5齡幼蟲能夠存活8~13天,蟲齡越大耐饑餓能力越強。以上這些超強的適應性非常有利于蟲口的大面積擴散和蔓延。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都非常適宜美國白蛾的生存,美國白蛾在傳入一處新地后,能夠迅速適應當地環境,給當地的林業工程和果園建設埋下蟲情暴發的隱患。
1.2 繁殖量大
美國白蛾1年發生3代,每頭雌成蟲可產卵500~800粒(圖1),也有個別雌成蟲產卵量超過2000粒,巨大的繁殖力使美國白蛾蟲口呈幾何級數增長,向周邊地區不斷擴散和蔓延。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美國白蛾的蟲口基數能夠比上年度增加千倍之多。所以在采取防治措施后,若有遺漏活蟲,經過后期繁衍生息,很快就會暴發成災。
1.3 天敵偏少
美國白蛾為外來入侵的有害生物,入侵初期自然界缺乏對其構成制衡能力的天敵,要構建新的生物平衡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天敵相對偏少。近年來針對蟲災暴發主要依靠藥物防治,大量的化學藥劑破壞了生態環境,天敵的生物防治能力難以發揮作用,加之低齡幼蟲吐絲結出網幕,形成堅固的保護屏障,天敵昆蟲很難進入其中進行取食。破網后的大齡幼蟲,天敵昆蟲不容易將其消滅。因此靠天敵控制蟲情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根本阻止不了蟲口的繁殖和暴發。
1.4 適宜的環境條件
近年來,暖冬現象明顯,氣溫偏高,美國白蛾越冬蛹死亡率明顯降低,成活率在90%以上。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于蟲口的繁殖和生長發育,成蟲產卵量、幼蟲孵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無形中增加了對樹木的危害程度,加大了蟲口的擴散范圍,使得蟲情越發嚴重和難以控制。
1.5 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一是植物檢疫部門缺乏必要的檢疫檢驗設備,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按照《植物檢疫規程》的要求進行檢驗檢疫,使得美國白蛾蟲口出現漏檢情況。二是防控隊伍缺少必要的崗前培訓,工作效率不高,防控效果不理想。三是防治不徹底,雖然防治后蟲口明顯減少,但遺漏蟲口的情況普遍存在,個別地塊存活蟲口過高,這樣不久蟲情就會反彈,繼而暴發成災。四是防治機械及儲備藥劑明顯偏少,預警能力較差,防治能力不足,難以應付突發疫情和開展大面積的防治。五是人們的重視程度不高,防治工作沒有做到統一行動,而是各自為戰,造成蟲情此起彼伏,難以有效控制。
2 發生規律
美國白蛾在山東地區1年3代,以蛹態越冬。翌年春季4月,當氣溫超過15 ℃時,成蟲開始羽化,10天后即開始產卵。卵粒顏色綠色,和樹葉相仿,卵塊單層鋪在葉面上,呈片狀排列。5月上旬出現第一代幼蟲,1~3齡蟲吐絲結網形成網幕,在其內群居蠶食葉片(圖2),網幕隨齡期增大而擴展,有的長1~2米。4齡后幼蟲破網,滿樹危害。5齡以后進入暴食期,5~7齡幼蟲的取食量占總取食量的90%以上。第一代幼蟲期為5月上旬至6月下旬,此時網幕多集中在樹冠下部;第二代幼蟲期為7月上旬至9月下旬,網幕比較集中在樹冠中部;第三代幼蟲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這個時候的美國白蛾網幕多集中在樹冠上部。美國白蛾具有世代重疊、交替危害的特性,嚴重發生時可吃光一片果園或林地的全部葉片,然后轉移到周圍植物上繼續危害,造成樹勢衰弱,果園減產,嚴重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10月開始第3代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在寄主植物的樹皮裂縫、枯枝落葉層內以及周圍的磚瓦片下、淺層土下化蛹越冬。
3 綜合防治措施
3.1 嚴格植物檢疫
開展全面細致的檢疫工作,是保障果樹、林木及其他植物生長質量的主要舉措。對美國白蛾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必須健全檢疫機制,完善檢疫隊伍,加強檢疫檢驗工作的力度,對疫區的所有苗木和花卉,均要按照《植物檢疫規程》的要求,嚴格細致地進行檢疫檢驗,對患病有蟲苗木進行徹底清除,從源頭上遏制住美國白蛾等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
3.2 人工物理防治
一是挖蛹滅蟲。利用美國白蛾集中在磚瓦石塊下、枯枝落葉及淺土中越冬的習性,在冬季及早春,將越冬蟲蛹挖出,集中消滅。二是燈光誘殺。在果園及片林內,安裝一定數量的太陽能殺蟲燈(圖3),掛燈處要求光線好,樹體無遮擋,將誘到的成蟲集中處理。三是摘除卵塊。4月份巡查林區及果園,發現帶卵葉片,就地人工摘除銷毀。四是剪除網幕。美國白蛾幼蟲3齡前集中在網幕生活,定期巡查尋找幼蟲網幕,用高枝剪將發現的網幕剪下。注意網幕不要剪破,以免漏網蟲口繼續危害葉片,剪除的網幕集中焚燒處理。五是圍草誘蛹。白蛾幼蟲老熟開始下樹前,在距離地面1~1.5米處的樹干上,用稻草或雜草按照上松下緊的標準將樹干圍綁一圈,這樣下樹的幼蟲就會聚集在草把內化蛹。冬季解除草把收攏一起集中燒毀,可減少大量后代繁殖數量。
3.3 生物防治
一是保護和利用天敵。美國白蛾的天敵有捕食性昆蟲、病原微生物及寄生性昆蟲等,對種群繁殖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保護天敵,以天敵控制美國白蛾的發生危害,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生物防控技術措施。美國白蛾的天敵有草蛉、瓢蟲、蜘蛛及鳥類等。二是釋放周氏嚙小蜂。在老熟幼蟲期或者化蛹初期,按美國白蛾幼蟲和周氏嚙小蜂1∶3的比例,在果園或林地進行放蜂。為保障放蜂效果,天氣須選擇氣溫20 ℃以上的晴天,放蜂時間選擇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每代放蜂次數視情況可放1~2次。周氏嚙小蜂羽化后(圖4),自行尋找白蛾蟲蛹進行產卵,卵寄生在白蛾蛹體內吸收營養,完成自身發育,從而促進小蜂種群不斷擴大,達到以蟲治蟲的生物控制目的。
3.4 化學防治
一是葉面噴霧。利用無人機、噴藥車及其他噴霧機械對葉面實施藥物噴灑,建議使用1.8%阿維菌素2000倍液、1.2%煙參堿乳油1000倍液、20%殺鈴脲懸浮劑6000倍液等,對白蛾幼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彌霧機防治。在無風或微風的晴天,早晨5—8時或傍晩6—9時,使用噴煙機械對郁閉度大的果園、園林及種苗基地實施噴霧防治。也可選擇無風或微風的陰天或霧天,可全天進行噴煙防治。三是飛機防控。選用甲維滅幼脲、除蟲脲、阿維滅幼脲等無公害藥劑,利用直升機、無人機對美國白蛾實施空中噴藥防治作業,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壓減蟲口基數,遏制蟲口大面積擴散蔓延,是一種比較先進實用的防控技術措施。
4 結 語
美國白蛾的大規模暴發,已經嚴重影響到果樹、林木及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對人們的生產及生活也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務必高度重視美國白蛾的防治工作,切實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方針,定期開展監測和檢疫,實時掌握美國白蛾的發生動態,綜合應用人工、物理、生物及藥物等多項防控措施,對美國白蛾實施全面的預防與控制,盡量降低美國白蛾對植物造成的危害程度,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安全,實現林果的優質豐收。